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小序:

元好問是宋金時期的北方文雄,一首《雁丘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讓後世感慨頗深。他的這組詩《論詩三十首》是繼杜甫《戲為六絕句》以詩論詩後的又一個詩評代表作。

這組詩涉及到了曹植、劉桢、劉琨、張華、潘嶽、阮籍、陶淵明、謝靈運、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李白、杜甫、元稹、韓愈、李賀、孟郊、柳宗元、盧仝、李商隐、陸龜蒙、劉禹錫、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蘇轼、黃庭堅、秦觀、陳師道等著名詩人,還涉及到了建安風骨、大李杜、蘇黃、歐梅、江西詩派等著名組合,同時還對内容和形式、繼承與創新、人品和作品等文學史上的恒久話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在這組詩中,元好問崇尚的是自然天成、剛健雄闊、真情實感、溫柔敦厚的詩風,批評的是绮靡、過分追求聲律等形式上的追求,朦胧、婉約的語言風格,俳諧怒罵的态度。

但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對一些著名的詩人也沒有提及,如盛唐的山水詩人、邊塞詩派、白居易的新樂府等等,略有遺憾。

此外,元好問在反對嬉笑怒罵的時候,本身就是在用一些諷刺的手法來批評江西詩派、批評蘇黃後學。在批評孟郊賈島的苦心練字、批評李商隐是晦澀難懂、批評秦觀的詩是女郎詩、批評劉禹錫玄都觀詩中的感情外露上評價也有失公允,但正是因為這種旗幟鮮明,感情充沛的風格,是以這組詩讓人難以忽略,難以忘懷。

第一首

漢謠魏什久紛纭,正體無人與細論。

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泾渭各清渾。

題解:第一首詩是《論詩三十首》的序言,說明為什麼要寫這組詩。“漢謠”指的是漢樂府詩歌,“魏什”指的是建安詩歌。元好問認為漢樂府民歌與建安詩歌是對《詩經》的風雅傳統“正體”繼承與發揚,是值得借鑒與學習的,而宋金詩壇上“僞體”盛行,漢魏詩歌傳統得不到弘揚,迫切需要有“詩中疏鑿手”出世來正本清源,引領詩歌發展的正确方向。疏鑿,就是開鑿的意思。“詩中疏鑿手”就是我們今天的“詩評家”。泾渭各清渾,泾水清,渭水濁,泾渭分明,這裡的意思是要厘清詩歌的真僞,正邪問題。

第二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曹植作賦

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

題解:這首詩是誇贊的是建安時期的曹植和劉桢,還有西晉的劉琨。曹劉,不是辛棄疾筆下的曹劉,這裡所說的是文壇上的事兒,不要了解為曹操和劉備。橫槊賦詩,是取了一個蘇轼《前赤壁賦》中曹操意氣風發的形象作為比喻。元好問推崇曹植和劉桢為建安詩人的“兩雄”, 詩歌風格“嘯虎生風”,有骨氣奇高,真骨淩霜之美。這也是肯定了風骨剛健、風神飄逸的建安文學的風骨論。而西晉詩人劉琨的“雅壯而多風”和“清拔之氣”(《詩品》)可比建安風骨。

第三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晖脈脈水悠悠

邺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

風雲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若何。

題解:邺下就是建安文學的代稱,這種慷慨悲涼的風骨到了西晉影響。王敦(處仲)每酒後辄詠“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但詩歌的绮靡之風也在日漸滋長,張華的詩歌:“兒女情多,風雲氣少”。(鐘嵘評張華詩語)以至于到了晚唐的溫庭筠、李商隐更是兒女情長,風格婉約。這首詩表明了元好問對绮靡文風的強烈不滿之情緒。

第四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陶淵明像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評價陶淵明的,元好問崇尚陶淵明詩歌自然天成,無人工雕琢粉飾的痕迹,清新真淳而無矯揉造作詩風。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是那麼的自然質樸,剝盡鉛華,獨見真率,具有真淳隽永、萬古常新的詩藝魅力。羲皇,就是伏羲,羲皇上,就是羲皇上人,指的是無憂無慮的人,陶淵明《與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陶淵明自謂為上古時代無憂無慮的人,但并沒有妨礙他是晉朝人。意思就是東晉時代文風绮麗是潮流,但陶淵明卻能在這種绮麗的文風中獨樹一幟,自成一家。

第五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竹林七賢

縱橫詩筆見高情,何物能澆塊壘平?

