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迄今,關羽一直是“三國粉”們心目中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一代代的“國粉”們,前赴後繼樂此不疲地扶持追捧,并在關羽的身上貼了很多的标簽,什麼關二哥、美髯公、财神爺、武聖、關帝等等,就連儒、道、佛三大掌門也不甘寂寞,争先恐後紛紛将關羽生拉硬扯地拽到自己的門下,并腦洞大開毫不吝啬地授予關二哥各種逆天的尊号。當然,在這一串串響亮的名号中,最為人們稱道的則是忠義之神。可是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皆知,在這一串串耀眼光環的背後,關羽也有一個嚴重的或緻命的曆史污點,那就是投降曹操。關羽的這段黑曆史,雖經羅貫中等衆多名士和民間人士的一再修補甚至美化神化,但仍不能将其徹底地漂白或漂紅。
關羽是一個自視甚高且以忠義立身的大英雄,為何要投降曹操?此外,在關羽生命的晚期,也即敗走麥城時,他本有一次延續生命的機會——孫權曾有意收降過關羽,可是關羽為何沒能抓住這一機會,最終兵敗身死?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劉備鬧掰,親自率兵攻打此時已占據徐州的劉備,身闆尚弱的劉備自然不是曹操的對手,戰敗後,劉備丢下妻子,撒開丫子投奔了袁紹。曹操沒有逮住劉備這條大魚,卻順手牽羊将關羽和劉備的妻子擒獲并帶到了許都。不久後,關羽投降,并被曹操“拜為偏将軍,禮之甚厚”。用羅貫中老師的話說,上馬金,下馬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而且美宅、美馬、美酒、美女應有盡有,有求必應。關羽也知恩圖報,在随後的官渡之戰中,騎着“赤兔馬”,手執“青龍偃月刀”,于萬軍之中将袁紹麾下的大将顔良一刀斬于馬下,用自己的大刀書寫了一段脍炙人口的英雄傳奇。後來,關羽打探到了劉備的去處,遂将曹操賜給的禮物打包封存,又修書一封,不辭而别,“千裡走單騎”,投奔了劉備。
日月如梭,時光荏苒,曆史的車輪飛速前進,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拿下漢中,搖身一變成為漢中王。劉備沒有忘記遠在荊州的關二弟,不久後,即拜關羽為“五虎将”之首——前将軍。被打了雞血的關羽,封将後不久,便豪氣萬丈親自率軍攻擊鎮守于樊城的曹仁。曹仁抵擋不住,快馬告急曹操,曹操以“說曹操,曹操就到的速度”立即派遣于禁督率3萬大軍馳援。于禁率軍到達樊城後,剛紮下營帳,尚未開戰,即被關羽引漢水淹之,3萬人馬頓時喪身魚腹,關羽乘勢将樊城團團圍住。許都以南諸多好漢得悉這一消息後,見風使舵,乘機起事,南附關羽,就連曹魏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靠了關羽。關羽的聲勢一度氣沖霄漢,威震華夏。曹操曾打算遷都以避其鋒芒,後在司馬懿等人的極力勸說下,才打消了這一念頭。
就在關羽斬将搴旗,攻城略地,高奏凱歌之時,孫權跳将出來,并悄悄地在關羽背後捅刀。孫權見關羽後方空虛,先是派呂蒙偷襲荊州重鎮南郡,後又将與關羽隔閡頗深的江陵守将麋芳和公安守将士仁誘降。
關羽得知後方有變,立即回撤。回師途中,又遭到魏軍左一鎯頭,右一棒子的零打碎敲,關羽手下的将士死得死,跑得跑,好不容易才帶着幾百殘兵退至麥城。孫權得勢不讓人,不依不饒,一邊大軍圍城,一邊派人勸降,關羽知道大勢已去,遂假裝投降,并在城上多樹旗幟,立起假人,自己則帶着十餘騎偷偷開溜,行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裡的臨沮時,遭遇孫權伏兵,關羽被擒被殺。據《蜀記》記載:擒獲關羽後,孫權欲收降關羽以對付劉備和曹操,孫權的左右當即提出異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孫權躊躇再三,最終将其一刀殺之。
曹操與孫權,一個是蜀漢的宿敵,一個是蜀漢的盟友,按理關羽應投孫而不降曹,可為何關羽卻反其道而行之?
