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熊心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當時派劉邦滅秦,讓項羽救趙,當時救趙比滅秦更加艱難,秦的好幾個主力軍都包圍了趙,項羽把秦國的主力軍打敗之後,劉邦也順利取得了關中,這個時候有人給劉邦建議說關中太好了,項羽封章邯做雍王,這說明關中不屬于你的,是以你趕快封堵函谷關,否則這兒就不是你的了,劉邦聽了立即封堵函谷關,這個錯太大了,這是公開與項羽對抗。

劉邦對抗得了嗎?當時項羽兵四十萬,劉邦兵才十萬,實力懸殊太大。劉邦沒想到與項羽作對。關中王是楚懷王許的,現在誰做他管不了,隻有項羽管得了。因為劉項兩家在各自取得自己的戰役中勝利之後,地位此時都迅速上升,楚懷王熊地位迅速下降,特别是項羽的話直接決定誰能做關中王。
項羽确實是封雍王了。這事意味着四個資訊,一是項羽要想自己來封關中王,他要奪權到自己手中;二是他讓章邯做,是想讓自己喜歡的人做關中王;三是封章邯不是關中全部隻是一小部分,說明他想把關中分封給幾個人,後來分成了四份,廢丘章邯、塞王栎陽、董翳延安、劉邦漢王;四是不考慮劉邦做關中王的事。
項羽想分關中為幾分,劉邦竟然封堵函谷關,項羽能答應嗎?
劉邦更沒有意識到項羽對懷王之約的敵視。當項羽掌握整個天下實權時,他不會再遵守懷王之約了。那隻是空頭的指令,他不會執行。項羽尊懷王為義帝,遷往南方,然後派人把他殺了。所謂的先入關中者王之,隻有懷王自己和劉邦還在想着當初的約定。懷王是守着自己的權力,劉邦是為了自己能當關中王。可惜的是兩人說的都不算數。這種情況下,劉邦竟然封堵函谷關,肯定是惹怒了項羽的。
項羽來到函谷關時才知道劉邦把持了關口。一怒之下,派将領打函谷關,迅速打進去了。十二月,項羽來到與劉邦相距四十裡地,他又得到消息,左司馬曹無傷告密,沛公欲王關中,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這三點在項羽看來一條都不能接受。是以,他第二次大怒,範增給項羽又講了一番,說居山東時,貪于财貨,好美姬,今入關,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急擊勿失。也就是說劉邦本來即使一個貪财好色之人,現在入關了卻不動财産,也不接近美色,這是在壓抑自己本性,一定有所圖,這個人志向不小;派人去看過他的雲氣,豔若五彩,是以建議趕快打,别失去機會。這更堅定了項羽要滅劉邦的決心。是以項羽指令第二天犒勞軍隊,一鼓作氣滅了劉邦。
項羽大怒隻是表面惱火,其實有三大原因,一是自尊受傷,其他将領見項羽時是膝行而前,不敢仰視。項羽在他們心中地位高大,奠定了他的至高地位,項羽滿足于諸侯的臣服。他沒想到劉邦竟然是嚴把函谷關,這就不把項羽放在眼裡了。二是項羽本來就痛恨懷王,劉邦想自己做關中王,原因是懷王之約,懷王是項羽大恨的,在項羽心中,殺的不是宋義,是懷王的權威。三是項羽對天下有自己的戰略,劉邦破壞了他的戰略,項羽封了章邯為雍王,管轄關中鹹陽以西的土地。
根據項羽封章邯做雍王這透露出許多資訊,項羽封雍王說明他不把懷王看在眼裡,并不在意那個懷王之約。章邯做雍王這隻是三分之一,鹹陽以東以北,以南還有漢中之地。項羽不打算封關中王。章邯隻是雍王,說明項羽不打算讓關中王權力太大。三是劉邦也不可能做關中王。這就是項羽未來的戰略方向。這才是項羽用軍事解決劉邦的根本問題。這個決定對他們的政治集團來說是對的。
劉項有曆史轉變。先前共同敵人是秦,兩個集團曾是盟友。而秦朝滅亡,兩個集團沒有了共同目标,變成對立的集團,項羽沒有意識到。如果清醒,不會大怒了。因為他如果早就知道劉邦現在是自己的敵人,對于劉邦的這個封堵函谷關的行為,他應該是高興的,這将是他滅了劉邦的理由,古代作戰就是要找理由出兵的,有沖突點的出兵才會使人信服,劉邦的這個做法無疑是在自尋死路,他要知道的是怎麼收拾劉邦了。本應該笑,他大怒,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劉邦本應該就是自己的敵人了,武力是正确選擇。
