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名還要接地氣:當公知的邏輯碰上餘秋雨以及農村人的房子

作者:一顆小貓

①壹

上高中那會兒,大街上有很多書攤,餘秋雨、韓寒、郭敬明、安妮寶貝、亦舒、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瓊瑤,還有兩本叫《羊皮卷》、《智慧背囊》的心靈雞湯,永遠都是主角。尤其是餘秋雨,大家競相傳閱,驚為天人。他那華麗的、富有氣勢和煽動性的排比深深折服了年輕的我們。不模仿一下怎麼行?于是寫個作文、日記整兩句秋雨體,成了時尚。

餘大師有一篇文章選入了高中課本,叫《道士塔》,寫的是他站在敦煌莫高窟曾經的守護者王圓祿道士的塔前,思接千載,不能自抑。王道士在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等人的哄騙之下,用難以想象的低價把我們的文物一件件,一箱箱,拱手送人,餘秋雨心痛不已,說他是個罪人。

其實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表達。清末,整個國家一副江河日下的衰敗景象,能期望一個農民有多大的覺悟?應該比他有覺悟的官員們,也同樣的愚昧無知,想方設法把文物據為己有,送給上司,換取進階之道。這些蛀蟲還不如一個農民虔誠,起碼王道士出賣文物初衷是想重建莫高窟,恢複往昔的輝煌。

當年自己還小,是個憤青,辨識能力有限,看了一些公知對餘秋雨的評價,竟真的以為大師徒有虛名,是個虛僞之人。恨屋及烏,他的文章也不美了,不就是華麗嗎?不就是為了抒情而抒情的矯揉造作嗎?

如今,時過境遷,自己開始寫東西,才發現,如果你對一個事物不是發自内心的喜歡的話,假話你是編不下去的,就算你要抒情,你也是虛弱的,你根本不可能有排山倒海的情緒。是以說,為什麼要抒情?

九十年代是個什麼年代?市場經濟的大潮開始沖擊一切,是個餓死詩人的年代。人們不相信崇高,加上我們那時還窮,大家總喜歡和别人比較,越比越來氣:我們什麼都不好,外國的月亮都比我們圓。

于是,餘秋雨決定做點事,他出發了,去塞北和江南找尋,他的目标是讓中國人找到“集體身份”。他認為這件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鬥士們沒有做,是以使那場運動比不過歐洲的文藝複興。他要“讓世界各地華人找到共同的“精神遺址”。

這就是一個學者的自覺,愛國,并付出行動。

②貳

餘秋雨紅了,常年高居在作家富豪榜上。自然有人不會放過他,口誅筆伐是常有之事。罵人者的字裡行間滿滿的嫉妒,不服之氣溢于言表。有人罵餘秋雨不是個作家,因為沒寫過小說,他的散文崇高是假,掙錢是真;有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餘大師的東西他很不以為然;有人說餘大師“顯得非常無恥”,連對他最後的一點尊敬都消失殆盡了。

罵人的人其實很高明,再沒有比罵名人成名更快的了。可是你罵人家不是作家,你就是呢?甚至有個人說餘秋雨喜歡司馬遷,但不喜歡司馬遷喜歡的司馬相如,就是有罪——這又不是談戀愛,還要愛屋及烏,難道我們喜愛一個作家,就要不顧理性,丢掉自己的判斷嗎?

排擠是這些人的強項,大家都傲視群雄,都認為自個兒的孩子是孩子。互相佩服的少,互相吹捧的多,誰也不服誰——除了外來的和尚——這些人說起外國作家,那個崇拜,那個捧,有時讓人肉麻——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為何?有距離,距離産生美。身邊人什麼貨色,大家知根知底,沒必要看得多麼進階,但外來的和尚就不一樣了,不了解,有心理期待,人家還沒說自己有多厲害,我們自己先把他神話了。是以,每天都有那麼的專家、教授全國各地掙出場費,十分火爆,底下的聽衆個個點頭稱是,聽的津津有味,巴掌拍得啪啪響。

關鍵是,外來的和尚不搶蛋糕不說,必要時還可以蹭點油水。不過,外來的和尚再好那也是外來的,人家從來不會因為你追捧了他,就和你一條心。

餘秋雨是怎麼回應的呢?他說:面對誣陷,不要反駁,不要申訴,不要企圖與誣陷者對話,不要企圖讓旁觀者憐憫,沒有陰影的高樓,一定還未曾建造;沒有藤纏的大樹,一定還氣節未到。

果然, 後來罵人的人都沉寂了。有人蛻變成了一個“意見領袖”、“公知”,動不動以自己的好惡教育我們應該如何如何,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讨厭,終于變得人人喊打。有人突然消失,好久都沒露過面了。

可是餘秋雨還是餘秋雨。如今《文化苦旅》出版已有三十年之久,2019年又出了紀念版。餘大師在序言裡交代自己這本暢銷書的來龍去脈,感歎于這本書造成的影響力之大。的确,這三十年來若論散文的暢銷,他無人能及,《文化苦旅》自1992出版後一版再版,盜版版本,是正版的整整十八倍。

③叁

公知們為什麼惹人讨厭?大概就是從來不站在大衆的處境看問題,他們總是覺得你就應該這樣,你不這樣做,那就是你的愚昧,不這樣做的你,是沒有希望的。

最近,有一檔叫《夢想改造家》的節目翻車了,激起浪花無數,我好奇去看了一下那個改造效果,真的是無言以對。藝術不藝術,咱欣賞不來,反正感覺改造效果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撇去天價花費不說,這樣的房子至少住着就不舒服。

設計師北京來的,面對鏡頭侃侃而談,理念甚是先進 ,據說此人在圈裡很有名氣。有名,但不接地氣。你總得先了解老百姓想要什麼吧?不能你覺得怎樣,你就像公知一樣教育大家應該如何如何啊,你要知道,農村建房,第一,要實用。第二,西北地區,保暖很重要。第三,要和周圍環境相融和,至少不能太突出,看着不和諧。第四,能儲存點當地民居特色,則更好。這應該是基本的生活常識。

辦事情遵循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總是不會錯的。評價人也一樣。

2021年11月28日,北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