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考古驚現:東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國最後的貴族消失在了哪裡?

作者:四合院藝術館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虢國的知名度很高。如今,三門峽在虢國墓地遺址上建造了一座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占地10萬平方米,展出了數十年來虢國墓葬出土的大量有曆史價值的文物。在如今國人的心中,虢國就是在今天的三門峽一帶。

考古驚現:東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國最後的貴族消失在了哪裡?

在義馬考察

虢國是中國周朝時期的諸侯國,前後有:東虢、西虢、南虢、北虢四個虢國。實際上它們是因位置的不同而加上東西南北字樣以便差別。那麼,東虢、西虢是如何演變成南虢、北虢的?南虢、北虢滅國之後,他們的後人去了哪裡?在義馬市考察,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是,2017—2019年這裡有驚人發現,南虢北虢滅亡後,他們的後人可能最終消失在義馬上石河!這裡埋藏着一段已經消失了2500年之久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考古驚現:東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國最後的貴族消失在了哪裡?

義馬上石河遺址位置

曆史上,虢仲、虢叔分别是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之後進行了分封。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虢叔分别被封為虢國國君。其中:虢仲封于制邑,建立東虢國(今河南鄭州荥陽汜水鎮)。虢叔封于雍邑,建立西虢國(今陝西寶雞陳倉)。虢國經濟、文化發達,族人能征善戰。國君多在周王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倍受周天子的賞識和器重,參與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發生的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對周王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響。

大約在西周厲王、宣王之際,西虢受到西戎的壓迫東遷至今河南三門峽一帶立國,史稱南虢國,定都上陽。西虢在東遷後,原地還留有一個小虢國,公元前687年小虢國被秦武公所滅(《史記·秦本紀》),後裔不見記載。

西周末年,王室多有變故。公元前773年,時在朝中擔任周王室司徒的鄭伯友眼見禍患将至,于是他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和郐國之間。鄭伯友是周厲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靜異母弟(受封前稱王子友),他是鄭國第一任君主,受封鄭地在今陝西華縣東。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聯合缯國、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之下殺死周幽王,并同時将鄭伯友殺害。鄭伯友谥号:“桓”。史稱“鄭桓公”。

鄭桓公死後,鄭國人擁立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鄭武公是鄭桓公之子,周幽王的堂弟。公元前770年,鄭武公護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東遷,是為東周之始。周平王因鄭武公護送東遷有功,任命鄭武公繼承其父鄭桓公的職務,擔任周王室的卿士。鄭武公繼位後堅持父親制定的東擴戰略,一方面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一方面進一步實施攻滅東虢國和郐國,吞并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曆、莘八邑的具體行動。

鄭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鄭武公占領郐國都城制邑(岩邑,今河南鄭州新密曲梁鄉大樊莊) ,滅亡郐國。鄭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鄭武公占領東虢國都城(今河南鄭州荥陽廣武平城),滅亡東虢國(據《竹書記年》)。然後橫掃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曆、莘八邑。鄭國鸠占鵲巢,把國都遷到郐國故都,使原來的寄帑之地變成自家地盤,并把舊部從陝西遷到河南,以“鄭”為号建立城邑。鄭武公成為春秋早期的小霸。

話說東虢被鄭武公滅後,其後裔虢序被周平王複封于平陸夏陽,建立北虢國。北虢在平陸,位于黃河北岸;南虢在黃河南岸今三門峽北部的上村嶺一帶。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隻是一個虢國(相當于原西虢,隻是北虢夏陽邑附于南虢),這是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

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借道虞國滅亡了北虢國(晉獻公假道伐虢借了虞國兩次道,此為第一次)。公元前655年,晉獻公采用假道伐虢之計,滅亡了南虢國,晉軍回師途中順便滅亡了借道給晉國的虞國。

晉國為什麼要滅亡虢國?實際上,晉國和虢國積怨很深,主要是東周初年,平王東遷時,虢國扶立幽王之弟餘臣(攜惠王)于虢,而鄭國和晉國支援的是幽王之子姬宜臼(周平王)。此事記載于新發現的《系年》。

《系年》是自西晉發現《竹書紀年》1700多年之後發現的秦代以前的完整史書。2008年7月入藏清華大學。《系年》中記載: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

另外,虢國國君一直是奉行于周王室政策、唯命是從于周天子,屢幹晉國内政,在晉國旁支“曲沃代翼”時,虢國多次出兵對付小宗;在晉獻公鏟除諸公子時,又有不少公子帶着簇擁者逃入虢國,故晉國與虢國積怨日深。公元前658年,晉國對外擴張,晉獻公要統一河東地區,采用了大夫荀息各個擊破的計策,貪财的虞公不但借道于晉國,還協助晉軍攻占了虢國的下陽,一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戰略要地,使晉國很容易地摸清了虢、虞兩國的兵力部署;三年後(公元前655年),晉獻公親自率軍攻打虢國,再次向虞國借道,很快兵臨虢都上陽,虢國弱小很快被滅,在晉軍班師回國途中,晉獻公設計邀請虞公到箕(jī )山狩獵,晉軍趁機占領了虞都,待虞公傳回時,晉獻公大軍與城内晉軍兩面夾擊虞公,虞公投降,虞國滅亡,晉獻公奪得了殽函這一戰略要地。著名的曆史典故“假道伐虢”出之于此!

