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清照,很多人都知道她是宋朝才女,寫過不少脍炙人口的詩詞。當我們了解李清照的身世之後,不得不承認,李清照的文學修養其實得益于家庭環境與父母的素養,用現在的話來說拼爹、拼媽拼赢了别人。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精通儒家經典,深受蘇轼器重,位列蘇門學士,而其母王氏,同樣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時期的狀元,與範仲淹、歐陽修等人同朝為官,王氏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也是飽讀史書,史書上記載其是“亦善文”,要知道在古代,史書上能夠記載一個女性擅長文學,足見其在當時有一定的聲名,甚至是水準很高。有這樣優秀的父母,李清照的成長環境自然優于絕大多數人。
當同齡女子在學習勞作學習女紅的時候,李清照則是與書本為伍,豆蔻年華的她就已經顯示出過人的才華與文字功底,是一個聲名在外的大家閨秀。到了十六七歲,見多識廣的李清照已經常去拜訪當時有一定聲名的文人墨客,在此之餘,她偶爾也會和小姐妹們一起外出遊玩賞樂,去發現感受屬于她那個年齡段的生活樂趣與美麗。
夏日炎炎,李清照與朋友相約遊玩,她們不是中規中矩在某家花園中散步,而是去到郊外,拿出美酒與美食,一起說笑一起吃喝,好不惬意。正是因為這樣的惬意,讓李清照忘記了時間,傍晚已至,再不回家會被父母責備備,慌亂中,她們收齊東西,駕着船兒往回家的方向,或許是飲酒過多,或許是着急回家,亦或是被美景所吸引,李清照和朋友們就是不能将船好好的劃着,以至于不經意間駛入茂盛的荷花叢中,驚得池中飛鳥們撲楞着翅膀飛向被夕陽染紅的空中。後來李清照回憶起這一天的趣事,寫下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常記”二字足見這是一首回憶之作,李清照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值二八年華,有人曾經考證過,這是李清照的處女之作,寫于她十六歲時,即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此時,李清照剛到京城汴京不久。
這時候的李清照寫作水準已經很高了,從這首詞就能看出,短短30餘字就把昔日的青春朝氣描繪出來,她的少女生活是那樣活潑、快樂、無所顧忌(飲酒并且喝醉)。想起那時的情景,李清照可謂我信手拈來,用不加修飾的詞句,寥寥數語就勾勒一幅劃船遊河詞,李清照陶醉其中,我們讀這首詞仿佛也能看到年輕時潇灑的李清照正從詞中向我們走來。
根據記載,李清照這首詞在汴京被傳頌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堯山堂外紀》記載:“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或許是這首詞過于優秀,不像一個年輕少女的作品,被不少人誤以為是男子之作,或曰蘇轼、或曰呂洞賓、或曰無名氏。不過,與李清照生活在同一年代的曾慥《樂府雅詞》把這首詞作為李清照的作品,應該是很可信的。
參考資料:《全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