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中原區域
“中原”釋義:有關中原内涵外延,存在不同的解釋。查閱百度“中原”詞條知:“中原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這裡的中原隻是泛指,并無确切的地理範圍。如《詩經》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中的“中原”,僅指“原野”。[1]
尚書
之後的《尚書·禹貢》,“中原”才被确指為九州中的豫州。豫州因位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州,這就是“中原”一詞的專有範圍。此後,在先秦時期,中原的内涵外延被固定下來,形成如下解釋:“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2]
中原的中心。如果說中原是天下之中,那麼哪裡是中原的中心呢?從地理概念判定,在豫中或者豫東,如果從古代政治文明概念分析,當為“河洛”,河洛,指黃河、洛水交彙之地,就是豫西之雒邑(洛陽)。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加上河洛文化繁盛,因而具有中原心髒的功能。尤其到了春秋時期,列國圍繞中原展開“尊王攘夷”的稱霸活動,等到戰國時期,扔掉周禮面紗,更是在中原大打出手,行“兼并”天下之事。這裡以戰國初的列國,尤其是韓趙魏進擊中原開始。
河洛地區
中原列國布局。如果說東周王室居住的雒邑是一個圓點的話,那麼春秋時代已經形成四強,具體是北晉、西秦、南楚和東齊;次強的有地處邊緣的燕、中山、吳、越和稍近的魯等,而星星點點遍布四周的小國可以忽略不計。此刻,所有國家都在盯着中原,中原除了東周外,在其周圍還有些三流小國簇擁,如鄭、宋、衛、陳等等。大家不約而同盯着這裡,這裡是當時中國的熱點地區,如同後來的沿運河一線,再後來的沿海、沿江地區一樣。
為何中原的吸力如此之大?
筆者完全可以總結為一篇大論文。這裡僅簡單概括之,一是從地緣分析,區位優越,又是華夏政治、文化中心,華夏民族共同認可之地,隻有從軍事、文化上占據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不是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嘛;二是土地肥沃,農耕發達,人口衆多,人口、土地為封建君王的兩大戰略資源,得之可以行“王霸”;三是交通便利,流動人口多,城邑密布,商業、手工業發達;其實還有一點,中原雖然是膏腴之地,但多為三流小國,在周邊列強眼中,無疑于可趁之地呵!說白了,中原就是它們豔羨的唐僧肉,人人都想啃上一口。
聚焦韓趙魏三國。表現最下作的就是韓趙魏,這三國也正是本文研究之重點。
衆所周知,春秋因晉國分裂而結束,韓趙魏誕生,是為戰國之開始,一般史學界确定其開啟年為是公元前403年。三國雖然塊頭縮小幾許,但仍然在當時是一二流大國。它們做了兩件事,一是從東周王室擷取“名分”,由卿變成侯,國家概念明晰;而是調整封地,開疆拓土。韓趙魏不約而同看上了南邊的中原,而後制定中原戰略展開了一系列南進軍事行動。
趙魏韓形勢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