天天看點

「首席連線」管濤:如何對抗通脹和促進增長

首席嘉賓:管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首席記者:張菁(CCEF研究院,宏觀研究員)

「首席連線」管濤:如何對抗通脹和促進增長

首席連線:管老師,您好。拜登總統提名鮑威爾連任美聯儲首席,布雷納德擔任副主席。同屬鴿派,但鮑威爾于2018年就任時曾四次加息,而布雷納德曾表示,在充分實作就業前不應急于加息。加上本周Omicron病毒席卷市場,您如何看待美國2022年的貨币走勢?将如何對抗通脹和促進增長?

管濤:好,謝謝您的問題。最近,拜登提名鮑威爾連任美聯儲主席,應該說是對此次疫情應對中美聯儲發揮了積極作用的一個充分肯定。鮑威爾的連任有助于保持貨币政策的連續性同時也有助于加強美聯儲和市場的溝通。美聯儲的貨币政策不論是推出還是退出,對市場都有很大影響,特别是對金融市場。是以,有一個市場比較熟悉的上司,有利于保持與市場溝通的通暢。如果換一個人的話,可能會增加一些與市場重新磨合摩擦成本。而且,我個人不認為鮑威爾一定是一個鴿派。實際上,鮑威爾上任以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上半場主要是加息,特别是在2018年有四次加息,2019年以後轉為降息。是以,鮑威爾還是比較好地維護了美聯儲貨币政策的獨立性。而布雷納德選副主席,對美聯儲的貨币政策走向沒有什麼大的改變。不論是鮑威爾還是布雷納德,本身已經是現任美聯儲的理事,他們的觀點已經在美聯儲的議席會議上有反應且有投票權。是以說,布雷納德就任後,除非改變看法變得更加鴿派,或者轉為鷹派,否則對美聯儲的貨币政策不會有大的影響。

我覺得實際上影響美聯儲貨币政策的不在于鮑威爾和布雷納德是鴿派還是鷹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的通脹走勢。現在,美國面臨全面通脹的風險,而且通脹持續高企有可能會導緻通脹預期的脫錨。而目前這種情況對于發達國家、央行來說,應該是一個大的挑戰。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分析過通脹前景下央行貨币政策的操作。其中,有一種前景就是:通脹預期起來後,央行不能等就業目标充分實作以後再緊縮。因為貨币政策響應延緩的話,有可能會影響貨币政策的公信力,反而會給市場帶來新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會影響私人投資,同樣也會影響就業,有違于央行貨币政策的初衷。是以,建議如果通脹預期起來了,央行包括美聯儲在内應該快速地做出反應。下一步,美聯儲是鴿派還是鷹派關鍵取決于美聯儲現下對于美國通脹暫時的判斷。至少目前看來,美聯儲的通脹暫時論立場有所松動。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看到新冠病毒的出現了新的變異。奧密克戎(Omicron)病毒席卷市場,造成了動蕩。11月29号,鮑威爾對此進行了公開點評:他指出最近新冠确診病例增加和奧密克戎異株的出現對美國的就業經濟活動構成了下行風險,增加了通脹的不确定性。與市場猜測美聯儲可能會延緩貨币政策緊縮的觀點不同,鮑威爾反而是認為,如果病毒導緻大家出于擔心降低了工作的意願,那麼可能會減緩勞動力市場的改善,并加劇供應鍊的危機。他初步的判斷可能是病毒變異有可能會進一步延遲通脹。而實際上,這也是我前不久在專欄文章裡講到的,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拖的時間越長,供應鍊危機持續的時間越久。過去十多年,美聯儲貨币大放水釀成的流動性泛濫,進而造成的通脹反噬力量可能會很大。是以,我覺得當下美聯儲正在密切觀察新病毒變異對通脹走勢可能造成的影響。目前來看,可能不一定會延緩美聯儲貨币政策緊縮的步伐。美聯儲可能還是會根據對通脹以及通脹預期的動态評估,來把握貨币政策退出的節奏和力度。

首席連線:我國央行公布的三季度貨币執行報告中強調“以我為主,貨币政策将更展現結構性”。但去掉了“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管好貨币總閥門”的表述。對此,您如何解讀?2022年我國的貨币政策将如何演繹?

管濤:央行剛剛釋出了第三季度的貨币執行報告,我看到市場也有很多解讀。包括你剛才提到的,把“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管好貨币總閥門”的表述删除了,市場有很多猜測。但我認為,不提不搞大水漫灌并不意味着下一步央行要搞大放水。央行在三季度的貨币執行報告裡,仍然是強調了要做好跨周期調節,統籌今明兩年貨币政策的銜接。貨币政策仍然是要堅持穩字當頭,以我為主,跟前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而且,我們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我們看到11月份,市場關注的“麻辣粉”(MLF)和“酸辣粉”(SLF)利潤連續19個月沒有調整,貨币政策繼續處于按兵不動的狀态。當然,主要是指降準、降息這些大招沒有出,但央行在結構性的貨币政策工具上加大了使用力度。我們看到,最近3000億的支小再貸款和2000億的再貸款額度支援區域協調發展, 2000億的支援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還有過去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币政策工具延期,以及最新推出了碳減排的支援工具等等。而且根據最新資料顯示,央行的資産負債表在九、十月份,連續兩個月的擴表,絕對規模是有所擴大的,反映了一些結構性工具使用的效果。看似央行按兵不動,但實際上還是在一些針對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還有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裡繼續加大金融支援的力度。

在這個情況下,我覺得大家很關心的,美聯儲的貨币政策緊縮和中國為了穩增長,貨币政策要繼續保持穩健,更寬松,中美貨币政策重新分化會對中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個人認為,這應該對中國明年的貨币政策獨立性不會有大的影響。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年來,中國的民間對外貨币錯配有很明顯的改善。而且,人币的匯率彈性也是明顯增加,人民币不論漲還是跌,市場都能夠正常運作,并且不會出現升值或者貶值的恐慌。關鍵中國比美國有個比較大的好處,就是中國疫情控制的比較好,經濟複蘇比較快。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供需沖突的主要表現為供大于求,國内的供給充足,物價基本穩定,是以通脹壓力比較輕。而美國的話,不但PPI高,而且CPI也很高。是以,中國在貨币政策上,相對于美聯儲來講,可進可退,處于相對更加有利的一個位置。是以我們覺得明年的話,中國央行可以堅持貨币政策的獨立性,在保持貨币政策穩健的情況下,穩字當頭,以我為主,做好跨周期調節。那麼跨周期,就是說一方面經濟複蘇沒有完成,貨币政策要給經濟恢複繼續提供必要的支援。但另外一方面,跨周期不是逆周期,也不意味着馬上要采取進一步的貨币刺激措施,可能更多展現在一些結構性的貨币政策工具的運用下。我們的貨币政策處于正常狀态,這也為中國應對疫情持續蔓延給經濟運作帶來的不确定性上,更大的自主空間。如果确實有需要的話,我不認為政策性利率的調整,還有包括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是一個排除項。我覺得央行二季度和三季度貨币政策的例會上,連續強調加強對國内外經濟金融形勢邊際變化的監測,做好跨周期調節,增強貨币政策的自主性,展現了這方面的思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