細細思之,原因大緻有以下幾點:
一者,身負重任。即當時的關羽擔當保全劉備夫人和兒子的重任,如果當時不投曹,關羽必将與劉備的妻子同歸于盡,或關羽必盡,而劉備的妻子則大機率地會被好色之徒且重口味的曹操搬上自己的床上。是以為了保全劉備妻和子的命與身,關羽才不得不采取了投降曹操的權宜之計。實踐也證明,關羽投降曹操後,曹操沒有對劉備妻子下手,或至少未見于史記。
二者,投漢不投曹。據小說《三國演義》介紹,關羽在投降曹操時,曾提出三大條件,除了保全劉備的妻子外,還有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投漢不投曹,即我關羽隻投身于大漢朝廷,而不投降于你曹操。三條件說不見于《三國志》,但關羽投降前肯定與曹操達成過共識或有過交易,不然以關羽的為人和秉性,他絕不會輕易地選擇投降這條為時人和後人所不齒的進身之路。至于說什麼條件?是否真得如《三國演義》所言?現在已無法查知,但即便是沒有“投漢不投曹”的具體條款,但相關的内容或意思應該是有的。而且從當時看,投降曹操也好,投降漢廷也罷,這既可看作是投曹,也可了解或含糊地認為是投漢,因為彼時的曹操尚未被封王,仍是漢廷的司空和車騎将軍,代表的仍是漢廷,是以關羽投降曹操,或至少在關羽心中,自己不是投降而是投誠或應召。
三者,無處可投。一是圍兵重重,如果不投降曹操,隻能選擇送命。而送命關二爺又心有不甘,因為“革命尚未成功”。二是此時的劉備是死是活尚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關羽最好的選擇就是先投降曹操或漢廷,待情況明了後,再做去留打算。事實也證明,關羽的這一選擇是明智和正确的。不久後,關羽即知悉了劉備的下落,于是,關羽便将曹操賜予的禮物封存,然後修書一封,不辭而别,帶着嫂夫人“千裡走單騎”,回歸了劉備。而曹操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聽任關羽“孔雀東北飛”。
四者,曹操的人格魅力所緻。關羽投降曹操時,曹操野心未露或未大露。此時的曹操表現出來的是一副雄才大略的強者和漢廷大救星的光輝形象,不僅是關羽,包括當時的荀彧、賈诩、劉晔、張繡等一衆智者牛人,皆對曹操表現出了無限的崇拜之情和厚望,并紛紛地投身于曹操門下,這些名人用腳投票的行為無疑影響乃至左右了關羽的選擇。
五者,投降的成本較低。此時的關羽,身份、地位和名頭皆處于曆史上較低的水準,無非就是劉備的一個小兄弟,一個劉備手下且不被朝廷承認的名不正,言不順的芝麻官或縣團級,關羽以這樣的身段去投降曹操,對自己的形象和名譽皆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和實質的影響,不僅不會造成過多的負面影響,反而會成為自己以後發展的加分項和有利因素。如此一想,投降曹操也就成了彼時的關羽最佳或最優的選擇。
而投降孫權則不同,因時過境遷,此時的關羽已是蜀漢的“五虎将”之首——前将軍,荊州之主,要名有名,要權有權,要勢有勢,且名聞遐迩,如果在這時投降孫權,一世的英名和成就将毀于一旦,換言之,成本代價太大,是以,甯為玉碎,不為瓦全。
再者,關羽在攻打曹仁之前,曾多次拒絕孫權的求婚和求戰的請求,不僅拒絕,而且還對孫權極盡辱罵之能事。據陳壽老師講,在關羽成為荊州事實上的主宰後,孫權曾特派使者帶着若幹的金銀财寶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結果不僅被關羽啪啪打臉,還吃了關羽的一通國罵——什麼“犬子豈配虎女”等等。此外,在關羽将于禁的3萬人馬送進魚腹之後,孫權也眼熱心跳,為了也能分得一杯殘羹,特派使臣前去關羽的大營,強烈要求參戰助戰,結果又遭到了關羽的打臉,關羽還口吐狂言:“狢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你個小蠻子,哪裡涼快哪裡待着吧!若把老子惹翻了,小心我把你們東吳也連鍋端了!兩次受辱,孫權氣得眼珠子發藍,并咬牙切齒,發誓起願,如不能将你關羽滅之,我誓不姓孫。有這麼兩處的沖撞得罪,關羽還怎麼好意思投降孫權?
再是從關羽這一番言語中,也可以看出,關羽從骨子裡就瞧不上孫權,這除了有年齡上的原因外(孫權年齡比關羽小),也與孫權彼時的身份有關,即此時的孫權尚未稱帝,隻是一個割據江東偏安一方甚至是個非法的地方政權。關羽一個堂堂的蜀漢前将軍,怎麼能投身于一個沒名沒分的地方僞諸侯?如此地苟且偷安,還不如一死了之,以成英名。
除此之外,孫權也擔心駕馭不了關羽,是以也沒有表現出如曹操那般的真情和真誠。再是關羽的兒子關興彼時尚在蜀漢為官,關羽也擔憂自己投降孫權後,會影響兒子的生命及仕途,這也是關羽不投降孫權而甯肯戰死的原因之一。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叢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