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拳擊,講究規則,不僅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保護他人。”17日下午,奧運會雙冠王、世界職業拳王鄒市明走進上海師範大學,加入師大學子的“成長有約”分享會,他笑言自己愛上練上拳擊之初竟是為了不被同桌“欺負”。

有意思的是,今夏剛剛入黨的陳望道之子、83歲老教授陳振新,當天下午也在上海師大東部園區。與鄒市明分享的“拳拳愛國情”主題相近,他也與師生們憶起父親作為複旦大學系主任時,如何多次保護進步學生的真實事例。
【奪金時刻,請不要哭,還是哭了】
“你們小時候有沒有被人欺負過?”诙諧幽默的鄒市明這樣問台下學生,他笑着說自己不是又高又壯的少年,或許和不少男生的童年記憶類似,也有一位“剽悍”的女同桌,為了課桌中間那條對半開的“三八線”推三阻四。當小鄒市明第一次接觸到拳擊運動,他心中大喜:“哇,這才是我的世界!”其實,與許多人“拳擊就是打架”的印象不同,在7米×7米的拳台上,更重要的是具有規則意識。
面對全場1999年、2000年生人為主的大學生,今年40歲的鄒市明想起,自己那時拿到了第一個48公斤級全國冠軍;而自己孩提時代則是在貴州遵義的大山裡,最常做的“體育運動”就是和小朋友們一起喊“一二三”,從山腳上一路沖到山尖。正如翻過一座座大山,他也走過了自己20多年的職業生涯。
在現場,當鄒市明與體操世界杯冠軍肖婷婷等運動員一起,驚喜獲贈上海師大特殊禮物時,拳王笑着激動地說“要哭了”。因為這份禮物是美術專業創作的定格油畫,那一刻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鄒市明為中國隊拿下第50枚金牌後帶着國旗領獎的畫面。
鄒市明一邊動作一邊透露,當時在換裝領獎服、上台接受頒獎前,他不停拍打自己的臉龐,告訴自己“不要哭”。但當國旗升起,國歌響起,尤其是到了那一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他的淚水,還是決堤了。
而到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鄒市明成家生娃,帶着一家老小到現場觀戰,如願将第二塊奧運金牌送給兒子,慶祝他剛剛度過的周歲生日。“人總是需要一種激勵自己的能量,即使在最傷痛、最軟弱、最低谷的時候也能推你向前。”鄒市明希望師大學子,每個人都正能陽光、積極向上,戰勝自己、赢得人生。
【為保學生,拒絕簽名,被逼離校】
與擁有“拳拳之心”的鄒市明一樣,作為複旦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退休教師的陳振新也是黨員,不過還是預備黨員。去年6月6日,在父親陳望道首譯《共産黨宣言》出版百年之際,陳振新向複旦大學黨組織正式遞交入黨申請書。今年6月15日,資訊學院電子工程系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接收陳振新加入組織。
回到陳振新出生的1938年時,陳望道譯《共産黨宣言》自1920年起從上海到廣州、從武漢到延安已出版約40個版本。其中初版本如今僅存12本,為國家一級文物。在陳振新看來,父親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譯者,也是建黨精神的傳人,不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教育工作中。
作為著名語言學家和教育家,陳望道新中國成立後擔任複旦大學校長之前,先後做過複旦中文系和新聞系主任。陳振新告訴師大師生,在此期間陳望道至少3次為保護進步學生乃至地下黨員,不惜犧牲自己。
在1927年開始的中文系主任任上,系裡有一名左派學生鳴響了複旦校鐘。按當年規定,學生不得私自敲鐘,是以校方決意開除這名學生。但開除學生同時需要系主任簽字,于是陳望道為保學生拒絕簽名,結果被逼離開複旦。
多年後,陳望道于1942年西遷在重慶出任複旦新聞系主任,他明确“宣揚真理、改革社會”為辦系方針,系裡可以收聽延安廣播,被稱為複旦“小延安”。而陳振新說,1947年到1948年間,陳望道兩度出面保護學生免遭國民黨反動派搜捕或羁押。第一次,他在家中收留被警方追捕的學生,自己守在客廳徹夜未眠,并将上門的警察搪塞開去;第二次,他獲知學生從獄中傳信,請出校長寫成“保證書”,擔保學生僅為校合唱團成員,最終放人歸校。
“不論是做中學老師還是做大學教授,父親陳望道一生追求真理,堅持了一輩子的信仰,”陳振新說,“即使做不成老師時,他也編刊物、搞出版。”八旬教授告訴青年學子,“你們多是師範生,今後當老師或從事其他工作,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都能達成自己的信仰。”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來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