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的始祖後稷,名叫棄。他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子,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的正妃。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見一個巨人腳印,心中喜悅,想去踩它一腳,一踩就覺得身子振動像懷了孕似的。滿了十月就生下一個兒子,姜原認為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個狹窄的小巷裡,但不論是馬還是牛從他身邊經過都繞着躲開而不踩他,于是又把他扔在樹林裡,正趕上樹林裡人多,是以又挪了個地方;把他扔在渠溝的冰上,有飛鳥飛來用翅膀蓋在他身上,墊在他身下。姜原覺得這太神異了,就抱回來把他養大成人。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是以就給他取名叫棄。

棄還是孩童的時候,就有偉大人物那般的高遠志向。他做遊戲的時候,喜歡栽麻種豆,種下去的麻和豆都長得很茂盛。等他長大成人了,他就喜歡耕作,他能觀察土地的特性,選擇适宜的谷物來種植,人民都仿效他。帝堯聽說了這些事,便任用棄擔任農師,教群眾種植莊稼,天下百姓都是以獲利,他立下了功勞。帝舜說:“棄,百姓們當初忍饑挨餓,多虧你擔任後稷來播種各種谷物。”是以分封棄在邰這個地方,号稱後稷,另外以姬為姓。後稷的出名,在陶唐、虞、夏幾代之間,這一個家族都很有美德。
後稷去世後,他的兒子不窋(zhú)繼位。不窋晚年的時候,夏後氏的國政衰敗,舍棄了後稷這個官,不再重視農業,不窋因為失去官職就逃奔到戎狄地區。不窋去世後,他的兒子鞠繼位。鞠去世後,他的兒子公劉繼位。公劉雖身在戎狄之中,卻重新經營修複後稷的基業,從事農事耕種,按照土地的栽培特性來種植莊稼,他從漆水、沮水渡過渭水,砍伐擷取材木以供使用,使得出門的人有旅費,在家的人有積蓄,人民的生活依靠他好了起來。百姓都感恩愛戴他,很多人遷居來歸順投靠他。周朝的治國之道大興正是從這裡開始的,是以詩人創作詩歌樂曲贊頌追念他的恩德。公劉去世後,他的兒子慶節繼位,在豳(bīn)建立國都。
慶節去世後,他的兒子皇仆繼位。皇仆去世後,他的兒子差弗繼位。差弗去世後,他的兒子毀隃繼位。毀隃去世後,他的兒子公非繼位。公非去世後,他的兒子高圉(yǔ)繼位。高圉去世後,他的兒子亞圉繼位。亞圉去世後,他的兒子公叔祖類繼位。公叔祖類去世後,他的兒子古公亶父繼位。古公亶父重新經營恢複後稷、公劉的基業,積累德行,廣施仁義,國都中的百姓都擁戴他。薰育等戎狄部族來攻打他們,想要掠奪财物,古公亶父就把财物給他們。過了不久戎狄部族又來攻打,想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都非常憤怒,想要出去迎戰。古公說:“群眾擁立君主,是想讓他給大家謀求利益。現在戎狄前來侵犯,目的是想要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跟着我或跟着他們,有什麼差別呢?人民因為我的緣故去打仗,依靠着犧牲人民的父子兄弟來做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做。”于是古公亶父和他的親屬左右離開了豳,渡過漆水、沮水,翻過梁山,定居在歧山腳下。而在豳地的人民全都扶老攜幼,來到岐山腳下,全部重新歸附到古公身邊。附近的國家聽說古公仁愛,也有很多來歸從他。于是古公摒棄戎狄的習俗,建造城郭和房屋,設定邑落讓群眾定居下來。設立了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種官職衙署。人民都創作詩歌樂曲贊美他,歌頌他的恩德。
古公的長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太姜生小兒子季曆,季曆娶太任為妻,太姜、太任都是賢惠的妻子。太任生子昌,有聖明之兆。古公說:“我的後代當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長子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曆,以便将來能傳位于昌,是以兩人便逃亡到了荊蠻,(按當地風俗)身刺花紋,剪短頭發,而讓位給季曆。
古公去世後,季曆繼位,就是公季。公季修持古公留下的治國之道,堅定地施行仁義,諸侯都順從他。
公季去世後,他的兒子昌繼位,就是西伯。西伯被稱為文王,他繼承後稷、公劉的事業,遵循古公、公季的法則,笃行仁義,尊敬老者,慈愛幼小。對賢能之人以禮相待,為了接待賢士,有時到了中午都顧不上吃飯,士人是以都歸附他。伯夷、叔齊在孤竹國,聽說西伯很是會敬重贍養老人,就一同前往歸附于西伯。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也都去歸順了他。
崇侯虎在殷纣王面前講西伯的壞話說:“西伯積德行善,諸侯都歸順于他,将會對您不利。”于是殷纣把西伯囚禁在羑裡。闳夭等人很擔憂西伯,想盡辦法尋求來了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區的彩色駿馬,有熊國出産的九輛馬車,以及其他種種奇珍異寶,通過殷商的寵臣費仲進獻給纣王。纣王非常高興,說:“這裡面的任何一件東西都足夠讓我釋放西伯了,何況還有這麼其他的好東西呢!”于是赦免了西伯,賜給他弓箭斧钺,讓西伯有征讨臨近的諸侯的權利。纣王告訴西伯說:“陷害西伯的人,是崇侯虎。”西伯回國之後就獻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請求纣廢除炮烙的刑法。纣答應了他。
西伯暗自行善,諸侯都來請他裁決是非。當時虞、芮兩國的人有訟事不能裁決,故前往周。他們進入周的境界,看到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人民都以謙讓長者為美德。虞、芮兩國的人還沒見到西伯,已覺慚愧,互相說:“我們所争的,正是周人所恥,還去幹什麼,去了隻是自取羞辱罷了。”于是傳回,互相謙讓而去。諸侯聽說,都說:“西伯當是受有上天之命的君主。”
第二年,西伯征伐犬戎。下一年,征伐密須。又下年,打敗耆國。殷朝的祖伊聽說了,非常害怕,把這些情況報告給纣王。纣王說:“不是有天命助我嗎?他能怎麼樣!”次年,西伯征伐邘。次年,征伐崇侯虎。營建了豐邑,從岐下遷都到豐。次年,西伯逝世,太子發登位,這就是武王。
