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豫園九曲橋 主辦方供圖
在上海文化旅遊地标的豫園,有一座上海唯一的“紅樓夢精雅生活館”。而豫園這座古典園林的造園師,據考證,極可能是大觀園造園師“山子野”的原型。去年,豫園文化商業集團在中國紅學會的學術支援下,舉辦了首屆豫園紅樓文化周。十天活動裡,通過展覽、演出、講座、遊樂等闆塊,打造人文、互動、創意、生活于一體的主題節目,結合豫園的在地文化,探尋紅樓之美。
今年,“2021豫園紅樓文化節”将于11月22日正式開幕并持續到12月3日,相較去年文化氛圍濃郁的名家講座為主,今年的“紅樓文化節”更側重于紅樓演出。沉浸式越劇《紅樓夢》、評彈《紅樓夢中人》、昆劇《牡丹亭》輪番在海上梨園登場,蔡正仁、王芳、趙志剛、高博文等名家齊集。而為期12天的文化節期間,豫園商城還将通過串聯紅樓夢主題的講座、琴會等多個闆塊,打造集人文、互動、生活為一體的文化場景。
沉浸式越劇《紅樓夢》将走上湖心亭畔九曲橋
在豫園商城雅緻的“海上梨園”,沉浸式越劇《紅樓夢》将在此作為開幕大戲上演。演出僅設120個座席,舞台、舞美、燈光、服裝等都依據雅集清賞的特色設計。而演出最後,觀衆們将移步至九曲橋上,觀衆可以在閉園後的湖心亭畔,一起感受這非常體驗的“太虛幻境”。
去年紅樓文化周上演的越劇《紅樓夢》
這部沉浸式越劇《紅樓夢》由“越劇王子”趙志剛、陳湜和甯波小百花越劇團當家花旦謝進聯分别扮演“寶黛钗”。在整場演出中,演員演唱和中西合璧的音樂交響呈現,整部作品充滿傳統文化特色、又極具創新意味。
豫園古典園林的特色為《紅樓夢》的演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空間。“海上梨園”臨空而居,舉頭即見陸家嘴金融區現代城景,俯首閱盡老城廂市井繁華、作為建築與文化結合的載體, 在這裡演繹紅樓夢,閑坐水榭亭台,仿佛置身夢中的大觀園,别有韻味。
評彈《紅樓夢中人》,彈詞開篇串聯起紅樓人生
取材于《紅樓夢》的彈詞作品一直以來蔚為大觀。上海評彈團撷取至為經典的“紅樓”題材彈詞作品,聯起一部《紅樓夢中人》。作品由一系列評彈開篇、選曲組成,除了廣為傳唱的《寶玉夜探》《黛玉焚稿》《紫鵑夜歎》等,還有一些“冷門”夢中人,如《李纨》《巧姐》《鴛鴦·抗婚》等。
演出集中了上海評彈團十餘位中青年名家。高博文、毛新琳、姜嘯博、朱琳、周慧、陸錦花等各自演繹一位“紅樓夢中人”。或一人獨唱,或男女對唱,或男唱女調,一方舞台,兩把木凳,演員們在簡單樸素的場景中進行了風格多變的精彩演繹。
兩位國寶大家演繹讓林黛玉癡狂的昆曲《牡丹亭》
小說《紅樓夢》書中寫到的多部昆曲劇目中,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出現過多次,《遊園》《驚夢》《尋夢》《離魂》等在甯府家宴、元春省親、黛玉葬花等場景中,對于情節設定和人物塑造起到關鍵的作用。《牡丹亭》的杜麗娘和《紅樓夢》的林黛玉,這兩大文學形象的對比研究,也為衆多文學和戲劇愛好者津津樂道。
紅樓文化節此次特辟“紅樓戲中戲·昆曲”,選擇《牡丹亭》,也是希望更多觀衆能夠進一步了解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和“昆曲名片”《牡丹亭》二者之間的深厚淵源,感受中國古典文學和戲劇的傳統菁華。
這一版《牡丹亭》來自江蘇,更有兩位昆曲藝術家的難得碰撞。劇中杜麗娘由“二度梅”得主、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名譽院長王芳出演。作為昆曲、蘇劇兼演的表演藝術家,王芳深得昆、蘇二劇種長處,她的《牡丹亭》得到“傳字輩”沈傳芷、姚傳芗與“繼字輩”張繼青等大師和名家的傳授,有其獨有韻味。
《牡丹亭·驚夢》一折素來馳名,曾令林黛玉“心動神搖、如醉如癡”。而在這一次的《驚夢》,特邀了國寶級昆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扮演柳夢梅。距離兩位藝術家上一次合作《牡丹亭》已經過去整整十年、蔡正仁和王芳在海上梨園的這一次攜手演繹,也為這段流傳六百年昆曲經典留下一段傳奇佳趣。
附:
紅樓夢文化節系列演出
· 11月22日 沉浸式越劇《紅樓夢》
· 11月27日 評彈《紅樓夢中人》
·12月3日 紅樓戲中戲—昆劇《牡丹亭》
地點:豫園商城文昌路10号海上梨園
大咖對談
主題:紅樓書迷與戲迷的跨界碰撞
時間:11月17日 19:00
嘉賓:“越劇王子”趙志剛 VS 水溶(北京曹雪芹學會理事,上海紅迷會會長)
地點:豫園商城湖心亭茶樓二樓
紅樓戲中曲—古琴賞析
主題:紅樓古琴琴會賞析
時間:11月27日 16:00
地點:豫園商城文昌街46号紅樓夢精雅生活館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