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我發現這5個人生真相,能讓人越活越清醒

作者 | 不有趣靈魂

主播 | 樊登讀書 · 童童

解讀預告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世界上有兩種小說家,一種緻力于反映世界與描摹人生,比如托爾斯泰;

而另一種,卻憑借一己之力創造了一個世界,他就是馬爾克斯。

今天給大家分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獨》。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但孤獨是人生的底色。

《百年孤獨》裡的故事荒誕離奇,有飛升上天的人物,有神奇的預言,還有可以傳染的失眠症。

總之,故事很魔幻。

馬爾克斯卻不以為然,他一再強調,他的創作是現實主義的,他甚至宣稱:

現實往往比虛構更加精彩,最偉大的作家是現實,而我們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地去貼近現實,無論以怎樣謙卑的态度或趨于完美的方式。

正所謂,藝術源于現實,但高于現實。

偉大的作品往往就是這樣,人能夠從中看到現實,也能借由作品反思現實。

毫無疑問,《百年孤獨》就是這樣偉大的作品。

看完這本書之後,對于現實生活,我得到了這5點啟示。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我發現這5個人生真相,能讓人越活越清醒

人類的孤獨,無可救藥

《百年孤獨》裡有句話,深深打動着我: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殺人後,經常見到死者的鬼魂纏繞着他。

由于恐懼,他帶着妻子和幾個同伴一起遠行,最終來到了馬孔多,開啟了一個家族百年的興衰。

剛到馬孔多的時候,他們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除了偶爾會有吉普賽人帶來一些新鮮的玩意,這個小鎮就這麼靜靜地存在着。

吉普賽人帶來磁鐵,看到磁鐵的神奇之處,布恩迪亞想到用來尋找金子,看到放大鏡在陽光下可以讓物品灼燒,他想到将之用于戰争。

他沉迷于吉普賽人帶來的這些新發明,想要憑借這些東西改變馬孔多。

他帶着一幫人披荊斬棘、開辟道路,忙于設計街道,規劃新居,保證人人享有平等權益。

他廢寝忘食,如饑似渴地整日鑽研,整日實驗,忘記了歲月,忘記了一切。

然而,身邊卻沒有人能夠了解他,都認為他是癡心幻想、頑固不化。

他的妻子也并不覺得自己的丈夫厲害,反而覺得他不務正業,甚至對他失望透頂。

最後,當他說地球是圓的,就像個橙子一樣,全村的人都确信他已經失去了理智。

後來有一天,在吉普賽人死去後,他變得萎靡不振,還經常發瘋。

烏爾蘇拉沒辦法,就把他綁在一棵大樹下面。

從此以後,他孤獨地活在這棵樹下,直到死去,頭顱被烏鴉啄空。

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的一生,是孤獨的一生,是寂寞的一生,唯一能夠了解他的人,隻有那個吉普賽人。

是以,在吉普賽人死了之後,他瘋了。

不止他是孤獨的,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帶着一種孤獨感,一生都在對抗着這種孤獨:

奧雷裡亞諾上校,戎馬一生,最後靠在金屋裡鍛造小金魚度過餘生;

阿瑪蘭妲因愛誤殺,被良心譴責了後半生,最後孤獨抱憾而死;

麗貝卡離開未婚夫,謀殺了丈夫 ,最後在一間小屋裡終老;

梅梅因為專制的母親,與深愛的男人分開,生下私生子,卻隻能在修道院裡孤獨老去。

在孤獨面前,人有什麼辦法呢?愛情嗎?

馬爾克斯智慧地說:

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

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複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

個人既然隻是個人,孤獨就不會和他的生命分離。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我發現這5個人生真相,能讓人越活越清醒

死亡,是唯一真相

《百年孤獨》的故事,以死亡作為結束。

災難過後的馬孔多:

“這是往昔的最後遺存,這往昔日漸衰落卻不會徹底消亡。

因為它是在自身之中無休無止地敗落下去,每過一刻便向徹底滅亡更進一步,卻永遠無法抵達最後的終結。”

布恩迪亞家族最後一個長出了豬尾巴的孩子,被白蟻啃噬而亡。

小鎮馬孔多離奇消失,連那正在尋找羊皮卷中預言的人也被飓風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

所有的一切,都在死亡中宣告結束。

所有的一切,都會在時間裡被遺忘。

如果還沒有從世人的記憶中消除,那隻是因為時間還不夠長。

小說講述了七代人的故事,也等于講述了七代人的死亡,連活得最長的烏爾蘇拉,也在孤獨中死去。

小說如此,現實當中,更是如此。

死亡,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後的結局。

死亡如影随形,但每個活着的人,卻都是在和死亡戰鬥,在對抗死的侵襲。

因為這種對抗,生命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托爾斯泰作為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在死亡面前,依舊痛苦地掙紮着。