西伯大概在位五十年。當他被囚禁在羑裡的時候,大概曾把《易》的八卦增為六十四卦。從《詩》的作者對西伯的稱頌看,大概西伯就是在那一年受命稱王,裁決虞、芮兩國訟事。十年後去世,谥号是文王。他曾改變了殷的律法制度,制定了曆法。曾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大概是說帝王的瑞兆是從太王時開始的。
武王即位,太公望任太師,周公旦做輔相,召公、畢公一班人輔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遺業。
武王受命第九年,武王先在畢祭祀文王,然後前往東方舉行閱兵,到達盟津。設文王的木主,用車子運載,供在中軍帳中。武王自稱太子發,表示是以文王的名義征伐,不敢獨斷專行。他向司馬、司徒、司空等受王命執符節的官員宣告:“要小心謹慎,說到做到!我本是無知之人,隻因先祖有德行,我承受了先人的功業。現在已制定了各種賞罰制度,來確定完成祖先的功業。”于是發兵。 師尚父下令說:“集合起你們的部下,把好船槳,遲到者一律斬殺。”武王渡黃河,船到達河的中央,有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拾起它用來祭祀。渡過河之後,有一個火團從天而降,落在武王的屋頂上,凝固成烏鴉狀,赤紅的顔色,發出魄魄的鳴聲。當時,諸侯不約而同前來盟津會盟的有八百諸侯。諸侯都說:“纣可以伐了。”武王說:“你們還不了解天命,現在還不行。”于是率領軍隊回去了。
過了兩年,聽說纣昏亂暴虐更甚于前,殺死了王子比幹,囚禁了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着他們的樂器逃到了周國。這時武王才向所有的諸侯宣告說:“殷王罪惡深重,不可不合力讨伐!”于是遵循文王的遺旨,率領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披甲戰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纣。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軍隊全部渡過盟津,諸侯都來會合。武王說:“要勤勤懇懇,不可懈怠呀!”武王因而作《太誓》,向衆人宣告:“現在殷王纣竟然聽信妻妾之言,自絕于上天,違背日、月、北鬥的運作,疏遠自己的同祖兄弟,竟然廢棄其先祖的音樂,敢采用淫亂的音樂去竄改典雅的音樂,以取悅于他的妻妾。是以現在我發要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要努力呀,男子漢們,不能有第二戰,更不能有第三戰!”
二月甲子日的淩晨,武王一早就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着黃色的钺,右手握着以白色旄牛尾為飾的旗,用來指揮。說:“辛苦了,西方來的将士們!”武王說:“啊!我的友邦的國君們,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各位卿大夫們,千夫長、百夫長各位将領們,還有庸人、蜀人、羌人、鬃人、微人、人、彭人、濮人,高舉你們的戈,排齊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讓我們來發誓!”武王說:“古人有句老話:‘母雞不報曉。母雞報曉,就會使家毀敗。’如今殷王纣隻聽婦人之言,廢棄祭祀祖先的事不加過問,放棄國家大政,抛開親族兄弟不予任用,卻糾合四方罪惡多端的逃犯,擡高他們,尊重他們,信任他們,使用他們,讓他們欺壓百姓,在商國為非作歹。現在我姬發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今天我們作戰,每前進六步七步,就停下來齊整隊伍,大家一定要努力呀!刺擊過四五次、六七次,就停下來齊整隊伍,努力吧,各位将士!希望大家威風勇武,像猛虎,像熊罴,像豺狼,像蛟龍。在商都郊外,不要阻止前來投降的殷纣士兵,要讓他們幫助我們西方諸侯,一定要努力呀,各位将士!你們誰要是不努力,我将拿他問斬!”誓師完畢,前來會合的諸侯軍隊,共有戰車四千輛,在牧野擺開了陣勢。
纣王聽說武王前來讨伐,也發兵七十萬來抵禦武王。武王派師尚父率領百名勇士前去挑戰,然後他自己率領擁有戰車三百五十輛、士卒兩萬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隊沖進殷纣的軍隊。纣王的軍隊雖然人多,但都沒有作戰的意願,心裡隻盼着武王的軍隊趕快攻打進來。纣王的軍隊都掉轉武器來攻打纣,為武王開路。武王急驅戰車沖進來,纣的軍隊潰不成軍,都背叛了殷纣。纣逃跑,傳回進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寶玉都穿戴在身上,投火自焚而死。武王手持太白旗指揮諸侯,諸侯都拜向武王,武王也作揖還禮,諸侯全都跟從武王。武王來到商的都城,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等待歡迎。于是武王派群臣告訴商的百姓說:“上天将賜福給大家!”商都群眾都向武王叩頭拜謝,武王也恭敬還禮拜謝。于是武王進城,找到纣自焚的地方。武王親自發箭射纣的屍體,射了三箭然後走下戰車,又用輕呂寶劍刺纣的屍體,用黃色大斧砍下了纣的頭,懸挂在大白旗上。然後又到纣的兩個寵妾那裡,發現這兩個寵妾都已上吊自殺。武王又向她們射了三箭,用劍刺擊,用黑色的大斧砍下了她們的頭,把她們的頭挂在小白旗上。做完這一切,武王才出城,回到軍中。
第二天,武王命人清理道路,修整社廟和商纣的宮室。到了約好的日子,一百名士兵扛着有飄帶的罕旗走在前面。武王的弟弟叔振铎布護衛并擺列開常車,周公旦手持大钺,畢公手持小钺,夾立在武王的兩邊。散宜生、太颠、闳夭都持劍環衛武王。武王進了城,站在社廟南面大卒的左邊,左右的大臣們都跟着他。毛叔鄭雙手端着明月夜取得的露水,衛康叔封鋪開草席,召公奭幫着拿好彩帛,師尚父牽着祭牲。尹佚朗讀竹簡上的祭文說:“殷的末代子孫季纣,廢棄先王的美德,蔑視神明,不去祭祀,對商城中的百姓昏亂暴虐,這些事在天帝面前都表現得清清楚楚。”于是武王再拜稽首,說:“我承受上天之命,革除殷朝弊政,接受上天降下的光明之命。”武王又再拜稽首,然後才出城。
