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把從北京帶來的李大钊搜集到的《共産黨宣言》英文文本交請青年才俊陳望道請他翻譯成中文本。
毛澤東主席于1957年9月決定修訂老《辭海》,任命陳望道教授擔任主編。
陳望道,1891年出生在義烏,1915年赴日本留學,先後在早稻田大學、東洋大學、中央大學學習文學、哲學、法律,獲中央大學法學士學位。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陳望道傳回祖國,積極投身于五四新文化運動。
1919年傳回故鄉翻譯《共産黨宣言》。他在家宅旁一間破陋的柴屋裡,克服寒冷等多種困難,夜以繼日地忙于翻譯。1920年4月下旬,《共産黨宣言》一書譯稿終于完成,經過陳獨秀、李漢俊校閱後,于8月,《共産黨宣言》中譯本由上海社會主義研究會列為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的第一種中文全譯本正式出版。
1978年《共産黨宣言》新譯本的翻譯者成仿吾《譯後記》中寫道:“當時的日譯本很可能是非常粗糙的,陳(即陳望道)譯本也就難免很不準确。但是它對于革命風暴前的中國革命幹部和群衆起了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僅僅‘有産者’‘無産者’‘階級鬥争’以及‘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這樣的詞句,就給了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革命群衆難以估計的力量。
1920年4月底,陳望道應陳獨秀之邀,到上海參加《新青年》雜志的編輯工作。後陳望道遂主持《新青年》的編輯。
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亦稱共産主義小組)在上海正式成立,書記為陳獨秀,參加的成員有陳望道、李漢俊、李達等。陳望道還一度擔任勞工部長。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是共産黨正式誕生的标志。陳望道身為中國共産黨最早的五名黨員之一,同時也被推選為上海地區出席一大的代表。但由于對陳獨秀家長制上司作風不滿,以及陳獨秀根據不确實的事實,作出有損于他名譽的行為,陳望道憤而提出脫離組織的請求,因而未能參加中國共産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一大召開後,上海成立了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陳望道任第一任書記,積極為中國共産黨做了許多工作。但陳望道擔任中國共産黨上海地方委員會書記為時不長、約在1922年下半年正式提出辭呈。
1923年8月,陳望道離開黨的組織,但仍一如既往努力去完成黨組織所交予的各項任務。
1923年秋至1927年:上海大學任中文系主任、教務長、代理校務主任等職。他率領師生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鬥争,參加了1925年的"五卅"運動參加上海勞工第三次武裝起義。
1932年1月17日,發起組織成立了中國著作者協會。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上海文化界精英茅盾、魯迅、葉聖陶、陳望道等43人聯合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宣告"我們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戰争,反對強加于中國配衆的任何壓迫,反對中國政府的對日妥協,以及壓迫革命的群衆"。并集會讨論組織"中國著作家抗日會",選舉出17人組成執行委員會,陳望道被選為秘書長。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陳望道同韋悫、鄭振铎等人組織上海文化界抗日聯誼會。
1940年秋,到當時遷校重慶北碚的複旦大學中文系任教,1943年起,擔任複旦大學新聞系主任。
1946年秋,陳望道随複旦大學師生傳回上海,上海地區大專院校教授成立了"大學教授聯誼會",陳望道被選為該組織的主席。
1948年秋後,國民黨教育部策劃将複旦大學遷往台灣, 共産黨組織全校師生堅決反對,複旦大學師生員工成立了應變委員會,陳望道擔任副主席,努力做好護校工作,以迎接解放。
1949年4月,國民黨大肆逮捕屠殺愛國人士,陳望道被列入黑名單。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陳望道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兼文化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
1956年元旦,毛澤東主席在上海親切地接見了陳望道。
1957年6月,根據陳望道本人的請求,經中共上海市委報請中共中央準許,由中央直接吸收他為中國共産黨黨員。他又重新回到黨内,實踐了他"願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誓言。陳望道重新入黨後,黨中央考慮到他的曆史情況以及當時的具體政治環境和工作需要,沒有公開他的黨員身份,直到黨的十大召開時才予以公開,并被選為十大代表。
陳望道任主編的《辭海》1962年初出版了《辭海·試行本》,1965年出版了新《辭海·未定稿》,他還親自為該辭典題寫了書名,在内部發行。1979年三卷本的《辭海》正式出版,題名仍然是他的,1989年版後才替換。
1977年10月,陳望道因肺部感染逝世,終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