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參考文苑|生命中最慢的馬拉松

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道(文/林賽·克勞斯)

兩年前備戰馬拉松比賽時,我跑得太快了,簡直不敢相信時鐘,感覺自己在撒謊。

現在,當我沿着同樣的路線艱難行進,竭力超越個人極限時,我有點傷感。感覺就像一場美夢。

我不是職業選手,馬拉松是我的愛好。在參加馬拉松比賽的15年裡,我基本上每次都有進步。

幾周前,我收到電子郵件,确認我有資格參加紐約馬拉松賽精英組,這是我以前垂涎的榮譽,但我的興奮迅速變成恐懼。這個星期天,我可能要跑完我生命中最慢的馬拉松了。

自從上一次跑馬拉松以來發生了太多事情,我訓練時不像以前那樣投入了。不戴手表獨自慢跑的話,很容易忽視自己的速度變慢了,而我在過去一年大部分時間裡都是這種狀态。

我已經37歲了,我一生中太多時間都堅信,不進則退。跑步是一種簡單的衡量方式。我擔心,任何時候成績不佳,并非隻是新高峰之前的低谷,而是預示着退步,而我一定要抗住。

我不是唯一為此糾結的人。哈佛大學教授阿瑟·布魯克斯去年在《大西洋》月刊上談到他稱之為“成功瘾”的現象。他解釋說:“盡管這不是傳統醫學上的成瘾,但對許多人來說,成功具有讓人上瘾的特性。”成功刺激神經遞質多巴胺,讓你追求更多成功。心理學家稱之為“享樂跑步機”,它讓你如此癡迷于成功,以至于把成功置于一切事物,甚至幸福之上。

我的“享樂跑步機”也在賽跑。它也成了我在其他大多數生活領域的軌迹象征:工作、人際關系和健康。成功的狂喜帶給我的滿足感和自豪感是真實的。但慢慢地,不僅有對高峰的觊觎,對低谷的恐懼感也一樣強烈。

有時候,感覺就像是跟從前的自己的幽靈賽跑。我把她遠遠甩在身後的時間太久了,以至于現在她可能最終要追上來了,我竟不知所措。

我從未像現在這樣不确定未來。但我學到了一件事。在過去兩年裡,在我生活的幾乎每一個階段,我都别無選擇,隻能放慢腳步——世界并沒有像我擔心的那樣毀滅。

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在今年年底前,我意識到,我在疫情之前所過的生活并沒有在彼岸等着我。我們都失去了很多。是時候弄清楚該如何處理剩下的事情了。

美國傑出跑步選手沙蘭·弗拉納根也在努力弄清楚這一點。弗拉納根以2小時26分的成績赢了2017年紐約馬拉松賽,兩年前她做了一場可能終結職業生涯的雙膝蓋手術,但她頑強地挺過了這一切,今年秋天她準備參加六場馬拉松賽,每一場都要在三小時内完成。

這個星期天,她不參加專業組,而是和我們普通人一起穿越紐約五個區,盡管她的速度仍然比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快。她40歲了,這次成績可能比她最佳成績慢一些,但仍然了不起。弗拉納根以自己的方式恢複了運動,她把退役的黃昏變成燦爛的晚霞。

“我現在過得更開心。我慢慢嘗試接受不适。”她對我說,“後退了一小步,現在感覺這是一項完全不同的運動。這就是解放。我不需要滿足任何人的期望,隻要自己滿意就行了。”

我的感覺也不同了,現在是“慢跑”,而不是“訓練”。我很健康。我的速度夠快了。

要勇敢接受現在的狀态,不要試圖強迫自己回到過去。盡管到達頂峰的感覺很妙,但最終我們春風得意後會走下坡路。不管是現在還是将來,我們都會如此,這沒什麼。從前的我的幽靈可能仍想要困擾我,但她不再是我必須打敗的對手。她擁有的一切也都是我的。

星期天,我要在黎明前醒來。我要穿過中央公園,以參加生命中最精彩比賽的面貌出現。當人們為我歡呼時,我也會歡呼回應。我要以勝利者的姿态越過終點線。要是看到幽靈跑在我前面,我會一笑而過。(汪強譯自11月5日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原題為《跑馬拉松有感》)

來源:參考消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