武王把殷的遺民都封給商纣的兒子祿父。武王因天下剛剛平定下來,還沒有安定和睦,是以派他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輔佐祿父治理殷國。然後又指令召公放箕子出獄。命畢公将囚禁的百姓放出獄,表彰商容闾巷的百姓。指令南宮括散發聚集在鹿台的錢财和巨橋的糧食,用來赈濟貧苦的野人和賤民。指令南宮括、史佚搬走殷人的九鼎和寶玉。命闳夭為比幹的墳墓培土修繕。指令宗祝在軍隊中祭祀陣亡的将士。然後撤兵回到西方。一路上武王巡視了各個諸侯國,記錄下政事,寫下了《武成》篇,宣告武滅殷的功業成就。他分封諸侯,将殷的宗廟祭器分别賞賜給他們,寫下了《分殷之器物》篇,記錄他的指令和諸侯分封所得的器物。武王追思古代的聖王,是以表彰嘉封神農的後代在焦,嘉封黃帝的後代在祝,嘉封帝堯的後代在薊,嘉封帝舜的後代在陳,嘉封大禹的後代在杞。接着又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是被封的第一個。武王封尚父于營丘,國号齊。封他的弟弟同公旦于曲旱,國号魯。封召公奭于燕。封他的弟弟叔鮮于管,封他的弟叔度于蔡。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武王征集召見九州的長官,登上豳的高地,遙望商的都城。武王回到周,晚上總是睡不着。周公旦來到王的住處,問:“您為什麼睡不着呢?”武王說:“告訴你:都隻因為上天不受享殷的祭貢,從我姬發還沒生下來到現在六十年,遠郊一帶到處是野獸和害蟲。上天不再受享殷的祭貢,是以才有我們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了殷國,殷任用能人賢士有三百六十人,雖然沒有做出明顯的政績,但是也沒有讓殷滅亡,是以殷才維持到了今天。我還沒有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哪有閑暇時間睡覺!”武王說:“如果想真正得到上天的庇佑,就要依靠太室山,把不知天命的作惡之人全部找出來,貶黜了他們,與殷王受同樣的罪。要日夜勤勉努力,保證安定好西方國土,我要克盡職守做好各項事務,直到我們的德行在四方發揚光大。從洛水拐彎處一直到伊水拐彎處,人們安居在這裡的平坦之處而非險隘之處,這是夏人的活動中心。我向南面可以望見三塗山,向北面可以望見太行山,回首可以看見黃河,又仔細觀察了雒水、伊水,這裡離天帝的房間不遠。”于是在雒邑策劃營建周城,然後離去。在華山南面放養馬匹,在桃林一帶放養牛,讓軍隊放倒武器,整頓軍隊後解散軍隊:向天下群眾表示不再用兵。
武王戰勝殷朝之後二年,向箕子詢問殷朝滅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說殷朝的罪惡,就向武王講述了國家存亡道理。武王也覺得不太好意思,是以又轉而詢問了天道。
武王病重。而這時天下尚未統一,衆公卿們都很害怕,進行“穆蔔”(蔔問武王的下一代,);周公因而祓除齋戒,自願作替身,想代替武王承受災疾,武王的病漸漸有了好轉。後來武王死了,太子誦繼承了王位,就是成王。
成王幼小,周剛剛平定天下,周公擔心諸侯背叛周,就代理成王管理政務,主持國事。管叔、蔡叔等兄弟懷疑周公篡位,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周公奉成王之命,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讓微子開繼承殷朝的後嗣,在宋地建國。又稍稍收聚了殷朝的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讓他做了衛康叔。晉唐叔獲得吉祥的谷穗,獻給成王,成王把它送到周公的駐兵之地。周公在東方受此吉祥的谷穗,頌揚了天子賜禾谷的聖命。起初,管叔、蔡叔背叛了周朝,周公前去讨伐,經過三年時間才徹底平定,是以先寫下了《大诰》,向天下陳述東征讨伐叛逆的大道理;接着又寫下了《微子之命》,封命微子繼續殷後;寫下了《歸禾》、《嘉禾》,記述和頌揚天子贈送嘉禾;寫下《康诰》、《酒诰》、《梓材》,下令封康叔于殷,訓誡他戒除嗜酒,教給他為政之道。那些事件的經過記載在《魯周公世家》中。周公代行國政七年,成王長大成人,周公把政權交還給成王,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去。
成王住在豐邑,派召公再次規劃測量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遺願。周公再次蔔問勘察,終于動工營建,把九鼎安放在那裡。他說:“這裡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進貢,路程都一樣。”因而作《召诰》、《洛诰》。成王把殷朝遺民遷徙到那裡,周公向他們宣布了成王的指令,寫下了訓誡殷民的《多士》、《無佚》。召公擔任太保,周公擔任太師,東伐淮夷,滅奄國,把他們的國君遷到薄姑。成王從奄國回來,在宗周寫下了《多方》,告誡天下諸侯。成王消滅了殷朝的殘餘勢力,襲擊了淮夷,回到豐邑,寫下了《周官》,說明周朝設官分職用人之法,重新規定了禮儀,譜制了音樂,法令、制度這時也都進行了修改,百姓和睦、太平,頌歌四處興起。成王征伐東夷之後,息慎前來祝賀,成王命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成王臨終,害怕太子钊不能很好處理國事,便命召公、畢公率諸侯共同輔佐太子使之即位。成王逝世後,召公、畢公率諸侯,帶太子钊拜谒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複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欲,專心辦理國政,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钊。太子钊是以即位,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反複宣傳文王、武王的功業,因而作《康诰》。是以成、康兩王時,天下安甯,刑罰棄置不用達四十多年。康王命作策畢公規劃分别百姓居所,劃定周都郊區,因而作《畢命》。
康王去世後,他的兒子昭王瑕即位。昭王在位時,王道衰落了。昭王到南方巡狩未能回來,死在江上。死了也不告喪,是想掩飾。于是立昭王之子滿,這就是穆王。穆王即位的時候,已經五十歲了。當時王道衰敗,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損害,就指令伯冏為太仆并反複告誡要管理好國家政事,作《臩命》。天下才又重新安甯。
