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文學在12世紀後期,雖曾産生過史詩名著《伊戈爾遠征記》,它的近代文學卻遲遲于18世紀才初露曙光。然而,到了19世紀,它突然開辟了黃金時代:以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為先驅,一下子湧現了赫爾岑、岡察洛夫、奧斯特洛夫斯基、屠格涅夫、陀因妥耶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謝林德、列夫·托爾斯泰、契科夫、柯羅連科等聞名世界的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在這一系列明星中,最璀璨的應數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1828~1910)出生于圖拉省一個名門貴族,世襲伯爵。1844年曾去喀山大學念書,中途退學,回到自己的莊園。1851年他厭倦社交界生活,到高加索從軍。1854年後參加克裡米亞戰争,自願調赴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爾,在最危險的第四棱堡擔任炮兵連長,直到城堡陷落後才含着熱淚離開。
他在高加索軍中開始創作,連續在彼得堡的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小說。1855年他到彼得堡時,已是文學界的知名新作家。1856年退役。次年遊曆西歐。當時寫的短篇《琉森》表現了他對資本主義文明的不滿和失望。
在青年時代,他就因自己占有大量農奴、過奢侈生活而感到良心不安。從大學回家時曾作過改善農民生活的嘗試,1857年又曾拟訂解放農民的計劃,但都沒有成功。當時俄國正激烈争論如何解放農民的問題。他心中十分沖突;他同情農民,厭惡農奴制,而又認為土地應歸貴族所有;他看到沙皇實行的農奴制改革很虛僞,卻又反對以革命方法消滅農奴制。他深感苦惱。為了報答人民,他給農民孩子辦了20多所學校,自己還擔任教師。他還辦教育雜志,研究教育制度,并為此出國考察。在當時農奴制改革中,他擔任“調停人”,常站在農民一邊。這些活動引起沙皇政府的懷疑,他的莊園常是以受到憲兵搜查。
1862年秋同禦醫别爾斯的女兒索菲娅結婚後,他以整整6年時間寫出了長篇巨著《戰争與和平》。當時他已是一大作家,榮譽和财富不斷地向他湧來,妻兒親友溫暖地環繞着他。但這一切卻使他愈益感到良心的譴責。他懷疑生存的目的和意義,不知該怎麼辦?這些思想在他當時寫成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有所反映。1880年左右,在俄國革命形勢影響下,他的世界觀發生了激變,轉變到宗法制農民的立場上來。
他從此過樸素的生活,常常耕地、縫鞋,幫農民蓋房子,甚至持齋吃素。他一方面撰文激烈批判土地私有制、沙皇專制政體、法庭和官方教會;另一方面卻反對暴力革命,宣揚自我修身,要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沖突的路。他晚年的小說《複活》集中地表現了這種思想沖突。
他很早就想抛棄貴族生活。1910年11月初的一個清晨他秘密離家出走,途中患病,在一個小車站逝世。
列甯十分推崇托爾斯泰,說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19世紀後半葉激烈變化中的俄國社會,稱他為當時歐洲最偉大的作家,同時列甯又無情地批判他的錯誤思想。列甯指出,托爾斯泰的思想沖突是當時俄國宗法制農民思想沖突的反映。
托爾斯泰的作品很多,這裡談談他的幾個時期的代表作。
早期的小說《童年》、《少年》和《青年》是自傳性三部曲,寫一個貴族青年的精神成長過程,有細緻的心理分析:戰争小說《塞瓦斯托波爾故事》根據親身經曆描寫士兵的英勇作戰,歌頌他們的樸實而又悲壯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個時期的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和《哥薩克》等。
标志着他的創作成熟的是他中年寫成的兩部世界名著。《戰争與和平》(1863~1869)主要描寫1812年俄國人民反對拿破侖的衛國戰争。小說中宮廷貴族的醉生夢死和普通士兵的果敢壯烈形成鮮明對照。這些普通人民是小說的真正主人公。書中着重寫羅斯托夫和包爾康斯基兩家,這是理想化的莊園貴族。他們都敦厚慷慨,富于愛國精神。包爾康斯基家的安德烈公爵和另一個貴族彼耶爾·别祖霍夫是小說裡的中心人物。他們不滿于上流社會生活,探索人生和幸福的真谛,希望接近人民。後來安德烈在戰争中負傷死去,彼耶爾則将成為貴族革命家。《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反映19世紀60年代農奴制改革後資本主義興起、“一切都翻了一個身”的俄國社會。書中有兩條平行線索:安娜和列文。安娜年輕時被姑母嫁給大官僚卡列守。她美麗、純真,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她不能忍受丈夫的自私虛僞、“卑鄙龌龊”,追求真正的愛情,愛上了貴族青年渥倫斯基。安娜思想上很沖突:她厭惡丈夫,又覺得對不起他:她打算離婚,又舍不得抛下孩子;她不願和社交界婦女同流合污,卻離不開這個圈子。加之她自己也出身大貴族,缺乏真正的理想,以緻陷溺于自私的愛情,無法自拔,終于卧軌自殺。列文也是貴族。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經濟的沒落,憎惡新興的資産階級,幻想從地主和農民的合作中尋求社會出路。空想破滅後,深感生活沒有意義,悲觀失望。最後雖然從家庭幸福和宗法制農民的信仰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實際上仍然徘徊在十字路口。這也正是托爾斯泰世界觀轉變前夜的思想狀況。
他世界觀轉變後的晚期作品是多方面的:有《民間事》,劇本《黑暗的勢力》和《教育的果實》,中短篇小說《伊凡·伊裡奇之死》、《舞會之後》和《哈吉穆拉特》等;還有大量揭露性的政論。代表作是長篇《複活》。主人公貴族青年聶赫留道夫引誘過農家姑娘瑪絲洛娃,緻使她淪為娼妓。她後來被誣為謀财害命,在法庭上同作為陪審員的他相遇。他深深悔悟,為了贖回自己的罪過,跟随她到流放地,願意同她結婚,而她卻出于愛他而拒絕了。小說中對貴族、土地私有制、國家、法庭和教會,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也突出了不以暴力抵抗邪惡的反動說教。這是托爾斯泰思想沖突的表現。
托爾斯泰是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工于描繪包羅萬象的巨幅的社會生活畫面,擅長塑造真實的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善于駕馭千頭萬緒的多線索的小說結構。他認為藝術應“為社會或人類謀福利”,反對供“寄生蟲們消閑解悶”的頹廢文藝。
高爾基很推崇托爾斯泰,說莎士比亞、巴爾紮克和他是“人類為自己所建立的三座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