老阮不狂誰會得?出門一笑大江橫。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評價阮籍的。三字經裡說“顔巷陋,阮途窮”。顔巷陋,是說的顔回,阮途窮說的是魏晉時的著名隐士阮籍,他生性好酒,常常獨自駕着牛車,載着一壇好酒,邊行邊喝,有時前面沒路了,阮籍便痛哭一場,再轉向其它道路繼續前行。世人皆以為阮籍的“狂”與“癡”,豈不知阮籍所處時代正是司馬氏大肆屠殺異己的恐怖的政治時代,阮籍本有濟世之志,曠世之才卻不得不以一個“酒癡”來逃避迫害,故而也做出了不少驚世駭俗的事情。元好問可謂阮籍的隔代知己,他深知阮籍是“不狂”的,他的所作所為是“佯狂”,元好問認識到阮籍心中的“塊壘”是“高情”的隐約曲折,興寄深遠的詩品詩風之所在。出門一笑大江橫,大江橫路,前途不知在哪裡,隻得大笑一聲,這看似豁達的笑聲裡又有多少無奈和傷感呢。

第六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美男古風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甯複見為人。

高情千古閑居賦,争信安仁拜路塵!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評價西晉太康詩人潘嶽的。潘嶽就是美男子潘安,曾留下一縣桃花的美談,寫出的《閑居賦》,志向高潔,淡泊名利。但是他本人在實際生活中卻是輕躁趨利,谄事賈谧,為“二十四友”之首。元好問毫不留情地嘲諷潘嶽做人做詩的二重性格,鄙視他的詩歌擅長于描繪自己淡于利祿,忘懷功名,情志高潔,可他的實際為人卻是躁求榮利,趨炎附勢,鑽營利祿,谄媚權貴的無恥小人。是以,元好問認為揚雄的學說“心畫心聲”來識人是不可靠的,也會失真的,即:言不真誠,言行不一。所謂的“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是不能絕對化的,有時也會出現假象。

第七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草原

慷慨悲歌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洲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題解:這首詩是評價《敕勒川》這首北方民歌的。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元好問認為是中原的慷慨豪邁的氣魄傳給了陰山下少數民族,才形成了《敕勒歌》豪放剛健、粗犷雄渾這樣的格調的藝術作品,強調了中原文化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影響,同時他也肯定、推崇這首民歌慷慨壯闊深厚的氣勢,不假雕飾而渾然天成的本真。

第八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陳子昂讀書台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着黃金鑄子昂。

題解:這首詩評論了初唐詩人沈佺期、宋之問和陳子昂。沈佺期和宋之問通過總結六朝以來聲律的創作經驗後确立了律詩的形式,對唐代近體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陳子昂可謂是開創唐詩一代新風的詩人,他的“興寄”與“風骨”的理論成為後人反對形式主義柔靡詩風的重要理論武器。初唐詩歌是南朝宮體詩的延續,文風绮靡纖弱,沈佺期、宋之問在詩歌創作上也仍然沒有擺脫齊梁的詩風,從陳子昂始才迎來了以“風骨”、“氣象”著稱的盛唐詩歌創作高潮。元好問認為陳子昂的曆史功績完全可以與範蠡的平吳事業相提并論,應為陳子昂鑄黃金塑像來表彰他對詩歌的貢獻。

第九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烏衣巷

鬥靡誇多費覽觀,陸文猶恨冗于潘。

心聲隻要傳心了,布谷瀾翻可是難。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批評陸機的,陸機和潘嶽是西晉文壇齊名的代表人物。《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雲:‘潘文淺而淨,陸文深而蕪。’”元好問認為:“陸文猶恨冗于潘”,詩歌绮靡、篇幅冗長不可取,讀者讀之也是浪費時間與情感,詩歌要注重真情實感,傳聲達意即可,不要太多太長,不須搖唇鼓舌,多所鋪張,反對形式主義的華而不實。瀾翻,本意是水勢翻騰,後來比喻說話滔滔不絕。布谷瀾翻即為舌底翻瀾,說話滔滔不絕。

第十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排比鋪張特一途,藩籬如此亦區區。

少陵自有連城璧,争奈微之識碔砆。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針對元稹評論杜甫言論的再評論。特的意思是隻,隻是;連城璧,價值連城的寶玉,碔砆,又寫作珷玞,是一種像玉一樣的石頭。元稹在杜甫的墓志銘中推重老杜晚年的長篇排律詩,說杜甫“鋪陳始終,排比聲律”之高深連李白也望塵莫及。但是杜甫長篇排律固然功力深厚,但多為投贈之作,也非他詩歌的精粹部分,而且格律嚴謹,對仗工穩也産生過于雕琢和堆砌的副作用。元稹側重于杜甫詩歌煉字造句方面的形式技巧,忽略了杜甫詩歌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即豐富深刻的社會内容和憂國憂民的進步思想和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也忽略了杜詩多樣化的風格和藝術上全面的成就。元稹啊,你所看重的杜甫詩歌中排比鋪張不是杜甫詩歌的精髓,杜甫詩歌中憂國憂民的“沉郁”才是精華所在。

