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作者:香茗史館

“三家分晉”是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國瓜分的曆史事件,因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以此事件為開篇,故後世普遍以此作為春秋、戰國的分水嶺。那麼,作為曾經的中原霸主晉國,為何會被幾個卿大夫給徹底瓜分呢?要真正搞清楚這個事件,恐怕還要從“平王東遷”導緻禮樂崩壞,晉國“曲沃代翼”埋下禍根說起。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衆所周知,周朝采取的是分封統治,即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将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維系周王朝統治的核心,便是禮樂制度,而禮樂制度的核心則便是“宗法制”,即王族貴族皆按血緣關系配置設定權力。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宗法制度關系圖

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度,宗族又分為大宗和小宗,其中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乃是貴族權力的絕對繼承者,且對宗族成員具有統治權;而除嫡長子之外的諸子,則被稱為小宗,雖然同為宗族成員,但卻沒有繼承權。這便是嫡長子繼承制。

回到晉國,晉文侯姬仇在位期間,西周爆發“周幽王之亂”,周幽王寵幸褒姒,廢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申後之父申侯于是聯合鄫國引犬戎入侵,殺周幽王于骊山下,西周滅亡,申侯外孫、廢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然而,因周平王有弑父嫌疑,其繼位周天子遭到部分諸侯的反對。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于是,虢國便聯合姬姓諸侯國擁立周幽王之弟姬餘臣為天子,是為周攜王。後晉文侯為讨好周平王、打擊虢國,結果襲殺周攜王,并護送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是以,平王東遷不僅是西周、東周的分割線,更是周朝統治根基“禮樂崩壞”的開端,自此之後以血統配置設定權力的宗法制開始逐漸走向沒落,實力為尊的觀念開始占據上風。

周平王二十六年(前745年),晉昭侯将其叔父姬成師封于曲沃,史稱曲沃桓叔,這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因為周朝規定,大宗的力量、地盤應該超過小宗,也就是說姬成師獲得的封地,不應該超過都城翼城的面積,隻有這樣才能維護大宗的統治。而晉昭侯分封分封給姬成師的曲沃,卻遠超都城的面積,這就等于破壞了等級制度,而且必然會對大宗統治造成威脅,當時晉國大夫師服便指出了這個問題,但晉昭侯并未采納。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更為要命的是,曲沃桓叔不僅獲封土地極廣,而且其頗有政治經驗,深得民心,“晉國之衆皆附焉”,結果曲沃很快便成為了晉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對此,當時便有不少人物預料到“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

果然,從曲沃桓叔開始,晉國小宗便開始不斷向翼城的晉國大宗發起挑戰,包括軍事打擊、政治瓦解、外交孤立,培植晉國内部反對晉君的勢力,以“捍衛天子威信”為旗号,蠶食晉侯的上司權等方式,企圖奪取晉國政權,取而代之。

從曲沃桓叔到曲沃莊伯,再到曲沃武公,曲沃小宗與翼城大宗的争鬥持續了長達六十餘年,期間先後有晉昭侯、晉孝侯、晉哀侯、晉小子侯四代晉國國君被殺。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周釐王四年(前678年),曲沃武公攻滅晉國第十七代國君晉侯缗,并用搶掠來的珍寶器物賄賂周天子,于是周釐王承認了曲沃武公的合法地位,派虢公指令曲沃武公建立一軍,正式冊封他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武公。

至此,晉國曲沃小宗正式取代翼城大宗,史稱“曲沃代翼”。而該事件,可以說為此後晉國的内亂,以緻最終“三家分晉”埋下了禍根。

晉武公奪取國君之位後,為了以絕後患,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原來居住在翼城的晉國嫡系血脈全部斬盡殺絕,如此晉國原本的大宗公室幾乎損失殆盡,晉武公這一脈便又成了晉國大宗。晉武公去世之後,其子姬詭諸即位,是為晉獻公。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當時,晉獻公曾祖、祖父、父親的旁系被稱為“桓莊之族”,他們開始迅速在晉國土地上繁衍生息,然而随着這些人的壯大,卻讓晉獻公越來越不安。畢竟,晉獻公可是知道自己這一脈是怎麼奪取國君之位的,要是這些人再來一次“曲沃代翼”,糟糕的豈不是自己?于是,晉獻公在八年時間内,将“桓莊之族”又屠戮殆盡。

既然晉國國君對公室如此不信任,那麼又該用誰來治理國家呢?毫無疑問,自然就是那些出身低微,但卻才能過人的寒族,事實上從晉武公時便開始如此做了,例如韓萬因替武公駕馭兵車,并俘虜了晉哀公,而被晉武公封賞在了韓塬,成為了一名從底層晉升的新晉貴族,韓萬便是戰國七雄中南韓的先祖。

