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志》為何遭到時人及後世的質疑?

作者:豹眼看曆史
《三國志》為何遭到時人及後世的質疑?

《三國志》成書後備受推崇,甚至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正在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後,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寫作的必要了,竟然毀棄了已寫好的著作。

《三國志》雖然好評如潮,但也不是一邊倒,時人同時提出了質疑,而且在後世也時有诟病,這究竟又是為何呢?

究其原因,豹眼認為大體有幾方面的因素:

其一,陳壽索米輕亮,被認為其著作夾帶私貨。

唐朝房玄齡等人奉诏撰寫《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認為陳壽因為私仇在《三國志》中有夾帶私貨的表現。

陳壽傳:"或雲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谡參軍,谡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将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這是在說,陳壽向丁儀、丁廙的兒子們索要千斛米,便給他們的父輩立傳時好好美言一下,由于他們不給,陳壽就不為丁儀、丁廙作傳。

陳壽的父親是馬谡的參軍,因為馬谡失街亭被斬,陳壽的父親也遭連累被判了髡刑;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掌權時又不重用陳壽,為此陳壽為諸葛亮立傳時,就輕視他,認為諸葛亮沒有應敵的軍事才能。言外之意,就是說諸葛亮屢次北伐失敗,是其能力不足。

關于陳壽索米一事,隻有少數幾位史學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劉知幾等人相信,而多數史學家認為是假的,不合史實。

豹眼認為,房玄齡等記載這件事用了“或曰”二字,也就是“有人說”之意,看來房玄齡等人對此事并沒有完全肯定無誤。

也有一種說法,由于陳壽寫作《三國志》後,名氣很大,許多人想請求他為其先人著書立傳,陳壽應接不暇,就提出高價為酬。許多人舍不得銀子,也就作罷。

豹眼認為,陳壽索米一事,或許隻是一個推辭的借口吧。

清朝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更是直言不諱,認為丁儀、丁廙都是奸佞小人,陳壽不為其立傳意圖很明白,《晉書》說陳壽索米不得,不為其立傳,是最沒見識之言。

至于陳壽輕亮一事,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也指出,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

不僅今天如此,史上也一直存在一些亮粉,哪怕是說諸葛亮一丁點的不足,他也跟你争個面紅耳赤。

豹眼認為,諸葛亮是人不是神,屢屢北伐效果不大,也說明其軍事才能的不足。

當然了,北伐失敗皆有具體的緣由,恰恰是這些緣由佐證了諸葛亮的不足。就說馬谡失街亭,既然馬谡不行,幹嘛還讓他去呢?這不正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嗎?何況還有劉備的遺囑呢!

《三國志》為何遭到時人及後世的質疑?

其二,正統之争,陳壽被認為站錯隊跑偏了。

今天對三國的認知往往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備是正統,曹操就是大壞蛋。

其實,在正史中也有這種傾向。記叙三國曆史的著作,除了西晉陳壽《三國志》之外,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影響也很大。

《漢晉春秋》就以蜀漢為正統,與以曹魏為正統的《三國志》形成明顯的反差。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站隊的問題。從以劉備為正統的習鑿齒一幫人看來,陳壽《三國志》的立場就存在問題,已經跑偏了。是以,自然會有一些人诟病《三國志》。

任何史學家都會存在不同的曆史觀,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公允。陳壽遭受指責是有合情合理的成分存在,但習鑿齒等人豈不也該如此嗎?

《三國志》為何遭到時人及後世的質疑?

其三,曲筆緣起,為尊者諱的手法被認為是替篡權者護短

幾乎所有的史學家記載曆史都采用為尊者諱的曲筆手法,陳壽對于曹魏及司馬氏多有回護、溢美之詞,也是事實,為此受到曆代史學家的批評。

對此,趙翼為陳壽的曲筆作了曆史考辯,指出:

"蓋壽修書在晉時,故于魏、晉革易之處,不得不多所回護。而魏之承漢,與晉之承魏,一也。既欲為晉回護,不得不先為魏回護……"

其意就是說,陳壽處在西晉時期,腦袋挂在司馬氏家族的褲腰帶上,要想保住腦袋,而且把其著作流傳于世,就不得不回護一下司馬氏。要回護司馬氏就必須回護曹魏,因為魏晉是一脈相承的。

豹眼認為,趙翼的看法是公允的,處于改朝換代之際,修史者需要顧及更多實際背景。如果實話實說,陳壽的腦袋沒有了,哪裡還有《三國志》呢?!

就是後世房玄齡等人修《晉書》,不也得看看李世民的臉色嗎?李世民不喜歡看的東西,也不能直接說哦!

不得不說,盡管曲筆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畢竟是史書的一大缺點。所有的史書都如此,也就不能否定《三國志》這一缺點,遭受質疑也是合理的。

《三國志》為何遭到時人及後世的質疑?

其四,陳壽生活中一些誤會遭受诟病,繼而被懷疑其品行,拖累《三國志》。

修史貴在真實,修史者的個人品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著作的可信度。

陳壽少年好學,師從同郡學者谯周,在蜀漢時曆任許多官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但陳壽不肯屈從黃皓,屢遭遣黜。

适逢陳壽父親去世,在守喪期間,因為生病而讓婢女伺候自己服藥、飲食,結果被來客看見,鄉黨是以對他頗為議論、指責。

就因這件事,時人及後世不僅對陳壽的品行诟病,進而對其《三國志》也給與質疑。

這本是一場誤會,但有些固守封建禮制的人就拿來說事,孰是孰非,讀史者自己判定吧。

《三國志》為何遭到時人及後世的質疑?

其五,陳壽的師傅谯周是積極的投降派,也影響了其作品的信譽度。

谯周是蜀漢很有影響力的人物,陳壽又是其得意門生。在蜀漢投降鄧艾時,谯周是積極的策劃者。

對于谯周的曆史評價頗有争議,這裡不去贅述。但那些反對蜀漢投降的人,看到其弟子陳壽所著《三國志》,就或多或少地有些不舒服了哈,說幾句怪話也就在所難免。

這本身也是一個誰為正統的問題,是站隊的問題。

第六,金無足赤,沒有完美的著作。

除了以上那些因素之外,陳壽在《三國志》的叙事時,也出現了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比如有些人的傳記存在自相沖突之處,這是《三國志》存在的、不可否認的硬傷。

同時,《三國志》隻有紀和傳,而沒有志和表,也與一些傳統的史書不同,是其一大欠缺。

總之,《三國志》是備受推崇的信史,但由于作者陳壽以曹魏、司馬氏為正統的曆史觀以及朝代更替之際的特殊曆史背景,其站隊立場及取舍必然存在跑偏的問題。

加之持有不同立場的人添油加醋,借此說事,于是在當時及後世有一些人對《三國志》诟病不少,進而對一些曆史事件及傳記記載懷疑其真實性。

對此,豹眼認為,對于任何史書都不可絕對的信其真,也不可盲目的信其假。用自己的眼睛和腦袋去看、去思考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三國志》為何遭到時人及後世的質疑?

注:圖檔及部分史料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