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冰兒:歌德說,美是自然;席勒說,美是現象中的自由

作者:譚冰兒

“文學的衰落是一個民族衰落的标志,這兩者走下坡路的時候是齊頭并進的”——歌德

“産生天才的土壤比天才還要難找”——席勒

較之于在戲劇、詩歌創作方面的成就,席勒在詩學、美學創造性探索上,似乎更勝一籌。這位以辯證觀點闡釋悲劇沖突的戲劇家和美學家、西方悲劇沖突論的創始者以及西方崇高與悲劇關系論的初創者,居然還特别崇拜康德的唯心主義哲學,是典型唯心主義二進制論者。

因用唯心主義觀點去考察自然、不相信客觀自然的真實與可靠性,以至于他的一生都在尋求超自然的空幻理想生活。在他看來,世界由兩個獨立部分構成,一個是真實的,另一個是理想的(即理念的)世界。是以,他向來從主觀出發,追求空洞的理想之美。當然,看問題角度不同,無所謂好與壞。

較之于席勒,歌德則不一樣。歌德深受盧梭、狄德羅、斯賓諾莎等人影響較深,哲學上無疑是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者。在他看來,自然是客觀存在的一個有規律的整體;萬物是真實的,都有自己的必然性;世界是一個物質性的整體:自然本身就是一切;所有人都在ta者之中,而ta者又在所有的人之中。同時,他對自然的看法頗具辯證法因素:自然是變化發展的,是一個充滿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在發展變化的過程。

就因哲學觀念差異,歌德與席勒分别走上了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創作道路。在歌德看來,自然就是一切,創作一定離不開自然。而席勒則認為,觀念高于自然,從空幻之理想擷取靈感(非自然)是他的創作宗旨(即憑個人的主觀想象或浪漫主義空想進行創作)。

在藝術美學上,歌德提出的是寓意和象征的概念。他認為,寓意把現象轉化為一個概念,把概念轉化為一個形象,但結果是這樣:概念總是局限在形象裡,完全拘守在形象裡,憑形象就可以表現出來。象征把現象轉化為一個觀念,把觀念轉化為一個形象,于是結果就是:觀念在形象裡總是永無止境地發揮作用而又不可捉摸,縱然用一切語言來表現它,它仍然是不可表現的。

可以看出,兩者間最大的不同就是“概念”和“觀念”。概念是邏輯推理的概括,是抽象的;觀念則是形象的概括,是具體的。寓意是為一般找特殊,特殊被局限在一般中;象征則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從有限中展現無限。

歌德從自然出發,認為自然真實是美的,隻有真實的自然才能給人帶來美感。就是說,隻有作品的真實性才是美的和美的藝術,美,就是自然。而席勒則從主觀想象出發,認為理想的東西是美的,即能給人以自由的就是美的,美是現象中的自由。

歌德和席勒的美學思想都很豐富。歌德雖沒有過多專門的美學理論專著,但在創作方法上,他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有非常精湛的美學理論。他的作品中的美學思想比他專門理論著述中的美學思想更為豐富。他的美學思想對後來的不少美學家都發生過影響,尤其是他在創作上的理論和美學思想,對世界文藝美學更是産生了大的影響。席勒雖然追求空洞的理想美,但他的美學思想則更為豐富和寶貴,建立了一座從康德美學到黑格爾美學的中間橋梁。

盡管有人将席勒詩學中的“素樸與感傷的詩”故意等同于“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甚至還有人把席勒詩學看作“倡導觀念化創作”的理論,進而将其詩學與創作之間關系了解為“簡單化、格式化”。然而,就算席勒文學創作本身有觀念化傾向,但絕不能以偏概全、吹毛求疵。唯有從宏觀角度來評判席勒的思想以及作品,才是一個智者該有的行為。

歌德比席勒大十歲,早已詩譽全球。作為魏瑪公國的大臣,他生活優裕,反對康德,信奉赫爾德。而席勒名氣顯然在歌德之下,且收入微薄,卻是康德的信徒。倆人出身不同、觀點不同,見解卻能趨于一緻。是以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以至于死後都相依相伴、合葬在魏瑪,也就不難了解了。當今世道,恐怕再無這樣的歌德和席勒,也再無這樣的才子型摯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