第十一首

眼處心聲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題解:這首詩中元好問評價了寫詩要有真感受,有真情實感。他舉例說明隻有象杜甫那樣“親到長安”,對客觀現實的細微洞察才能激發内心詩意的感受,寫出一些出神入化,蒼涼隽永的詩句。指出詩歌的創作源泉是客觀現實,真情必然來自詩人的切實生活感受,作品是客觀現實在詩人頭腦中的映現後的結晶。他深刻地批評了西昆體、江西詩派一味“暗中摸索”從書本到書本的創作風格,隻知道擷取間接知識,沒有自己的親身體會,是以詩歌呈現一種“總非真”的不良現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也是一種相似的表達。

當然,不是所有的創作都必須有親身的經曆,如果必須有親身經曆才能寫,那《西遊記》中的天宮、地獄、龍宮、佛國怎麼呈現呢?李白詩中的想象力還能有嗎?

第十二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李商隐雕塑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評價李商隐和宋初模仿李商隐的西昆體。西昆體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元好問引用《錦瑟》中的詩句意在說明李商隐的詩歌詞義隐晦,多種箋解。而古往今來曆屆的詩人,詩評家都很難掌握李商隐詩歌潛在的意象。在這首詩中元好問表達了對李商隐詩歌含情切切,深幽邈遠的向往,也對難以索解表示遺憾,甚至諷刺性的批評。但李商隐是朦胧詩的始祖,他的詩歌朦胧而多義,善于把心靈世界的感悟,用比興、象征、用典、暗示等方式化為撲朔迷離的詩歌意象,這些意象在不同的場景當中可能都可以使用,但本意到底是什麼?卻無法得知。鄭箋,經學大師鄭玄的解釋經書的注釋,深為時人所佩服,認為最透徹。作者在這裡是諷刺的手法。恨的意思是遺憾。

第十三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盧仝故裡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

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批評盧仝的,盧仝,号玉川子。中唐時韓愈詩歌深險怪僻,形象奇特。他善于捕捉變态的景物來構思怪幻詭谲,匪夷所思的形象,創造出雄奇險怪的意象,開了韓孟詩派追求險怪的一代詩風。雖說韓愈在反對傳統銳意創新方面做出了貢獻,但也使詩歌流入一種險怪艱奧,拼湊堆砌,玩弄技巧的形式主義。而盧仝受韓愈的影響,詩歌過于好奇逞怪。元好問認為好好的大路不走,偏偏走這樣崎岖曲折的創作之路,像“鬼畫符”一樣,佶屈聱牙,讓人看不懂。

第十四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出處殊途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

華歆一擲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謾。

題解:這首詩批評重山林隐士詩輕賤台閣仕宦詩的現象。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識分子所謂嶙峋傲骨、孤芳自賞的精神風貌,他們認為台閣仕宦都是腦滿腸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祿熏心、仁義禮智滿口之徒,然而這些隐居山林的人卻賣弄學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盜名,偏重江湖道學,或有借以自重。元好問借質疑三國時華歆擲金的典故對這種現象提出了質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關鍵是心态,而不是身在何處?

第十五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

世間東抹西塗手,枉着書生待魯連。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評價李白的,李白的詩歌是:“筆底銀河落九天”,這種想象豐富,氣勢恢宏,情感奔放,語言流暢,一氣呵成的詩歌也正是元好問崇尚的雄渾恣肆,風神飄逸的詩歌風格,并以“總為從前作詩苦”而“憔悴”苦吟的杜甫來反襯李白的文才卓異,贊揚李白是和魯仲連一樣雲遊四海,關注現實,排憂解難,很有政治才能。

第十六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

鑒湖春好無人賦,岸夾桃花錦浪生。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批評中晚唐窮愁苦吟一派詩人的,“秋蟲”、“山鬼”的意象在李賀、孟郊的詩歌中比比皆是,以悲情構造悲愁哀苦的境界。孟郊、李賀都窮愁不遇,作詩好苦吟,形成了幽冷凄婉的詩歌風格。元好問認為窮愁本身無可厚非,但應該“厄窮而不憫,遺佚而不怨”(《楊叔能小亨集引》)。而孟郊、李賀顯然沒這樣泰然的風度與氣度,他們詩歌中寒乞之聲不絕于耳。他們的這種幽僻凄冷的詩歌境界與元好問崇尚“鑒湖春好無人賦,夾岸桃花錦浪生”明朗豁達、清新鮮活的詩歌境界之旨相違背,故而,元好問毫不留情地譏評之。“岸夾桃花錦浪生”是李白《鹦鹉洲》中的一句。