穆王準備攻打犬戎,祭公謀父勸谏說:“不可以。我們先王都以光耀德行來服人,而不炫耀武力。軍隊平時蓄積力量,待必要時才出動,一出動就有威力。如果隻是炫耀武力,就會漫不經心,漫不經心就沒有人懼怕了。是以周文公所作的頌說:‘收起盾和戈,藏起弓和箭,我求美德,華夏傳遍,聖王誠能保全。’先王對待人民,勉勵和端正其道德,使其性情敦厚,增加其财産并改良其器物,懂得利害關系所在,用禮法培養他們,教他們趨利避害,心懷仁德而畏懼懲罰,是以能世代相傳,子孫蕃昌。從前我們的先王世世代代為後稷之官,供職于虞、夏兩代。待到夏朝衰亡時,廢棄農官,不再勸民務農,我們的先王不窋因而失去官職,自己流落于戎狄之間。他不敢懈怠祖先的遺業,繼承祖先的德行,遵循祖先的傳統,遵行祖先的教訓和典法,早晚都敬慎勤勉,以敦厚笃實自持,忠誠老實自奉。世世代代崇奉德行,不辱沒祖先。到了文王和武王,進一步發揚光大前人的業績,再加上仁慈和睦,敬事神明,保護人民,神民皆大歡喜。商王帝辛對其人民作惡大甚,庶民忍無可忍,樂意擁戴武王,因而才能幹商的牧野列陣而戰。是以先王并非有意要去使用武力,而隻是因為時刻關懷人民的疾苦,想為民除害。按照先王的制度,邦畿之内是“甸服”,邦畿之外是“侯服”,設定侯、衛的地方叫“賓服”,蠻夷之地叫“要服”,戎翟之地叫“荒服”。屬于甸服的要“祭”(祭祀),屬于侯服的要“祀”(祭祀),屬于賓服的要“享”(祭享),屬于要服的要“貢”(進貢),屬于荒服的要“王”(朝拜)。“祭”是以日計,“祀”是以月計,“享”是以季節計,“貢”是以年計,“王”是以終身計。按照先王的遺訓,如果不“祭”就要端正其意志,如果不“祀”就要端正其言辭,如果不“享”就要端正其禮法,如果不“貢”就要端正其名分,如果不“王”就要端正其道德,依次做了而仍不能盡其職守,就要施以刑罰。因而才有對不祭者的刑罰,對不祀者的攻伐,對不享者的征讨,對不貢者的譴責,對不王者的告谕天下。因而也才有刑罰的各種規定,才有攻伐的各種武器,才有征讨的各種準備,才有嚴厲譴責的指令,才有大告天下的文辭。用指令和文辭宣告而仍然不來述職者,則進一步端正其道德,不必勞民遠征。這樣才能使鄰近的國家無不聽從,遠方的國家無不歸順。現在從犬戎氏二君大畢、伯士去世,犬戎氏能世守其職,前來朝拜,而天子卻說‘我非要按“不享”的罪名加以征讨,而且還要向他們炫耀武力’,這不是抛棄先王的教訓,而使您處于危險境地嗎?我聽說犬戎氏提倡敦厚的風氣,
循前人的德行而能始終如一,他們是有足以抵禦我們的東西呀。”但穆王還是出兵征讨,擷取四隻白狼和四隻白鹿回來。從這以後,屬于荒服的國家就不再來了。
諸侯各國中有些國家不太和睦,甫侯向穆王報告,于是制定了刑法。穆王說:“喂,到我這裡來!凡是封有國邑和土地的諸侯們,我要告訴給你們如何慎重地使用刑法。如今你們要安頓百姓,應選擇的難道不是執法人材嗎?應尊重的難道不是刑法本身嗎?應掌握的難道不是量刑尺度嗎?原告和被告都到齊了,士師就要從(言辭、表情、呼吸、聽覺反應和目光)等“五辭”來觀察。通過這些觀察摸清情況,即可用“五刑”來定罪。如果犯罪事實夠不上“五刑”,就用“五罰”來定罪。如果犯罪事實夠不上“五罰”,被判者不服,就用“五過”來定罪。屬于“五過”方面的各種問題,如高官顯貴不便訴諸刑慶的各種訟事,要查核其罪,使罪名與過失相當。凡遇該按“五刑”治罪而有疑問不得不赦免的訟事,凡遇該按“五罰”治罪而有疑問不得不赦免的訟事,要仔細查驗。驗證要從衆,審訊要有據。如果沒有充分證據便不能定罪,要知道老天在上。屬于黥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一百率,要查核其罪。屬于劓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前者的兩倍,要查核其罪。屬于膑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前者的兩倍半,要查核其罪。屬于宮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五百率,要查核其罪。屬于大辟之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千率,要查核其罪。屬于墨刑的罰金條文有上千條,屬于劓刑的罰金條文有上千條,屬于膑刑的罰金條文有五百條,屬于宮刑的罰金條文有三百條,屬于大辟之刑的罰金條文有二百條,五種刑罰的有關條文共有三千條。”被稱之為《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他的兒子共王繄扈即位。共王在泾水上遊玩,密康公服侍在旁,有三個女子來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親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給國王。野獸夠三隻就叫‘群’,人夠三個就叫‘衆’,美女夠三人就叫‘粲’。王田獵從不獵取三隻以上的獸,王公出行要對衆人謙恭有禮,王的妃嫔沒有三人屬于同族。衆人以美好的東西送給你,你有什麼德行配去享用呢?王都不配享用,更何況你這樣的小人物呢!小人物占有這類東西,最終會滅亡。”密康公不肯獻出那三個女子,過了一年,共王就把密國滅了。共王去世後,他的兒子懿王即位。懿王在位期間,周王室衰落,詩人們開始作詩譏刺。
懿王去世後,共王的弟弟辟方即位,就是孝王。孝王去世後,諸侯又立懿王的太子燮即位,就是夷王。
夷王去世後,他的兒子厲王胡即位。厲王登位三十年,貪财好利,親近榮夷公。大夫芮良夫勸谏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隻喜歡獨占财利,卻不知道大難臨頭。财物,本是天地萬物所生所長,要想壟斷,害處太多了。天地萬物是供大家所取,怎麼可以壟斷呢?他觸怒的人很多,卻不防備大難。還用這些來教王,王難道能夠長治久安嗎?稱王的人,本應開發财源而遍施其惠。盡管使神、人萬物得其所,仍然每天提心吊膽,害怕引起不滿。是以《頌》說:‘追念祖先後稷,能夠與天同德,安定我衆多百姓,沒有不合乎其原則。’《大雅》說:‘布施賜予,成我周邦。’這不正是廣施财利而又畏懼災難嗎?是以能成我周邦,綿延至今。現在王學的是壟斷财利,這怎麼可以呢?一個普通人壟斷财利,尚且要稱之為‘盜’,作為王也這樣幹,願意歸附的人就很少了。榮夷公若得重用,周朝必定衰敗。”厲王不聽,到底還是任用榮夷公為卿士,讓他主持國家大事。
