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村歡樂進行時

作者:卓凡的呼喚
山村歡樂進行時

多彩山鄉 李勇攝于2021年11月18日

編輯手記

進入德安地界,親切感撲面而來。

在過去很久的那些繁忙的日子裡,本人一次次奔波在這裡的城鎮鄉村,發現新聞,采寫新聞。

發表在2005年11月25日江西日報上的通訊《山村歡樂進行時》,就是其中的一篇,此稿見報時間離今天正好16年整。

下面就是這篇通訊的原文。

走上絲綢之路

吳懷松開心地笑着。

深秋時節,這個德安縣磨溪鄉五星村60歲的農民,正清點着今年的收入:種了4畝桑樹,養了4張蠶,僅此一項,收入5000多元。他嘿嘿地笑道:養蠶收入是比種棉花高啊!

磨溪鄉經濟作物長期以種棉花為主。種棉花投入大,這兩年市場價格又上不去,農民的口袋鼓不起來。如何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擺在了鄉黨委書記李清鳳一班人面前。鄉裡帶着村幹部們到江浙一帶去考察調研,覺得種桑投入低,蠶繭價格高、市場好,本地的土質、氣候又适合種桑養蠶,于是決定調整農作物的結構,不種棉花,種桑樹養蠶。

去年9月,五星村被選做試點。可見識不廣的村民想不通:我們種了10多年的棉花,習慣了,哪個都沒種過桑樹養過蠶,到時候不要搞得雞飛蛋打喲!這時,村黨支部書記周應萬就租來幾輛客車,分期分批帶着村民們到種桑養蠶搞得好的修水、武甯去參觀,鄉裡還引進了一位老闆,推行公司+農戶+基地+缫絲加工模式,提供一條龍服務,讓村民吃下定心丸。

周應萬和5個村幹部帶頭把棉花地改為桑園,村裡幾個浙江移民也積極響應,很快,種桑養蠶在五星掀起了高潮。

一年很快就過去了。周應萬興奮地告訴我們:今年他們全村種了1200畝桑樹,養了350張蠶,收獲蠶繭28000斤,收入300800元,桑園裡套種了黃豆,收入60萬元,這兩項加起來,全村戶平增收2600元。周應萬說,種桑養蠶在第一年增加收入效果還不明顯,因為隻能養一季蠶。而明年,可養4季,預計僅養蠶全村收入就可達到480萬元。“那時,五星就不是今天的五星啰!”說完,周應萬大笑起來。

安居難舍故土

小車沿着彎彎曲曲的山路,翻過幾座山頭,來到鄒橋鄉張坑村村委會。村黨支部書記餘香德和村委會主任餘移金,樂呵呵地站在村委會大門口。

是啊,看着蓄水池一個個建了起來,村小組與村小組之間的水泥路一條條修了起來,村民們正安居樂業着,他們能不高興嗎?!

170餘戶的張坑村,地處海拔500多米的山嶺上,田地少,交通不便,又缺水,天旱時村裡人要挑着水桶到兩公裡外的闖新水庫去擔水吃。考慮到這裡自然條件不好,有關部門曾想動

有道是“故土難離”。村裡大多數人感到移民工程太大,張坑的環境雖然差些,但還不至于讓人不能生存,隻要解決好吃水的問題,他們還是願意留在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縣裡充分考慮了村民的意見,決定尊重他們的意願,同時将張坑列為扶貧村,把改善村民的生存和生産條件列入了計劃。

張坑當務之急是水。縣民政局長曾金水和扶貧辦主任陶民帶人來到這裡,決定投入資金,對漏水的闖新水庫進行維修,加高堤壩,把水引向張坑。他們組織施工隊伍,在村裡建起3個各蓄水50噸的水池,還幫助一些村民鋪設水管,引來山泉。投資18萬元的引水工程,一解了張坑的口渴。

張坑缺少緻富門路。鄉裡就動員他們搞起100多畝竹園,栽種小山竹,把這個項目列入退耕還林工程,給予政策性補助。村裡的田地分散、零碎,鄉裡就為村裡貸款2萬多元,引導村民因地制宜種生姜、種川芎,種生姜一年收入可達45000元,川芎今年收入可達兩萬元。縣勞動就業局和鄉裡聯合起來,進行招聘,将村裡30多名富餘勞力,安排到了縣工業園工作。

張坑生活着一位104歲的老人。老人感到,水有了,路好了,手頭充裕了,自己生活的地方變好了。

感謝務工檔案

站在縣檔案館,看着檔案櫃裡一排排編着号碼的外出打工農民檔案,我發出了一陣驚贊:這麼多冊檔案,要花費多少時間和心血來收集、整理啊!

農民是我們的兄弟,為着他們走上緻富路,各級組織、各行各業都要盡心盡力。本着為農民外出打工服務的思想,德安縣檔案館為本縣1.2萬外出打工的農民建立起詳細的檔案,内容包括年齡、身份證号碼、婚育狀況、打工地點、特長等。檔案的建立,友善了有關部門為打勞工員提供就業資訊、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服務,也為本縣掌握外出人員分布、農民收入等情況提供了依據。

一天,檔案館的電話響了起來,是廣東佛山的一家電子企業人事部門打來的。這家企業近日招聘,有3名德安籍農民工參加了應聘,并且入圍,他們想了解一下這3人的情況。檔案館從業人員很快根據檔案冊,找出了這3人的打工經曆、社會關系、教育訓練記錄等資訊報了過去,使對方放心地錄用了這3名打工者。

為了更好地富鄉富民,愛民鄉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可有些時候外出兩眼一抹黑,沒有熟人,沒有資訊,往往空手而回。這天,鄉幹部來到檔案館調閱農民工檔案,得知南山村村民桂壽生在外地辦服裝廠,與沿海一帶服裝行業有着密切接觸,就直奔桂壽生而去。通過桂壽生的穿針引線,鄉裡從福建晉江引進了一家服裝廠進入縣工業園區。鄉裡又通過在福建石獅打工的孔岩村村民羅武生的介紹,引進一個老闆,投資3500萬元在工業園區辦起服裝廠。

農民工檔案還幫助勞動就業部門合理疏導了打工者的流向。有關部門通過分析檔案,發現本縣在廣東打工的占全縣外出打勞工員總數的60%,就有意識地釋出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的用工資訊,把打工潮引向這些地方,有效地避免了德安人同德安人搶飯碗。

山村歡樂進行時

一年又要過去,德安農民在田野裡收獲了一個金秋。在重視農業、關注農村、幫助農民的大旗下,德安山鄉處處,農家歡樂正是進行時……

山村歡樂進行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