北虢、南虢被滅後留下一個千古之謎,虢國的王室貴族究竟到了哪裡?實際上,公元前655年(周惠王二十二年)虢國被晉國用計滅亡後,虢人被滅族抑或逃亡?史書上沒有記載,由此成了一個未解之謎。2018 年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義馬境内的一次大規模考古發掘,為解開這個謎團提供了一絲線索……

考古驚現:東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國最後的貴族消失在了哪裡?

上石河遺址考古現場

2017 年 7 月,為配合義馬開祥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廠區東擴工程,義馬市文物鑽探隊對拟建區域進行勘探。勘探區域位于義馬市區南部石河西岸約 100 米處的原上石河村,北臨 310國道,南接新安故城遺址,勘探面積内僅發現小型方坑豎穴墓 9 座。第一次正式的搶救性考古發掘自 7 月 10 日開始,8 月 2 日結束,共清理方坑豎穴墓 7 座、馬坑 2 座,出土陶罐、銅削刀、骨管等随葬器物。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陶器判斷,這批墓葬年代為春秋時期。同年 12 月至次年 2 月,義馬市文物鑽探隊在第一次發掘區域的東部和中部再次進行了勘探,又發現了 110 餘座墓葬,絕大多數為方坑豎穴墓,第二次發掘工作于 2018 年 3 月 12 日開始。

此次發掘考古隊拟定了周密的考古發掘計劃,結合科技考古,實行多學科分工合作。考古發掘出土大量文物。其中有銅魚、陶珠、石貝等棺飾。小銅魚有眼,有嘴,有魚鱗,惟妙惟肖,成對成組出土。其中M93 單椁重棺與史料記載周代高等級貴族可享用的配置相符,其墓主身份應是大夫級進階貴族。随着清理的進展,銅鼎、銅簋、銅盤在棺椁之間陸續出土。 M93 發掘出土青銅、玉、石、骨、蚌等質地随葬品 1300 餘件(顆),分禮器、車馬器、兵器、棺飾四大類。青銅禮器包括銅鼎 4 件、簋 4 件、方壺 2 件,盉與盤各1 件,依據銅禮器組合和出土銅翣推斷,墓主身份應為大夫級貴族。在一件銅鼎内壁發現“虢季氏子虎父作鼎子子孫孫永寶用”15 字銘文。這件鼎方唇,口微斂,窄折沿,直附耳,附耳與口沿間有兩個連接配接的小橫梁,深鼓腹,圜底,三獸蹄足中空,内側有一道豎向凹槽,上有凸出的扉棱及獸面裝飾。口沿下飾 S 形平目竊曲紋,其下為三層垂鱗紋,附耳内外側飾重環紋。通過與上村嶺虢國墓地的比較,M93墓葬形制、器物組合、出土器物特征及紋飾均與上村嶺虢國墓地基本一緻。根據 M93 銅鼎銘文“虢季氏子”可以斷定,上石河春秋墓地應與虢國有關。M93 東南部,考古人員還找到了祔葬馬坑。

考古驚現:東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國最後的貴族消失在了哪裡?

上石河遺址出土青銅鼎

義馬上石河墓地前後共發掘墓葬125 座,其中春秋時期墓葬 103 座,另有春秋時期馬坑 7 座,共出土銅、陶、玉、石、骨、蚌各類質地随葬品 2700 餘件(顆),特别是銘文的發現,确定了該墓地的族屬。從排列方式看,2018 年發掘的 100 多座墓葬互相間均無打破現象,是一處排列有序、儲存完整、規劃嚴謹的春秋早中期虢人邦族墓地。從随葬器物看,出土銅、玉禮器數量及品質與上村嶺虢國墓地相比有較大差距,多數銅器為明器,且器物組合不全。規格最高的M93 為四鼎四簋,M82 為兩鼎兩簋,與禮制記載的五鼎四簋、三鼎兩簋相比均缺一鼎且不成列鼎。可能與虢國滅國後逃亡有關,在此處沒有能力繼續鑄造新的青銅器,隻能用逃亡時所帶配鼎或者明器随葬。從墓葬規模及朝向看,大中型墓葬基本是南北向,與上村嶺虢國墓地相同,分布較稀;小型墓基本為東西向,分布較集中。東北區東部的小型墓分布較規整,而西部的小型墓穿插分布于南北向墓葬之間,說明這些東西向的小型墓時間略晚于南北向墓葬,此處的埋藏習俗已改變,虢國的文化也在此地逐漸消亡!

考古驚現:東虢、西虢,南虢、北虢 虢國最後的貴族消失在了哪裡?

上石河遺址考古

關于虢國是如何滅亡的?《左傳》僖公五年曰:“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即公元前655年,晉國滅虢國後,虢國末代國君虢公醜向東逃亡,避難京師洛陽,義馬地處虢國與洛陽京畿範圍之間。義馬上石河墓地是三門峽地區繼上村嶺虢國墓地之後發現的又一處較大規模的虢人墓地,為尋找虢國被晉國滅掉後虢國貴族及遺民的最後去向提供了線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