厲王暴虐無道,奢侈傲慢,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谏說:“人民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厲王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士,派他監視非議王的人。凡是報告上來有屬于這種罪的都殺掉。這樣非議是減少了,諸侯也不再來朝見。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隻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厲王很得意,告訴召公說:“我能平息人們的非議,使他們連話也不敢講。”召公說:“這是因為您把他們的嘴堵起來了。堵人民的嘴可是比堵水還要危險。水被堵塞會決堤泛濫,傷人肯定很多,人民也是一樣的。是以管理水的人要對水加以疏導,管理人民的人要讓他們暢所欲言。是以天子為了了解下情,要讓上至公卿下至列士的人都獻詩,讓盲樂師獻曲,讓史官獻書,讓師父規誡,讓無眼珠的盲人叙事,讓有眼珠的盲人朗誦,讓百工勸谏,讓庶人街談巷議,讓近臣都來規勸,讓親戚補察過失,讓盲人樂師和史官來教誨,讓老人們來告誡,而後由帝王斟酌,是以政事得以施行而不違背情理。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川,是财貨之源,就像土地有平原沃野,是衣食的來源。讓人自由言論,好事壞事都能反映出來。做好事而防備壞事,是财貨和衣食的真正來源。人民在心中考慮,從口中說出來,事情決定了再去做。如果把他們的嘴堵起來,又怎麼能夠長久呢?”王不聽。是以國内沒有人敢講話,過了三年,竟一起叛亂,襲擊厲王。厲王逃亡到彘。
厲王的太子靜藏在召公家裡,國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谏君王,君王不聽,以至于遭到這樣的災難。如果現在太子被人殺了,君王将會以為我對他們記仇而在怨恨君王吧?侍奉國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不該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該發怒,更何況侍奉天子呢?”于是用自己的兒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終于免遭殺害。
召公、周公兩相共同執政,号稱“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太子靜在召公家中長大,兩相因共立之為王,就是宣王。宣王即位,兩相輔佐他,修明政治,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遺風,諸侯又重新歸附于周。十二年,魯武公來朝見。
宣王廢棄千畝上的籍禮,虢文公勸谏說這樣不行,宣王不聽。三十九年(前789),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
宣王喪失了征伐南方的軍隊之後,竟在太原直接統計民戶。仲山甫勸谏說:“人口是不能清點的。”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清點了。
四十六年,宣王死,其子幽王宮湦即位。幽王二年,周西部豐、鎬和泾、渭、洛一帶都發生地震。伯陽甫說:“周快要滅亡啦。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該沒有秩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亂的。陽氣沉伏在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是以就會有地震發行。如今三川地區發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水土通氣才能供群眾從事生産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潤,群眾就會财用匮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從前,伊水、洛水幹涸夏朝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如今周的氣數也像商、周兩代末年一樣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賴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十剛好是數字的一個循環。上天若要抛棄我們,不會超過十年。”當年,泾、渭、洛枯竭,岐山崩頹。
三年,幽王寵愛褒姒。褒姒生下兒子伯服,幽王想廢黜太子。太子的母親是申侯之女,被立為王後。後來幽王得到褒姒,寵愛她,打算廢黜申後,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塊兒廢掉,立褒姒為王後,讓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曆史記錄說:“周朝就要滅亡了。”從前當夏後氏衰敗,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庭院而開口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君主。”夏帝不知道是該殺掉它們,還是趕跑他們,還是留住他們,就進行占蔔,結果都不吉利。蔔問是否可以把龍的涎沫收藏起來,才得到吉兆。于是擺設出币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禱告,二條龍不見了,留下了唾液。夏滅亡,此器被傳于商。商亡,此器又傳于周。接連三個朝代,都沒有人敢打開它。到厲王末年,才打開觀看。涎沫流于庭院,除不去。厲王讓女人赤身裸體而大聲呼叫。涎沫化為黑色的蜥蜴,鑽進王的後宮。後宮有個童女剛滿七歲,碰上它,到十五歲行過笄禮後懷了孕,因為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感到害怕而把該子扔掉。宣王時有童女唱歌謠說:“見到山桑做成的弓和箕木做成的箭囊,周國将要滅亡。”宣王聽到了這首歌,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們,想把他們殺掉。夫婦二人逃到大路上,發現了先前被小宮女扔掉的嬰孩,聽着她在深更半夜裡啼哭,非常憐憫,就收留了她。夫婦二人繼續往前逃,逃到了褒國。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宮女扔掉的那個女孩獻給厲王,以求贖罪,因為當初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國獻出,是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後宮去,一見到這女子就非常喜愛,生下兒子伯服,最後竟把申後和太子都廢掉了,讓褒姒當了王後,伯服做了太子。太 史伯陽說:“災禍己形成,沒有任何辦法了!”