晉獻公時則更進一步,廢除了公族大夫制度,大量任用了士蒍、荀息、裡克、郤芮、郭偃等異姓人才為卿大夫。此外,因随晉獻公攻滅霍、魏、耿三個小國有功,晉獻公又将趙夙封在了耿地,畢萬封在了魏地,這兩位便是後來三家分晉的另兩家先祖了。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晉獻公時極為寵愛骊姬,但當時的太子申生卻是晉獻公與夫人齊姜所生,骊姬為了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便離間晉獻公與太子申生,以及公子重耳、夷吾之間的感情,以緻太子申生最終慘死,重耳、夷吾逃往他國。

原本各諸侯都通過将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賜給其封地,進而使其成為公室的屏障,維持公室的絕對權威。然而骊姬之亂後,晉國從此不再分封公子、公孫為貴族,公族勢力自此徹底衰微,異姓士大夫開始崛起。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此後,晉國陷入内亂,國君之位多次變更,直到晉文公重耳即位以後。晉文公即位之後,仍然重用異姓人才,其中既有其流亡期間的心腹狐偃、趙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也有回國後重用的先轸、栾枝等人。

晉文公三年(前633年),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自此,六卿開始長期把持晉國的軍政大權。

到晉成公時更是以“宦卿之适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将各家異姓士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自此對于作亂的異姓士大夫,再也沒有了可靠的制約力量。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為了奪取話語權,晉國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卿大夫與國君之間開始争權奪利,經過激烈的攻伐兼并,到春秋晚期時晉國隻剩下了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晉定公十九年(前493年),“鐵之戰”中範氏、中行氏又被滅,晉國大權開始落入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手中。

春秋末期,随着越國滅亡吳國,越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越王勾踐遂成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而此時,原本中原的傳統霸主晉國,則由于卿大夫之間互相争權内耗,公室大權旁落,已經無力稱雄,逐漸退下了霸主神壇。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智、韓、趙、魏四氏形勢圖

當時,在晉國四大公卿氏族中,以智氏的實力最為強大,智伯瑤在擔任晉國執政後,知道晉國衰落主要源于大權旁落、政出私門,如果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增強晉國國君的實力,使得國君成為晉國獨一無二的統治者,隻有這樣才能恢複晉國的霸權。

然而,當時晉國的大片土地早已經被智、趙、魏、韓四大氏族瓜分的差不多了,晉國公室根本沒有實力恢複統治權威。于是,智伯瑤便提出,由晉國四大公卿各自獻出一個萬戶城邑給晉公,如此便可增強晉國公室權力。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然而,人都是有私心的,祖輩辛辛苦苦奪取的土地,更何況交出土地必然會削弱自己的力量,誰又肯輕易交出去。為此,智伯瑤還率先将智氏的一個萬戶城邑獻給了晉公,之後又先後迫使韓康子、魏桓子被迫獻出土地。

四家之中雖然已有三家獻出城邑,但卻被趙襄子嚴詞拒絕。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晉烈公令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三家聯手圍攻趙氏,趙襄子自知不敵,于是集中趙氏力量退守晉陽。

不久,智伯瑤率領智、韓、趙三家軍隊将晉陽城團團圍住,然而三家兵力雖然占優,但短期内卻難以攻下。于是,智伯瑤便引晉水水灌晉陽城,然而此舉卻讓晉陽百姓恨透了智伯瑤,甯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趙襄子知道如果僅憑自己的力量,恐怕遲早都要被攻滅,于是派家臣張孟談暗中聯絡韓趙兩家,因張孟談機智善辯,能夠準确地抓住韓、魏兩家與智伯之間客觀存在的沖突,很快便說服了韓魏兩家。結果,智氏軍營反被韓趙魏三家聯手以大水倒灌智氏軍營,智伯瑤兵敗身亡。而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又聯手屠殺智氏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從此消失。

智氏被滅後,韓趙魏三家勢力大漲,到周考王三年(前438年)晉幽公即位時,韓趙魏三家聯手,隻留下绛和曲沃兩座孤城給幽公做俸邑,将晉國公室其他土地全部平分。晉侯從此徹底失勢,幽公不但不敢把“三晉”看作臣下,反而要分别前往朝見,完全颠倒了君臣名分。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晉國到底是怎麼被韓趙魏瓜分的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前往周王畿,請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眼看已經成了既定事實,便也隻好順水推舟,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從此韓、趙、魏開始被稱為“三晉”,晉國名存實亡。

晉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趙成侯、韓懿侯将晉君遷至屯留。晉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分晉,又遷晉君于端氏。晉靜公八年(前349年),趙國奪取晉國的端氏,又将晉君遷回屯留。不久,韓玘殺晉君,晉國徹底滅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