第十七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浪翁水樂無宮徵,自是雲山韶頀音。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評論音律在詩歌中的運用的。他舉例說明沒有人配制音韻曲調的自然之聲如天籁之音,詩歌也要崇尚自然天成的音樂美、節奏感。古詩格律所規定的過于細密,過于雕琢,拘忌于聲韻等形式主義,很大程度束縛了詩歌的創作,元好問不滿那些聲律音韻過于雕琢的作品。浪翁,山野浪老也。韶濩,sháo hù,是指商湯時期的樂名,後亦以指廟堂﹑宮廷之樂,或泛指雅正的古樂。

第十八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韓愈畫像

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

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樓。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評價孟郊的,他的心目中孟郊就是一個“詩囚”,孟郊、賈島作詩都屬于苦吟,講求煉字鑄句,把詩歌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像詩歌的囚徒。雖說孟郊,韓愈同為中唐時期韓孟詩派的代表,韓愈詩歌雖說意象怪奇,詞句晦澀,但卻磅礴雄大,豪放激越。亦如司空圖評他的:“驅架氣勢,若掀雷挾電,奮騰于天地之間。”而孟郊以窮愁為詩,一生沉落下僚,貧寒凄苦,詩歌中勾勒窮愁很是深刻而獨到,形成雕琢和險怪的風格,充滿幽僻、清冷、苦澀意象而稱為“郊寒”。元好問認為孟郊和韓愈從根本上不能相提并論,楊韓貶郊。潮陽,代指韓愈,曾被貶潮陽。“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元龍,指的是三國時期的陳登的典故。漢末許汜去下邳看望陳登(字元龍),陳不理睬他,自卧高處的大床上,讓許卧下床。後來便用“元龍百尺樓”形容崇高的地位,或表示高下懸殊。

第十九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陸龜蒙之墓

萬古幽人在澗阿,百年孤憤竟如何?

無人說與天随子,春草輸赢較幾多?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批評晚唐詩人陸龜蒙的。陸龜蒙身處晚唐後期,走的是歸隐之路,他的詩歌多是僻世心态和淡泊情思的描寫。元好問借用他的:“恐随春草鬥輸赢”來批評這樣的文人隐士,在大唐帝國岌岌可危之時隻顧明哲保身,不做憂國之辭。雖說元好問批評的言之有理,但也有失偏頗,其實,陸龜蒙并非真正忘懷世事,陸龜蒙也寫過諷刺現實的作品《築城池》《記稻鼠》等。晚唐詩人皮日休、陸龜蒙、羅隐等,還是頗有現實主義精神的。

第二十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柳宗元最早的畫像

謝客風容映古今,發源誰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評價柳宗元、謝靈運的。柳宗元因被貶廣西柳州,是以稱柳柳州。謝靈運是第一個大量寫山水的詩人,他政治失意,縱情山水,詩歌自然清新,風神高雅,是一個能夠照映古今後世的詩人。柳宗元的詩歌淡泊簡古,如清廟之瑟餘音宛啭,深谙謝靈運之遺風,并很好的繼承與發展,很好地很難得。朱弦,絲竹類的樂器,一拂,撥弄琴弦。

第二十一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無複見前賢。

縱橫正有淩雲筆,俯仰随人亦可憐。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批評詩歌酬唱中的和韻風氣。詩歌曆來有互相酬答唱和的傳統,初期和詩隻要和意即可,體式、韻腳不受限制,但後期和詩必須用所和之詩的韻,稱為和韻。這種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休、陸龜蒙,到了蘇轼、黃庭堅已經發展成了詩歌的一種體式。而這種詩歌受原詩韻腳的拘束和詞義的限制,迫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發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成了亦步亦趨的可憐蟲。是以,元好問對這種詩風給予了辛辣的諷刺。但詩可以興觀群怨,互相唱和應該就是群的一種表現,詩歌的交際功能也是詩歌的一個重要功能。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是杜甫評價庾信的一句詩,縱橫正有淩雲筆,化用了此句。