褒姒不喜歡笑。幽王想盡一切辦法逗她笑,她依然不笑。周幽王設定了烽火狼煙和大鼓,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喜歡這個辦法,為褒姒多次舉烽火。後來,失去信用,諸侯們漸漸也就不再來了。
幽王任用虢石父為卿士,主持國政,國都中的人都忿忿不平。虢石父為人能說會道,喜歡阿谀奉承和貪圖财利,幽王卻重用他。再加上廢黜申後和除去太子。申侯很氣憤,聯合缯和屬于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幽王舉烽火征發諸侯的軍隊,但諸侯的軍隊都不來。申侯就把幽王殺死在骊山腳下,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财寶都拿走才離去。當時諸侯都到申侯這裡來共立從前幽王的太子宜臼,就是平王,以保持周朝的祀統。
平王即位,把都城東遷到雒邑,以躲避戎寇。平王在位時,周王室衰敗,諸侯強大之國吞并弱小之國,齊、楚、秦、晉開始強大,政令往往出于稱霸的君主。
四十九年,魯隐公即位。
五十一年,平王去世,而太子洩父早死,立了他的兒子林為王,這就是桓王。桓王,是平王的孫子。
桓王三年,鄭莊公來朝見,桓王不予禮遇。五年,鄭使宛與魯國交換許田。許田,是天子用來祭祀泰山的土地。八年,魯國殺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桓王逃跑回來。
二十三年(前697),桓王去世,兒子莊王佗(tuó,駝)登位。莊王四年(前693),周公黑肩想殺掉莊王擁立王子克。辛伯把這個消息報告給莊王,莊王殺掉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國。
十五年,莊王去世,他的兒子釐王胡齊即位。釐王三年,齊桓公開始稱霸。
五年,釐王去世,他的兒子惠王阆即位。惠王二年,當初莊王的寵妾姚氏生下子頹,頹受寵。等到惠王即位,惠王奪其大臣的園林作自己的獵場,是以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策劃召燕、衛的軍隊,讨伐惠王。惠王逃奔到溫,不久又住在鄭國的栎。他們立了釐王的弟弟頹為王。(頹設禮招待五位大夫,)奏了全套的舞樂。鄭、虢二國之君非常憤怒。四年,鄭國和虢國的國君來讨伐,殺死王頹,重新迎立惠王。惠王十年,賜齊桓公為伯。
二十五年(前652),惠王逝世,兒子襄王鄭登位。襄王的母親早已去世。繼母就是惠後。惠後生了叔帶,很受惠王的寵愛,襄王不放心他。三年(前649)叔帶和戎國、翟國商議攻打襄王,襄王想要殺掉叔帶,叔帶逃到了齊國。齊桓公派管仲去勸說戎和周講和,派隰(xí,習)朋去勸說戎和晉講和。襄王以上卿的禮節接待管仲。管仲辭謝道:“我身為下卿,不過是個低下的一般官吏,齊國還有天子您親自任命的兩位大臣上卿國氏、高氏在,如果他們屆時在春、秋兩季來朝見天子,您将怎樣接見他們呢?我以天子和齊桓公的雙重臣子的身份冒昧地辭謝了。”襄王說:“你是我舅父家的使臣,我贊賞你的功績,請不要拒絕我的好意。”管仲最終還是接受了下卿的禮節,然後回國了。九年(前643),齊桓公逝世。十二年(前640),叔帶又傳回到周朝。
十三年,鄭國攻打滑國,周襄王派遊孫、伯服為滑說情,鄭國拘禁了這兩個人。鄭文公怨恨惠王被護送回朝廷之後,送給虢公酒器玉爵而不送給鄭厲公,又怨恨襄王幫助衛國和滑國,是以拘禁了伯服。襄王很生氣,打算用翟人去攻打鄭國。富辰勸谏襄王說:“周東遷的時候,靠的是晉國和鄭國的力量。子頹叛亂,又是依靠鄭國得以平定,如今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怨恨就抛棄它嗎?”襄王不聽勸阻。十五年(前637),襄王派翟國的軍隊前去攻打了鄭國。襄王感激翟人,準備把翟王的女兒立為王後。富辰又勸谏說:“平王、桓王、莊王、惠王都曾受到鄭國的好處,君王您抛開同姓之親的鄭國而去親近翟國,這樣做實在不可取。”襄王仍是不聽。十六年(前636),襄王廢黜了翟後,翟人前來誅讨,殺死了周大夫譚伯。富辰說:“我屢次勸谏君王,君王都不聽,如今到了這個局面,我若不出去迎戰,君王可能會以為我在怨恨他吧!”于是就帶領着他的屬衆出去與狄子作戰,結果戰死。
當初,惠後打算立王子叔帶為太子,是以派其黨羽充當翟人的内應,翟人因而攻入周。襄王逃亡到鄭,鄭把王安頓在汜。子帶即位為王,帶上襄王所廢黜的翟後一起住在溫。十七年,襄王向晉告急,晉文公送王回國并殺死叔帶。襄王是以賜給晉文公圭瓒、秬鬯、弓矢,封他為伯,把河内的土地賜給晉。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與他在河陽、踐土會見,諸侯都來朝見,史書加以掩飾,說是“周王巡狩至于河陽”。
二十四年(前628),晉文公去世。
三十一年(前621),秦穆公去世。
三十二年,襄王去世,其子頃王壬臣即位。頃王六年,去世,其子匡王班即位。匡王六年,去世,其弟瑜即位,就是定王。
定王元年,楚莊王征伐陸渾地方的戎族,軍隊駐紮在洛邑,楚王派人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定王命王孫滿用巧妙的辭令應付了他,楚兵這才離去。十年(前597),楚莊王包圍了鄭國,鄭伯投降,不久又恢複了鄭國。十六年(前591),楚莊王去世。
二十一年,定王去世,其子簡王夷即位。簡王十三年,晉殺死他們的國君厲公,從周接回子周,把他立為悼公。
十四年,簡王逝世,兒子靈王洩心登位。靈王二十四年(前548),齊國的崔杼殺了他們的君王莊公。二十七年,靈王逝世,其子景王貴即位。景王十八年,王後、太子聖明卻早死。二十年,景王寵愛子朝,打算立他為太子,但景王卻在這時死掉,子丐一夥人與子朝争立,國都中的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打并殺死猛。猛即悼王。晉人攻打子朝而立丐為王,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晉人護送敬王回朝。因子朝已自立為王,敬王不能進入國都,就居住在澤邑。四年,晉率領諸侯把敬王護送回周,子朝做了臣子,諸侯給周修築都城。十六年,子朝一夥人再次作亂,敬王逃亡到晉。十七年,晉定公終于把周王送回周都。