項羽要在第二天攻打劉邦,本來就是闆上釘釘的事情了,而且勝負非常明确,畢竟劉邦和項羽的實力擺在那裡,項羽的實力完全碾壓劉邦,可就在一夜間,發生了變化,這也是将改變曆史的轉折點,起因源于一個人,這人是項羽的叔父項伯左尹,他改變了兩家的命運,他要夜見張良,要知道張良可是劉邦現在的謀士啊,項伯想把張良從裡邊撈出來,兩人是生死之交,項伯太簡單了,張良可是極複雜,他知道項伯來救是因為義,是以他委婉地說,你救我是為義,我是為漢王來送劉邦,我要不告訴他也不義,項伯隻能同意告訴這個消息給劉邦,事兒大了,劉邦聽後大驚失色。
劉邦沒想到滅頂之災,他最危急時,“為之奈何?”張良當然能化解,反過來問,誰為大王出此計者?劉邦老實說了;再問,料大王士卒足以擋項王乎?劉邦稱确實不如,怎麼辦呢?
張良兩問巧妙,他要了解情況,也提醒劉邦項強劉弱。張良一句話點出了政策。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就是撒謊,就說我劉邦不敢背叛項羽,一心都追随項羽,絕對不會有二心,這其實就是政治欺騙。劉邦聰明一聽,下面不用張良告訴了,因為對于撒謊演戲這種劉邦很在行,接着就不在那麼緊張了,他反應過來疑惑張良和項伯是怎麼認識的,就問張良,安于項伯有故?這也反映出了劉邦警惕性極高,張良如實回答,項伯曾殺人,是我救了他,今天有危難,他來救我了。
劉邦知道了應對的辦法這就開始危機公關了。必須化解危機就是好好地忽悠項伯,這樣才能讓項伯去阻止項羽攻打劉邦。張良出來請進項伯,劉邦先是稱兄道弟,然後約為婚姻,定為了兒女親家,一下子關鍵的一步拉近了關系。兩個素昧平生并且是敵對陣營的人,一下子結為親家,不是張良教的,是劉邦原創,畢竟劉邦忽悠人的水準不是蓋的,先騙好項伯,算不算數,就另說了,這場婚姻隻是危機公關的手段而已。
拉完關系之後,劉邦馬上就開始表忠心了,當然他也是在演戲罷了,劉邦在這個關鍵時刻講了一番話,“吾入關……日夜望将軍至,豈敢反乎?”我來什麼都不敢拿,登記封着了。來等着項羽呢。把着函谷關是為了應付非常事件,日夜盼着他來,怎麼可能反叛呢?這番話解釋得到位,項伯聽完後,說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劉邦一聽,心裡明白了,大功告成,項伯被忽悠住了,他是傳話筒,可以利用他來蒙項羽。
項伯回到項羽的營地後,把這事原本地跟項羽說了。最後說了兩點“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這話說明劉邦有功也說明他先點關中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項伯這個人就是決斷問題隻遵循義的原則,他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不如因善遇之。
項伯可以這樣說,但他沒有決定權,打不打不取決于項伯,項羽可以聽也可以不聽,甚至可以治項伯的罪,私見張良劉邦,這是大罪。可以說項羽聽後竟然相信了,項羽“項王許諾”。這是劉邦忽悠的結果。
這意味着軍事手段的指令撤銷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最大的敵人是劉邦,也是因為項羽強大的自尊,畢竟他滿足于将領的膜拜和諸侯的臣服,是以也就是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可是劉邦的野心已經有目共睹了,他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場戰争不是項羽的一時動怒的決定而是他要稱王必須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