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漠北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南北朝時又興起突厥一族。他們憑借優異的機動力,南下入寇,四處劫掠,常常一擊即走,令當時南北朝中北朝的北齊、北周兩國不勝其擾,不得不用漢高祖劉邦應付匈奴的手段,來求取和平,即是送人和親,送錢朝貢。
▲蘇轍在《幾策》中言:“古者匈奴之強,不過冒頓”,而冒頓,正是白登圍劉邦,迫使漢朝和親的禍首。
然,劉邦雖與匈奴和親,但畢竟漢朝軍事實力在此,匈奴也不敢小觑,更何況劉邦和親之舉不過為休養生息而已,之後等到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人立即就将匈奴打得不敢渡漠南下,東漢時,班固更是燕然勒石,一舉擊滅北匈奴。(匈奴在東漢初年,分裂為南北兩部,其南部南下依附漢朝,成為大漢的藩屬國)
▲班固乃漢朝名臣,曾著《漢書》,後随大将軍窦憲北伐匈奴,燕然勒石,和衛、霍一樣,在漢匈戰争中居功至偉。
可是北齊、北周和突厥之間就不一樣了,一直保持着軍事上的劣勢,再加上連年的朝貢,以至于當時的突厥可汗曾言:“我在南兩兒常孝順,何患貧也?”(兩兒就是指北齊、北周)氣焰嚣張已至此。
後楊堅受北周靜帝禅讓,建隋,一統天下。相對于之前内亂都來不及,怎麼有心思對付外寇的南北朝諸國不同,楊堅對突厥隻有誅滅的态度,惹得當時的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對此極其不滿,結果就是以沙缽略可汗為首,突厥各部可汗公率軍四十萬,大舉進犯隋朝。
▲朱元璋:惟隋高祖皇帝(楊堅)勤政不怠,賞功弗吝,節用安民,時稱奔馳。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大戰一觸即發,但這次楊堅對付外族的方法不是用兵,而是用計,離間計。
當時隋朝有一人,名曰長孫晟,通書史,善騎射,北周時,曾任職司衛上士,深得昔年北周丞相,也就是今日隋帝,楊堅的賞識。北周大象二年,沙缽略可汗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北周宣帝宇文赟便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封為千金公主,出嫁突厥。對于這樁政治婚姻,北周和突厥都有意顯示本國實力,故皆精選骁勇之士為使者,北周朝廷選出的使者,儀表堂堂,又武藝高強,堪能代表北周國威,即是長孫晟。
▲征隋時,沙缽略可汗就以北周姻親自居,言道:”我周家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複何面目見可賀敦乎?”
北周曾先後派遣數十名使者前往突厥,沒有一個能得到沙缽略可汗的禮遇,而長孫晟,卻是個例外,深得沙缽略可汗的喜愛,經與他一同遊獵,以至于長孫晟留住突厥其一年之久。在一次遊獵中,沙缽略可汗遇見兩隻雕争肉,遂興緻大起,遞給随行的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長孫晟于是彎弓而去,一發而射穿兩雕。(即是一箭雙雕的由來)沙缽略可汗驚歎其技能,立即下令讓草原上的子弟貴人都與長孫晟親近學藝。
▲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射雕英雄”之名正是取自主角郭靖在蒙古時一箭雙雕,揚名草原的事迹。
因着一箭雙雕,長孫晟名聲大振,也引來了沙缽略可汗之弟處羅侯的目光,當時,處羅侯甚得衆心,被沙缽略可汗所忌,處羅侯深知處境不妙,眼見長孫晟是個人才,遂密派心腹,暗中與長孫晟,也就是其背後的北周結盟。從此,長孫晟在突厥更是如魚得水,假借遊獵之機,考察突厥山川地勢、部衆強弱,突厥中的大小事務,政治形勢,已是了然于胸。