三十九年,齊國田常殺死了他們的國君簡公。
四十一年,楚滅掉陳國。孔子在這一年去世。
四十二年,周敬王逝世,兒子元王仁登位。元王八年,逝世,兒子定王介登位。
定王十六年,趙、魏、韓三國滅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二十八年,定王逝世,長子去疾登位,這就是哀王。哀王登位三個月,他的弟弟叔襲殺了哀王,自己登上王位,這就是思王。思王登位五個月,他的最小的弟弟嵬攻打并殺死思王而自立為王,就是考王。這三個王都是定王的兒子。
考王十五年,逝世,他的兒子威烈王午即位。
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就是西周桓公,讓他承續周公這個官位職事。桓公死後,兒子威公繼任。威公死後,兒子惠公繼任,把他的小兒子封在鞏地以護衛周王,号為東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放置九鼎的王城地震。這一年,周王策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威烈王逝世,他的兒子安王驕即位。這一年,盜賊殺了楚聲王。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逝世,他的兒子烈王喜即位。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說:“當初周和秦是合在一起的,後來分開了,分開五百年之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将會有一位稱霸統一天下的人出現。”
十年(前369),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扁即位,這就是顯王。顯王五年(前364),祝賀秦獻公,勤獻公稱霸。九年(前360),顯王又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送給秦孝公。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國都與諸侯會盟。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把諸侯霸主方伯這個名稱送給秦孝公。三十三年(前336),祝賀秦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又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送給秦惠王。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稱王。自此以後,諸侯都各自稱王了。
四十八年,顯王逝世,他的兒子慎靓王定即位。慎靓王在位六年,逝世後,他的兒子赧王延即位。王赧時東周和西周各自為政。王赧遷都于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去世了,還有五個兒子都是庶出的,沒有嫡子可以立為太子。司馬翦對楚王說:“不如用土地資助公子咎,為他請求太子之位。”左成說:“不行。如果周不聽從我們,那您的處境就尴尬困頓了,和周的交情也疏遠了。不如去問問周君想要立誰為太子,然後私下悄悄告訴給翦,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西周果然立公子咎為太子。
八年(前307),秦攻打宜陽,楚國派兵前去援救。而楚國以為周是幫助秦國,是以想攻打周。蘇代替周遊說楚王說:“您怎麼知道周幫助秦國是禍患呢?那些說周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周投到秦國陣營裡去,是以人們都把周、秦放在一起說‘周秦’啊。周明白自己沒辦法解脫得了,就必定會投入秦國的陣營,這就是幫助秦國取周的妙計。若真為大王考慮,那周為秦出力要善待;不為秦出力也要善待,這樣,才能讓周和秦疏遠。周和秦絕了交,就一定會投向楚國郢都。”
秦國在東周和西周之間接道,準備攻打南韓,周擔心借道給秦國會得罪南韓,不借道又怕會得罪秦國。史厭對周君說:“為什麼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對韓公叔說:‘秦國之是以敢經過周去讨伐南韓,是因為信任東周。您為何不送給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質到楚國去呢?’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而不相信周,這樣也就不會去攻打南韓了。然後又對秦國講:‘韓非得把土地送給周,為的是用這樣的方法讓秦懷疑周,是以周不敢不接受。’秦國必定沒有讓周不接受土地的說辭,這樣就能既得到韓的土地又是聽從秦國的指令了。”
秦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願去,是以就派人對韓王說:“秦國召見西周君,他是想派他去攻打大王的南陽,大王為什麼不出兵駐守南陽呢?到時周君就會以此為借口拒絕到秦國去。周君不到秦國去,秦國就一定不敢渡過黃河來攻打南陽了。”
東周與西周交戰,韓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替東周勸說韓王說:“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國都,有許多珍稀器物和貴重的珍寶,大王按兵不動,就可以讓東周感念您的恩德,而西周的寶物也可以全部得到。”
