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名还要接地气:当公知的逻辑碰上余秋雨以及农村人的房子

作者:一颗小猫

①壹

上高中那会儿,大街上有很多书摊,余秋雨、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亦舒、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琼瑶,还有两本叫《羊皮卷》、《智慧背囊》的心灵鸡汤,永远都是主角。尤其是余秋雨,大家竞相传阅,惊为天人。他那华丽的、富有气势和煽动性的排比深深折服了年轻的我们。不模仿一下怎么行?于是写个作文、日记整两句秋雨体,成了时尚。

余大师有一篇文章选入了高中课本,叫《道士塔》,写的是他站在敦煌莫高窟曾经的守护者王圆禄道士的塔前,思接千载,不能自抑。王道士在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等人的哄骗之下,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把我们的文物一件件,一箱箱,拱手送人,余秋雨心痛不已,说他是个罪人。

其实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达。清末,整个国家一副江河日下的衰败景象,能期望一个农民有多大的觉悟?应该比他有觉悟的官员们,也同样的愚昧无知,想方设法把文物据为己有,送给上司,换取进阶之道。这些蛀虫还不如一个农民虔诚,起码王道士出卖文物初衷是想重建莫高窟,恢复往昔的辉煌。

当年自己还小,是个愤青,辨别能力有限,看了一些公知对余秋雨的评价,竟真的以为大师徒有虚名,是个虚伪之人。恨屋及乌,他的文章也不美了,不就是华丽吗?不就是为了抒情而抒情的矫揉造作吗?

如今,时过境迁,自己开始写东西,才发现,如果你对一个事物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的话,假话你是编不下去的,就算你要抒情,你也是虚弱的,你根本不可能有排山倒海的情绪。所以说,为什么要抒情?

九十年代是个什么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始冲击一切,是个饿死诗人的年代。人们不相信崇高,加上我们那时还穷,大家总喜欢和别人比较,越比越来气:我们什么都不好,外国的月亮都比我们圆。

于是,余秋雨决定做点事,他出发了,去塞北和江南找寻,他的目标是让中国人找到“集体身份”。他认为这件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没有做,因此使那场运动比不过欧洲的文艺复兴。他要“让世界各地华人找到共同的“精神遗址”。

这就是一个学者的自觉,爱国,并付出行动。

②贰

余秋雨红了,常年高居在作家富豪榜上。自然有人不会放过他,口诛笔伐是常有之事。骂人者的字里行间满满的嫉妒,不服之气溢于言表。有人骂余秋雨不是个作家,因为没写过小说,他的散文崇高是假,挣钱是真;有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余大师的东西他很不以为然;有人说余大师“显得非常无耻”,连对他最后的一点尊敬都消失殆尽了。

骂人的人其实很高明,再没有比骂名人成名更快的了。可是你骂人家不是作家,你就是呢?甚至有个人说余秋雨喜欢司马迁,但不喜欢司马迁喜欢的司马相如,就是有罪——这又不是谈恋爱,还要爱屋及乌,难道我们喜爱一个作家,就要不顾理性,丢掉自己的判断吗?

排挤是这些人的强项,大家都傲视群雄,都认为自个儿的孩子是孩子。互相佩服的少,互相吹捧的多,谁也不服谁——除了外来的和尚——这些人说起外国作家,那个崇拜,那个捧,有时让人肉麻——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为何?有距离,距离产生美。身边人什么货色,大家知根知底,没必要看得多么高级,但外来的和尚就不一样了,不了解,有心理期待,人家还没说自己有多厉害,我们自己先把他神话了。所以,每天都有那么的专家、教授全国各地挣出场费,十分火爆,底下的听众个个点头称是,听的津津有味,巴掌拍得啪啪响。

关键是,外来的和尚不抢蛋糕不说,必要时还可以蹭点油水。不过,外来的和尚再好那也是外来的,人家从来不会因为你追捧了他,就和你一条心。

余秋雨是怎么回应的呢?他说:面对诬陷,不要反驳,不要申诉,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不要企图让旁观者怜悯,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节未到。

果然, 后来骂人的人都沉寂了。有人蜕变成了一个“意见领袖”、“公知”,动不动以自己的好恶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厌,终于变得人人喊打。有人突然消失,好久都没露过面了。

可是余秋雨还是余秋雨。如今《文化苦旅》出版已有三十年之久,2019年又出了纪念版。余大师在序言里交代自己这本畅销书的来龙去脉,感叹于这本书造成的影响力之大。的确,这三十年来若论散文的畅销,他无人能及,《文化苦旅》自1992出版后一版再版,盗版版本,是正版的整整十八倍。

③叁

公知们为什么惹人讨厌?大概就是从来不站在大众的处境看问题,他们总是觉得你就应该这样,你不这样做,那就是你的愚昧,不这样做的你,是没有希望的。

最近,有一档叫《梦想改造家》的节目翻车了,激起浪花无数,我好奇去看了一下那个改造效果,真的是无言以对。艺术不艺术,咱欣赏不来,反正感觉改造效果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撇去天价花费不说,这样的房子至少住着就不舒服。

设计师北京来的,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理念甚是先进 ,据说此人在圈里很有名气。有名,但不接地气。你总得先了解老百姓想要什么吧?不能你觉得怎样,你就像公知一样教育大家应该如何如何啊,你要知道,农村建房,第一,要实用。第二,西北地区,保暖很重要。第三,要和周围环境相融和,至少不能太突出,看着不和谐。第四,能保存点当地民居特色,则更好。这应该是基本的生活常识。

办事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总是不会错的。评价人也一样。

2021年11月28日,北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