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和刘备失散后,关羽为何投曹不降孙?

和刘备失散后,关羽为何投曹不降孙?

自古迄今,关羽一直是“三国粉”们心目中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一代代的“国粉”们,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地扶持追捧,并在关羽的身上贴了很多的标签,什么关二哥、美髯公、财神爷、武圣、关帝等等,就连儒、道、佛三大掌门也不甘寂寞,争先恐后纷纷将关羽生拉硬扯地拽到自己的门下,并脑洞大开毫不吝啬地授予关二哥各种逆天的尊号。当然,在这一串串响亮的名号中,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忠义之神。可是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皆知,在这一串串耀眼光环的背后,关羽也有一个严重的或致命的历史污点,那就是投降曹操。关羽的这段黑历史,虽经罗贯中等众多名士和民间人士的一再修补甚至美化神化,但仍不能将其彻底地漂白或漂红。

关羽是一个自视甚高且以忠义立身的大英雄,为何要投降曹操?此外,在关羽生命的晚期,也即败走麦城时,他本有一次延续生命的机会——孙权曾有意收降过关羽,可是关羽为何没能抓住这一机会,最终兵败身死?

和刘备失散后,关羽为何投曹不降孙?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刘备闹掰,亲自率兵攻打此时已占据徐州的刘备,身板尚弱的刘备自然不是曹操的对手,战败后,刘备丢下妻子,撒开丫子投奔了袁绍。曹操没有逮住刘备这条大鱼,却顺手牵羊将关羽和刘备的妻子擒获并带到了许都。不久后,关羽投降,并被曹操“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用罗贯中老师的话说,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而且美宅、美马、美酒、美女应有尽有,有求必应。关羽也知恩图报,在随后的官渡之战中,骑着“赤兔马”,手执“青龙偃月刀”,于万军之中将袁绍麾下的大将颜良一刀斩于马下,用自己的大刀书写了一段脍炙人口的英雄传奇。后来,关羽打探到了刘备的去处,遂将曹操赐给的礼物打包封存,又修书一封,不辞而别,“千里走单骑”,投奔了刘备。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飞速前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拿下汉中,摇身一变成为汉中王。刘备没有忘记远在荆州的关二弟,不久后,即拜关羽为“五虎将”之首——前将军。被打了鸡血的关羽,封将后不久,便豪气万丈亲自率军攻击镇守于樊城的曹仁。曹仁抵挡不住,快马告急曹操,曹操以“说曹操,曹操就到的速度”立即派遣于禁督率3万大军驰援。于禁率军到达樊城后,刚扎下营帐,尚未开战,即被关羽引汉水淹之,3万人马顿时丧身鱼腹,关羽乘势将樊城团团围住。许都以南诸多好汉得悉这一消息后,见风使舵,乘机起事,南附关羽,就连曹魏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靠了关羽。关羽的声势一度气冲霄汉,威震华夏。曹操曾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后在司马懿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和刘备失散后,关羽为何投曹不降孙?

就在关羽斩将搴旗,攻城略地,高奏凯歌之时,孙权跳将出来,并悄悄地在关羽背后捅刀。孙权见关羽后方空虚,先是派吕蒙偷袭荆州重镇南郡,后又将与关羽隔阂颇深的江陵守将麋芳和公安守将士仁诱降。

关羽得知后方有变,立即回撤。回师途中,又遭到魏军左一鎯头,右一棒子的零打碎敲,关羽手下的将士死得死,跑得跑,好不容易才带着几百残兵退至麦城。孙权得势不让人,不依不饶,一边大军围城,一边派人劝降,关羽知道大势已去,遂假装投降,并在城上多树旗帜,立起假人,自己则带着十余骑偷偷开溜,行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时,遭遇孙权伏兵,关羽被擒被杀。据《蜀记》记载:擒获关羽后,孙权欲收降关羽以对付刘备和曹操,孙权的左右当即提出异议:“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孙权踌躇再三,最终将其一刀杀之。

曹操与孙权,一个是蜀汉的宿敌,一个是蜀汉的盟友,按理关羽应投孙而不降曹,可为何关羽却反其道而行之?

和刘备失散后,关羽为何投曹不降孙?

