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把从北京带来的李大钊搜集到的《共产党宣言》英文文本交请青年才俊陈望道请他翻译成中文本。
毛泽东主席于1957年9月决定修订老《辞海》,任命陈望道教授担任主编。
陈望道,1891年出生在义乌,1915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获中央大学法学士学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返回祖国,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9年返回故乡翻译《共产党宣言》。他在家宅旁一间破陋的柴屋里,克服寒冷等多种困难,夜以继日地忙于翻译。1920年4月下旬,《共产党宣言》一书译稿终于完成,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后,于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
1978年《共产党宣言》新译本的翻译者成仿吾《译后记》中写道:“当时的日译本很可能是非常粗糙的,陈(即陈望道)译本也就难免很不准确。但是它对于革命风暴前的中国革命干部和群众起了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仅仅‘有产者’‘无产者’‘阶级斗争’以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的词句,就给了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革命群众难以估计的力量。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应陈独秀之邀,到上海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后陈望道遂主持《新青年》的编辑。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亦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正式成立,书记为陈独秀,参加的成员有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陈望道还一度担任劳工部长。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共产党正式诞生的标志。陈望道身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五名党员之一,同时也被推选为上海地区出席一大的代表。但由于对陈独秀家长制领导作风不满,以及陈独秀根据不确实的事实,作出有损于他名誉的行为,陈望道愤而提出脱离组织的请求,因而未能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一大召开后,上海成立了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陈望道任第一任书记,积极为中国共产党做了许多工作。但陈望道担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为时不长、约在1922年下半年正式提出辞呈。
1923年8月,陈望道离开党的组织,但仍一如既往努力去完成党组织所交予的各项任务。
1923年秋至1927年:上海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他率领师生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参加了1925年的"五卅"运动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932年1月17日,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著作者协会。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文化界精英茅盾、鲁迅、叶圣陶、陈望道等43人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宣告"我们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反对强加于中国配众的任何压迫,反对中国政府的对日妥协,以及压迫革命的群众"。并集会讨论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选举出17人组成执行委员会,陈望道被选为秘书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望道同韦悫、郑振铎等人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联谊会。
1940年秋,到当时迁校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43年起,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
1946年秋,陈望道随复旦大学师生返回上海,上海地区大专院校教授成立了"大学教授联谊会",陈望道被选为该组织的主席。
1948年秋后,国民党教育部策划将复旦大学迁往台湾, 共产党组织全校师生坚决反对,复旦大学师生员工成立了应变委员会,陈望道担任副主席,努力做好护校工作,以迎接解放。
1949年4月,国民党大肆逮捕屠杀爱国人士,陈望道被列入黑名单。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陈望道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6年元旦,毛泽东主席在上海亲切地接见了陈望道。
1957年6月,根据陈望道本人的请求,经中共上海市委报请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直接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又重新回到党内,实践了他"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陈望道重新入党后,党中央考虑到他的历史情况以及当时的具体政治环境和工作需要,没有公开他的党员身份,直到党的十大召开时才予以公开,并被选为十大代表。
陈望道任主编的《辞海》1962年初出版了《辞海·试行本》,1965年出版了新《辞海·未定稿》,他还亲自为该辞典题写了书名,在内部发行。1979年三卷本的《辞海》正式出版,题名仍然是他的,1989年版后才替换。
1977年10月,陈望道因肺部感染逝世,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