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隋唐風雲022:将星劃落,他沒能見到新王朝的崛起
上一期咱們提到了将星韋孝寬去世,也說了楊堅在為登基稱帝做準備,但他又做了一件不人道的事情,就是大肆屠殺北周宗室。在節目的最後,咱們也提到,有一個人逃跑了,讓這些臣子們,産生了一些動蕩。
這個人,名叫蘇威。

蘇威(不知道誰畫的,但氣質還比較符合)
蘇威是高颎介紹給楊堅的人才,他家也算是名門望族。但身世比較慘,他爹蘇綽去世的比較早,蘇威屬于幼年喪父。但他應該很有才華,而且長相不差,深得宇文護的贊揚。對一個男子最大的肯定,就是把他的女兒嫁給這個男的。對,沒錯,蘇威的妻子就是宇文護的女兒,新興公主。
但他看出宇文護跋扈的一面,而且與各方人都是沖突重重,真的有可能以後為楊集到他,是以幹脆選擇逃避深山,當個隐士。不過官場不是他想躲就能躲的,被自己的親叔父又逼了回來。當官也沒怎麼盡職盡責,三天兩頭的往寺廟裡跑,以讀書為樂。
不過他的名望确實不低,高颎推薦他,也是因為他的名望。楊堅自然也是知道他,召見之後,一宿長談,發現這人确實有才能,留下吧。要不說楊堅能當皇帝呢,談了一宿,基本就知道蘇威什麼樣了。他性格乖戾,而且重視名聲,是隻順毛驢,不能跟他炸刺兒。
是以面對蘇威的不辭而别,楊堅早有預料。他安撫焦急的高颎說道:“他就是不想參與我登基的事情,不用管他。”意思是,到時候他還會回來。果然,隋朝建立後,楊堅給他封了個“太子少保”的官,蘇威屁颠屁颠就回來了。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别人的身上。北周元老窦熾在平定尉遲迥的戰争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屬于堅定不移地支援楊堅的人。但面對要直接勸谏楊堅登基稱帝,窦熾卻做不到。他認為自己世代接受北周的皇恩,不能做這種事兒。
其實蘇威和窦熾的行為,都可以了解,造反可以,甚至屠殺北周宗室都可以,但真的讓前朝臣子勸谏新皇改朝換代,卻是邁不過心裡這道坎兒。
沒關系,這道坎邁不過,就慢慢邁。隻要等到新朝廷建立起來,你們能來出一份力就行了。楊堅也看得開,是以也就不必等這些人的反應了。他讓周靜帝廢除左右丞相的稱号,就留下大丞相一個職位,那自然是給他的。之後又加上大冢宰的職位,和當年宇文護那是一樣一樣的。
接下來,就是禅讓的正常流程了。所謂的正常流程,就是新皇帝讓前朝最後一位皇帝頒布一道禅讓诏書,然後進行三推三讓的戲碼,最後還得呈現出便秘狀,不得以才接受的。這其實就是告訴天下人,我獲得皇位不是篡奪,是大衆利益的代言人,是天命所歸。别看這套程式雞肋,但還必須得有,不然就會讓人覺得你就是篡權,容易不得人心,不得正統。
禅讓大概的樣子
那咱們就來聊聊正常的禅讓順序吧。首先是先封國。楊堅因為承襲的自己的父親楊忠的爵位,是以他一直是随國公,這一次進封為隋王,以管理的十郡為國。這就相當于,自己成立了個國中之國,那離着當皇帝,就不遠了。
這裡咱們多說一點,就是隋王的稱号,它到底是哪個隋。之前我講過,楊忠的随國公,是随便的随,大隋王朝名稱的由來,也和這個爵位有關。網上有人說這是因為楊堅厭惡随便的随中間有走之,認為不吉利,是以去掉了走之,寫成了大隋王朝的隋。翻遍史書,發現并沒有相關的诏令,如果是改國号的話,那一定是大事兒,肯定得記錄在冊的。是以說是楊堅修改的國号,隻能是杜撰或者謠傳。
那是誰改的呢?如果是尋找走之這個說法的源頭,那應該是唐末李涪的《刊誤》。這李涪是唐昭宗時期的人,寫的這本《刊誤》,就是希望能探究書中的一些錯誤。這本書中就提到了,是隋文帝不喜歡随便的随,覺得讓人不安甯,是以大筆一揮,把走之去掉了。
當然,這個舉動,也被後人罵得挺慘。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在《玉海》中評論隋文帝改随的這件事,直接說這是大不祥。改個字還有不祥的意思?因為去掉走之,相當于随字“裂肉”,類似于搞了分裂,那能吉祥嗎?而且随的重要部首,就是中間走字,那個字念辵,是緩慢前行的意思。如此随心所欲去掉部首,不僅不吉祥,也反應這個皇帝沒文化。
後半句就沒說,我替他們補上,沒文化,真可怕。
但事實是這樣嗎?恐怕我們錯怪了隋文帝。在當時,随便的随,和隋朝的隋,兩個字都有。而且,最主要的,這倆字兒是混着用的,而且沒有啥規定什麼場合該用什麼。有學者大緻統計過隋朝時期的墓碑,發現上面的大隋的隋,這個字的使用頻率很高,高達百分之九十。到了唐初到唐玄宗時期,就降低到了百分之八十,晚唐時期,又漲回來了,又回到了百分之九十。是以可能是從這之後,大隋的隋使用的次數多了,随便的随就成了生僻字,人們解釋不通,是以就覺得是楊堅改了國号。
這也不能怪後人,畢竟當時的情況什麼樣,誰也不知道,如果不考證一下,估計會一直被懷疑下去吧。
咱們接着往下說禅讓的過程,剛才說了進封為隋王。之後就是一些禮儀上的過渡,基本就是“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就是指可以佩着劍穿着鞋見皇帝。入朝不趨,是說臣子可以不用小步快走,可以用正常的速度前進。正常的時候,臣子觐見皇帝的時候,不能大步向前走,必須小步快走以示對皇帝的恭敬。贊拜不名,是指贊禮官在向皇帝通報臣子姓名的時候,隻稱呼官職,不稱呼姓名。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加九錫之禮,關于九錫是啥,千字文中咱們講過,就不多提了。這個中間,楊堅肯定是要謙讓的,百官好言相勸,楊堅才能接受。這之後,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了,舊朝皇帝要下禅位诏書,表明禅位是順天應人之舉,表白本朝氣數己盡。下诏書肯定得下,但就得看什麼時候下。結婚還得選個良辰吉日呢,禅讓更得找了。是以術士庾季才就告訴楊堅,最好的日子是二月甲子,其次是二月甲午。他還舉了例子,說周武王選擇甲子登基,周朝存在了八百年。漢高祖劉邦選擇了甲午登基,漢朝存在了四百年。
楊堅一聽,好家夥,晚幾天登基,國家延續時間直接砍一半啊。那還說什麼啊,就選甲子日登基,也就是二月十三号。在此之前,周靜帝已經将禅讓诏書公告天下,相關大臣将冊書和玺绂送到了楊堅家中。十三号當天,楊堅穿着黃袍常服,于南郊祭天,并在宗廟中祭祖,宣布新時代的來臨。
大隋王朝,正式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