那時候的托爾斯泰,已經完成了《戰争與和平》及《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是享譽世界的大文豪,過着無數人羨慕的富裕生活。

可是他卻看不到生命的意義,是以時時刻刻都得提防自己上吊自殺。

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是要死的,隻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前兩年賭王何鴻燊死後,爆出他為了延續性命,花了很多個億。

他有錢,也用錢買了一段時間的命,但死亡并沒有放過他。

《百年孤獨》裡有這樣一句話:

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的,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的。

死亡是《百年孤獨》的主題之一,更是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避不開的主題。

1982年,馬爾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禮上,他說:

雖然如此,面對壓迫、掠奪和歧視,我們的回答是生活下去。

任何洪水猛獸、瘟疫、饑餓、動亂,甚至數百年的戰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戰勝死亡的優勢。

既然死亡無可避免,那麼人生應該怎樣度過呢?

馬爾克斯也說了:“我年輕過,落魄過,幸福過,我對生活一往情深。”

生命,有開始就有結束,終究不過一場輪回。

隻有了解了死亡,才會更加珍惜當下;隻有懂得死的意義,才明白生的可貴。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我發現這5個人生真相,能讓人越活越清醒

名和利,皆虛妄

《莊子》裡有一個故事:

有一天,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派了兩個大臣來請他做官。

莊子拿着魚竿頭也不回地說:

“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的時候已經有三千歲了,國王用精美的布匹把它包好放在盒子裡供在宗廟裡。

這隻神龜,它是甯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尊貴呢?還是願意活在爛泥裡拖着尾巴爬行?”

大臣說:“甯願活在爛泥裡拖着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也甯願在爛泥裡拖着尾巴活着。”

現實之中,人們追求名,追求利,人們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但在莊子看來,這種東西毫無益處,甚至還是一種束縛。

奧雷裡亞諾上校發動革命後,成了人們心目中最有号召力和戰鬥力的民族英雄。

他英勇善戰,富于謀略,人生充滿傳奇。

然而,在權力與榮譽的驅動下,他開始變得冷酷無情,并一步步走向通往暴君、獨裁者的旅程。

當他回到馬孔多,身邊跟着一群護衛,連住進家裡,護衛也要事先搜遍各個房間,確定沒有危險。

奧雷裡亞諾上校還頒下嚴令,不準任何人走進他周圍三米以内,甚至連母親也不例外。

他擁有了名譽,同時也擁有了危險,他一生躲過了許多危險,包括14次暗殺、71次伏擊和1次槍決。

最後在一次被人下毒後,他開始反思,他感覺自己“被分裂,被重複,從未感到這般孤獨”。

他回到馬孔多,醉心于煉金,最後孤獨死亡。

還有奧雷裡亞諾上校那養殖牲畜的家人。

不知道為什麼,一夜之間,他們的兔子生得遍地都是,母牛和母馬一胎生三個,母雞一天下兩次蛋,養的豬也長得飛快。

短短幾年時間,就成了當地數一數二的富豪。

錢越來越多,他們也不知道怎麼花,除了奢侈糜爛的生活,還無聊到把一張張鈔票貼滿家中所有牆壁,樂此不疲。

一個人沒有錢沒有名的時候,渴望名利。

但是真正能讓人生活得更好的,往往不是越來越多的錢,也不是越來越大的權,更不是越來越出名的名聲。

人的生活真正的需要,往往是簡單的。

但是由于外界的文化、個人的認知、生命的欲望,讓我們覺得生活需要很多很多。

一個人拼命追求名利時,他的生命已經被名利狠狠地占據了。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我發現這5個人生真相,能讓人越活越清醒

人的本質,是一團欲望

有句話說:人這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欲望買單。

一個人想要得到什麼,他都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奧雷裡亞諾上校發動革命,就是在為自己的欲望買單。

後來成為人人敬佩的英雄,遭遇暗殺,這些,都是因為人的欲望。

因為欲望在,是以人的行為就有了方向。

史鐵生在《命若琴弦》中講了一個老瞎子和一個小瞎子的故事。

老瞎子的師傅告訴他,認認真真地彈斷一千根琴弦就能得到一個藥方,治好已經瞎了的眼睛。

老瞎子彈呀彈,七十歲的時候,才終于彈斷了一千根。

他迫不及待地去找師傅說的藥方,可是藥方隻是一張白紙,根本就不存在那個藥方。

老瞎子崩潰了,他痛苦極了。

但他還是告訴小瞎子說,好好彈,一定要好好彈,彈夠了一千二百根,就可以拿到藥方了。

他記錯了,記成了一千根。

得知真相的老瞎子,從此就萎靡不振,沒多久就凄涼離世。

叔本華說:

人的本質是一團燃燒着的欲望。

沒有了這欲望,人就沒法活下去。

第一代布恩迪亞殺了人,受恐懼的折磨而離開,他想重新找回一種沒有恐懼的生活,這是欲望。

在馬孔多,見到了吉普賽人帶來的諸多新奇玩意。

他又有了很多新的欲望,想尋找黃金,想造出一種恐怖的戰争機器,想用雜七雜八的東西煉出金子。

這些,都是欲望。

每個人想怎樣過他的人生,這也是欲望,就包括想要活着,這都是欲望。

欲望是人的本質,但欲望有好有壞,有些欲望能讓人成為更好的人,有些欲望能将人拖進深淵。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做自己欲望的主人,而不是成為各種欲望的奴隸。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我發現這5個人生真相,能讓人越活越清醒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是不同的

馬爾克斯為什麼可以寫出這麼精彩的書呢?

一方面,是天賦。另一方面,是閱讀和經曆。

天賦自然不必說,也沒法說。

先說經曆,馬爾克斯小的時候,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他的外婆,是一個講鬼故事的高手,講起鬼故事來繪聲繪色。

每天傍晚六點以後,外婆就禁止馬爾克斯在家中亂跑。

外婆告訴他,亡靈受驚,就會走出來吓人。

如果馬爾克斯不聽話,外婆就神神秘秘地說:“那邊房間裡的姨婆正在睡覺。”一邊說一邊用手指着那空房間。

或者繪聲繪色地說:“姨婆最讨厭不聽話的孩子,還會把他們推倒,姨婆剛剛就在你身後,你沒看到嗎?她在沖你笑呢?”

他跟着外婆一起上街,外婆說不要亂跑,指不定跑到哪個巷子裡,你就會被哪個死鬼帶走。

若大清早有送葬的人經過門前,她就趕緊叫醒還在睡覺的馬爾克斯,讓他坐起來,因為亡靈會把躺着的孩子的魂魄勾走作伴。

在通向陰間的路上,新生的亡靈最怕孤單,他們喜歡找小孩子來作伴。

硫磺的味道裡有惡魔的存在,黑蝴蝶飛到家裡,就會克死家裡的人,不能把鹽撒在地上,否則會帶來厄運。

《百年孤獨》裡透着很多迷信的味道,想來就是受到外婆的影響。

但僅僅是這樣,還不行,他還得閱讀。

寫作《百年孤獨》的時候,馬爾克斯經常都需要查找資料,是以家裡到處都是資料。

寫到要出海,他就查找航海者的文章;

寫到煉金術的部分,他就研究煉金術士的文章;

寫到整個馬孔多小鎮得了失眠症,他也去查找;

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進行戰争,他就去查找描述戰争的書籍;

為了分辨一隻蝦的雌雄,分辨香蕉品質的好壞,他都去查資料;

甚至裡面有一個場景,四個孩子發現了一堆金币,為了确認4個孩子能不能搬動7214枚西班牙古金币而去計算他們的重量。

路遙寫《平凡的世界》,翻閱資料将指紋都磨沒了。

沒有大量的閱讀,一個人經曆再怎麼豐富,也隻是一個人的經曆。

而小說裡面七代人的興衰,很多細節都需要從書中去尋找。

這是對于寫作者來說,對于我們來說,書籍可以改變我們的認知,可以改變我們的世界。

你不看書,你看到的世界,就永遠隻有一種顔色。

有句話說,不讀書的人,一輩子就隻是一輩子;

而讀書的人,每一本書,他都在經曆着不同的生活,從不同的生活裡擷取需要的能量。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我發現這5個人生真相,能讓人越活越清醒

孤獨、死亡、欲望、名利,這些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參透了,人生便得自在,參不透,就要繼續參。

真正的好書,往往不是直接告訴你一個道理。

但不同的人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往往都能得到不同的東西,引發個人對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是以,聽别人說,永遠不如自己去讀。

因為隻有在讀的時候,才能真正體驗到閱讀的樂趣,聽别人說,不管說得怎樣,都是别人的。

隻有你真正讀到的東西,才真正屬于你。

點個「在看」,與書友們共勉。

欄目主理人 | 徐徐來

排版 | 鄭向北

圖檔 |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侵删

音樂 | Bandari-THE SOONG SISTER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我發現這5個人生真相,能讓人越活越清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