周王赧被稱做成君。楚國圍攻了南韓的雍氏,南韓在東周征集兵器和糧草,東周君很害怕,召見蘇代把這事告訴了他。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擔憂。臣下能讓南韓不向東周征用兵器和糧食,又能為您得到高都。”東周君說:“您若真有這樣的能力,我就讓整個國家都聽從于您。”蘇代去見南韓的相國公仲侈說:“楚國圍攻雍氏,曾約定三月就攻打下來,如今已經五個月還是攻不下,這是說明楚國已經很疲憊了。如今相國您竟向周征集兵器和糧食,相當于向楚國宣告您已經損耗嚴重。”南韓相國說:“說得對。可使者已經出發了。”蘇代說:“為什國不把高都送給周?”南韓相邦大怒說道:“我不向周征用兵器和糧食就已經是很大的讓步了,憑什麼還把高都送給東周?”蘇代說:“把高都送給周,那麼周就會轉而投靠南韓,秦國聽說了必定會對周非常憤恨怨怒,就斷絕和和周的使者的往來,這就相當于是用破敗的高都換來一個完整的周。為什麼不給呢?”相國說:“你所得對。”果真把高都給了周。
三十四年(前281),蘇厲對周君說:“秦攻破了南韓、魏國,打敗了魏将師武。在北方攻取了趙國的蔺、離石等地,這都是白起所為。白起善于用兵,又有天命護佑。現在他又率領軍隊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國,如果梁國被攻破,那麼周就危險了。您為什麼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就說:‘楚國有個養由基,是個擅長射箭的人。他在距離柳葉百步之遠的地方射箭,可以百發百中。在左右圍觀的人有幾千人,大家都稱贊他射得好。唯獨有個男子站在他身旁說:“不錯,可以交給他射箭了。”養由基大怒,放下弓,握住劍,說:“客人你有什麼能耐教我射箭?”那客人說:“不是我能教您左手執弓右手拉弦的技術。像剛才那樣距離柳葉百步遠射箭,百發百中,不知道在射得最好的時候停下,不久就會精疲力盡,弓拿不正,箭射不直,隻要一發射不中,那一百發也就全廢棄了。”現在就憑攻破南韓、魏國,殺死師武,在北奪取趙國的蔺、離石這些事,您的功勞已經很多了。現在您又率領軍隊出塞,經過東周、西周,背靠南韓,圍攻梁國,隻要一戰不勝,就會前功盡棄。您不如稱病不出站了。’”
四十二年(前273),秦國攻破了魏國的華陽險地。周的大臣馬犯對周君說:“請允許我遊說梁國來為周築城。”于是去對梁王說:“周王如果因擔憂秦伐周而去世,那麼我也必死無疑了。我請求主動把九鼎進獻給大王,大王得到九鼎要為我考慮我所說的事情。”梁王說:“好。”于是派兵給他,聲稱是去守衛周城。馬犯趁機去對秦王說:“梁出兵并不是去守衛周城,而是要攻打周。大王您可以試着出兵到邊境觀察情形如何。”秦國果然派兵去了。馬犯趁機又對梁王說:“周王的病已經好了,我請求的進獻九鼎的事以後時機到了再說吧。現在大王派兵前往周,諸侯都會産生疑心,以後您再有行動人家不會相信了。不如讓士兵幫助修築周城,以掩蓋諸侯懷疑您要攻打周的事。”魏王說:“好。”于是派兵去修建周國都的城牆。
四十五年(前270),周君的秦國賓客對周冣說:“您不如稱贊秦王的孝道,趁機把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後的供養之地,秦王一定很高興,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認為這是您的功勞;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秦去攻打周,周冣對秦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就不要去攻打周。攻打周,實在獲得的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為秦攻打周的名聲而害怕,一定會往東去聯合齊國。軍隊因為攻打周疲憊了,天下也都去與齊聯合了,這樣,秦國就不能統一天下稱王了。天下正希望使秦國實力消耗,是以勸說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号令就不會通行了。”
五十八年(前257),韓、趙、魏三國共同抵抗秦國。周派相國到秦國去,因為怕秦國輕視,就半路傳回來了。有遊客對相國說:“秦對周是輕視還是重視尚未知道。秦想要了解三國的情況。您不如趕緊去見秦王說‘請讓我為王打探東方各國的情況’,秦王必定會重視您。重視您,秦也就會看重周,周就會取得秦的信任;齊國對周重視,本來就有周冣和齊國聯絡好了:這樣,周就不會失去與強國的交情。”秦信任周,就發兵去攻打韓、趙、魏三國。”
五十九年(前256),秦奪取南韓的陽城和負黍,西周很恐慌,背叛了秦,與其他諸侯聯合,率領天下精兵出伊阙塞去攻打秦,使秦兵無法到達陽城。秦昭王大怒,派将軍摎攻打西周。西周君逃奔到秦國,叩頭認罪,獻上其全部城邑三十六座,人口三萬人。秦接受西周君的進獻,讓他傳回周地。
周君、王赧去世後,周地的百姓就逃亡到東方。秦取得九鼎等貴重器物,把西周君遷往狐。過了七年,秦莊襄王滅亡東周。東西周就全都歸屬于秦了,從此周朝的祭祀沒有人主持了。
太史公說:學者都說周讨伐商纣,定都洛邑,綜合考察它的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雖然武王曾測量營建洛邑,成王也派召公占蔔選擇位置,把九鼎放在那裡,但周仍然以豐、鎬為都。直到犬戎打敗幽王,周才東遷到洛邑。所謂“周公葬在畢”,畢就在鎬東南的杜中。是秦滅亡了周。漢朝建立九十多年以來,天子要在泰山行封禅禮,東去巡狩到達河南縣,訪求周的後裔子孫,封給周的後人嘉三十裡地,封号為周子南君,位同列侯,讓他以供奉對周祖先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