细细思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者,身负重任。即当时的关羽担当保全刘备夫人和儿子的重任,如果当时不投曹,关羽必将与刘备的妻子同归于尽,或关羽必尽,而刘备的妻子则大概率地会被好色之徒且重口味的曹操搬上自己的床上。因此为了保全刘备妻和子的命与身,关羽才不得不采取了投降曹操的权宜之计。实践也证明,关羽投降曹操后,曹操没有对刘备妻子下手,或至少未见于史记。

二者,投汉不投曹。据小说《三国演义》介绍,关羽在投降曹操时,曾提出三大条件,除了保全刘备的妻子外,还有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投汉不投曹,即我关羽只投身于大汉朝廷,而不投降于你曹操。三条件说不见于《三国志》,但关羽投降前肯定与曹操达成过共识或有过交易,不然以关羽的为人和秉性,他绝不会轻易地选择投降这条为时人和后人所不齿的进身之路。至于说什么条件?是否真得如《三国演义》所言?现在已无法查知,但即便是没有“投汉不投曹”的具体条款,但相关的内容或意思应该是有的。而且从当时看,投降曹操也好,投降汉廷也罢,这既可看作是投曹,也可理解或含糊地认为是投汉,因为彼时的曹操尚未被封王,仍是汉廷的司空和车骑将军,代表的仍是汉廷,因此关羽投降曹操,或至少在关羽心中,自己不是投降而是投诚或应召。

和刘备失散后,关羽为何投曹不降孙?

三者,无处可投。一是围兵重重,如果不投降曹操,只能选择送命。而送命关二爷又心有不甘,因为“革命尚未成功”。二是此时的刘备是死是活尚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最好的选择就是先投降曹操或汉廷,待情况明了后,再做去留打算。事实也证明,关羽的这一选择是明智和正确的。不久后,关羽即知悉了刘备的下落,于是,关羽便将曹操赐予的礼物封存,然后修书一封,不辞而别,带着嫂夫人“千里走单骑”,回归了刘备。而曹操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听任关羽“孔雀东北飞”。

四者,曹操的人格魅力所致。关羽投降曹操时,曹操野心未露或未大露。此时的曹操表现出来的是一副雄才大略的强者和汉廷大救星的光辉形象,不仅是关羽,包括当时的荀彧、贾诩、刘晔、张绣等一众智者牛人,皆对曹操表现出了无限的崇拜之情和厚望,并纷纷地投身于曹操门下,这些名人用脚投票的行为无疑影响乃至左右了关羽的选择。

五者,投降的成本较低。此时的关羽,身份、地位和名头皆处于历史上较低的水平,无非就是刘备的一个小兄弟,一个刘备手下且不被朝廷承认的名不正,言不顺的芝麻官或县团级,关羽以这样的身段去投降曹操,对自己的形象和名誉皆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和实质的影响,不仅不会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反而会成为自己以后发展的加分项和有利因素。如此一想,投降曹操也就成了彼时的关羽最佳或最优的选择。

和刘备失散后,关羽为何投曹不降孙?

而投降孙权则不同,因时过境迁,此时的关羽已是蜀汉的“五虎将”之首——前将军,荆州之主,要名有名,要权有权,要势有势,且名闻遐迩,如果在这时投降孙权,一世的英名和成就将毁于一旦,换言之,成本代价太大,因此,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再者,关羽在攻打曹仁之前,曾多次拒绝孙权的求婚和求战的请求,不仅拒绝,而且还对孙权极尽辱骂之能事。据陈寿老师讲,在关羽成为荆州事实上的主宰后,孙权曾特派使者带着若干的金银财宝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结果不仅被关羽啪啪打脸,还吃了关羽的一通国骂——什么“犬子岂配虎女”等等。此外,在关羽将于禁的3万人马送进鱼腹之后,孙权也眼热心跳,为了也能分得一杯残羹,特派使臣前去关羽的大营,强烈要求参战助战,结果又遭到了关羽的打脸,关羽还口吐狂言:“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你个小蛮子,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吧!若把老子惹翻了,小心我把你们东吴也连锅端了!两次受辱,孙权气得眼珠子发蓝,并咬牙切齿,发誓起愿,如不能将你关羽灭之,我誓不姓孙。有这么两处的冲撞得罪,关羽还怎么好意思投降孙权?

和刘备失散后,关羽为何投曹不降孙?

再是从关羽这一番言语中,也可以看出,关羽从骨子里就瞧不上孙权,这除了有年龄上的原因外(孙权年龄比关羽小),也与孙权彼时的身份有关,即此时的孙权尚未称帝,只是一个割据江东偏安一方甚至是个非法的地方政权。关羽一个堂堂的蜀汉前将军,怎么能投身于一个没名没分的地方伪诸侯?如此地苟且偷安,还不如一死了之,以成英名。

除此之外,孙权也担心驾驭不了关羽,因此也没有表现出如曹操那般的真情和真诚。再是关羽的儿子关兴彼时尚在蜀汉为官,关羽也担忧自己投降孙权后,会影响儿子的生命及仕途,这也是关羽不投降孙权而宁肯战死的原因之一。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丛中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