後長孫晟歸國,遂将在突厥擷取的情報詳細上報丞相楊堅,楊堅為此大喜,升任他為奉車都尉。這次突厥來犯,就是這個潛伏突厥多時的長孫晟,上書《上書進離間突厥計》,提議楊堅以離間計對付突厥。
▲長孫晟雖然箭法卓絕,但不好用武,而好用謀。楊堅曾言:“長孫郎武藝逸群,适與其言,又多奇略。”
長孫晟在突厥多時,早知突厥雖以沙缽略可汗為名義首領,但他和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兄弟各統強兵,都号為可汗。在突厥時,分居四面,都是外表和諧,實則互相猜忌。如今,他們征伐隋朝,卻也是難以一心,隻要以“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為基準,就可以數言而退十萬兵。
▲長孫晟之女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妻,世稱“長孫皇後”,其子則是唐朝淩煙閣功臣第一人,唐朝名臣長孫無忌。
楊堅對長孫晟的提議深以為然,便将此計謀全權托付于他。離間計的第一步,由楊堅派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拜訪達頭可汗開始。在楊堅的授意下,元晖特賜達頭可汗狼頭纛,對他禮遇有加,更甚沙缽略可汗。而後,沙缽略可汗為此果與達頭可汗不和。長孫晟趁機出黃龍道,到處羅侯處,以舊日之盟,誘他内附朝廷。
這樣以來,沙缽略可汗即被孤立。
而後的第二步在開皇二年突厥大軍進犯隋朝邊境時,當時突厥縱兵自木硖、石門分兩路進擊,盡掠武威、金城、天水、安定、上郡、弘化、延安等地。沙缽略可汗意欲南進,而達頭可汗不同意,帶兵退走。長孫晟乘勢遊說沙缽略可汗之侄染幹,讓他誣告沙缽略可汗說:“鐵勒等謀反,想襲擊你的牙地。”是以,沙缽略可汗撤兵出塞,和族中各部族的關系也越發僵化。
開皇三年,突厥再度大舉入侵,長孫晟又巧施離間,先是派人誘使出師不利的阿波可汗和隋朝會盟,令其留兵塞上,遣使入隋朝。此計一出,沙缽略可汗一氣之下掩襲阿波可汗所居的北牙,盡俘阿波可汗的部衆。阿波可汗為此投奔達頭可汗,而達頭可汗是以前之事,和沙缽略可汗已有龃龉,雙方遂合力東擊沙缽略可汗,複得故地,收聚散卒數萬。此後,突厥分裂兩部,達頭可汗常年和沙缽略可汗作戰,勝多敗少,是以勢力益增,而沙缽略可汗則再無往日之盛,隻得遣使向隋朝進貢。開皇五年,沙缽略可汗已無力對抗達頭可汗,隻得向隋請和稱藩,從此,隋朝北部邊患一掃而空。
▲葉适:長孫晟終隋世,能以計縻突厥,開阖盛衰,無不如志,卒弱其勢,以成北方之功,過于衛霍用百萬師矣。
此後,長孫晟受楊堅命,經略北疆,擅于以夷制夷,穩定下隋朝北疆之事,令步迦可汗勢弱,啟民可汗稱臣,其威名遠揚北疆。(步迦可汗即是之前的達頭可汗,因為突厥為長孫晟之計而大亂,為挽回頹勢,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來整頓部族)後隋炀帝大業年間,隋炀帝楊廣出塞北巡,于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所圍,危急之下,不禁喟歎道:”如長孫晟在,朕何至于此!”可見長孫晟維系北疆之功,實不下于衛、霍等戰将。
著名曆史學家蔡東藩曾言:”以夷攻夷,為中國制夷之上策,漢班超之是以制匈奴者在此,隋長孫晟之是以制突厥者亦在此。蓋夷人無親,又無信義,誘之以利,怵之以威,未有不為人所欺,而自相殘殺者。晟上書計事,不過寥寥數語,而夷虜已在目中,厥後依策施行,無不獲效,乃知制夷不難,難在無制夷之策,與制夷之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