第二十二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蘇轼雕塑

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才動萬波随。

隻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批評蘇轼、黃庭堅詩歌缺點的。蘇轼詩歌氣勢宏闊、意境恣逸、風骨矯健,但也存在賣弄才學、崇尚奇險、堆砌生典、怪異晦澀、詞句雕琢。黃庭堅詩風生新瘦硬峭拔,善于出奇制勝,為求新奇,常愛造拗句,押險韻,做硬語。他們在技巧上力求出新,取得了卓著的成績,也造成了求奇追險的不良詩風。是以,元好問說蘇黃的後學者們在對詩歌的了解上“隻知詩到蘇黃盡”,卻不知道在詩歌的滄海橫流中,還有很多中大家,詩壇英雄。

第二十三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蘇轼書法

曲學虛荒小說欺,俳諧怒罵豈詩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卻雅言都不知。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論詩歌的語言風格的,我國自古就有“詩莊”的傳統,即語言莊重優雅“溫柔敦厚”、“發乎情,止乎禮儀”,不能俳諧怒罵。是以,他不贊同蘇轼的“俳諧怒罵”的語言風格及觀點。這在嚴羽的《滄浪詩話》中也評說宋詩“其末流甚者,叫嚣怒張,殊乖忠厚之風,殆以罵詈為詩”。其實,黃庭堅在《答洪駒父書》中:“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對蘇轼的嬉笑怒罵皆文章也提出了批評。雖然是這樣說,但在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中,不也是有很多的諷刺和批評,态度也不是那麼溫柔敦厚啊。

第二十四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秦觀詞

有情芍藥含晚淚,無力薔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評價秦觀的,秦觀的詩詞風格柔弱纖麗,修辭精巧雅緻,被元好問稱作“女郎詩”,而流露出嘲笑譏諷之意。元好問喜歡韓愈那樣的雄渾剛健的風骨之美。但是元好問的審美觀點也有失偏頗,過于絕對化。詩歌本身就具有多元的審美風格,剛健雄渾,婉約秀麗各有所長,都應該是後人學習借鑒的。

第二十五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劉禹錫

亂後玄都失故基,看花詩在隻堪悲。

劉郎也是人間客,枉向春風怨兔葵。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批評劉禹錫的,劉禹錫曾在《戲贈看花諸君子》和《再遊玄都觀》二首詩歌中,憤滿刻薄地諷刺當時的朝廷新貴都是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語言犀利,尖酸刻薄,怨氣沖天。元好問認為詩歌應溫柔敦厚,不要直露刻薄的怨刺。附詩豪劉禹錫兩首詩: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 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再遊玄都觀

“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今廣東省連縣),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複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蕩然無複一樹,惟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第二十六首

金入洪爐不厭頻,精真那計受纖塵。

蘇門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詩百态新?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評價蘇轼及其後學的,蘇轼博學才高,在許多方面都達到極高的造詣。他的詩歌意象新奇,妙喻連生,用典精當,不落俗套。元好問給予蘇轼很高的評價,稱贊他的詩歌是經得起錘煉的真金。但是,蘇門後學沒有學到蘇轼的思想,又沒有蘇轼的才力,往往在文字、典故、辭藻方面追求新奇,怪樣百出,一事無成。

其實,文體的發展必然面臨繼承和創新的沖突。一味模仿,必然是死路一條,毫無根基的創新,則是飛來峰,沒有根基。

第二十七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醉翁亭

百年才覺古風回,元祐諸人次第來。

諱學金陵猶有說,竟将何罪廢歐梅?

題解:這首詩元好問談的是宋詩的發展,又批評了蘇黃後學者。宋朝詩壇約一百年時間裡秉承的是晚唐餘風,詩歌内容空洞,文風華靡。西昆體詩歌缺乏李商隐的真摯情感,隻注重音節铿锵,辭采華麗,又喜用典故的表象,這種華而不實的詩風一直到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等人,又繼韓柳提倡古文運動才扭轉。而蘇轼、黃庭堅、陳師道的詩歌有成就也有流弊,王安石是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但變法失敗後,他的著作被朝廷禁止,不少門人亦諱言是其門人,可蘇轼與黃庭堅的後學們不注重思想内容,一味求奇求變,連歐陽修、梅堯臣的注重制實、平易自然的詩風都廢而不學,可悲可歎。

第二十八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黃庭堅書法

古雅難将子美親,精純全失義山真。

論詩甯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裡人。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評論江西詩派,元好問認為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雖然标榜學杜甫,但沒學到杜詩的真髓,隻不過在文字、典故、音韻等形式上模拟因襲,他們的詩歌無杜詩的古樸風雅,也失去了李商隐的精美純厚的風格。子美,是杜甫的字,義山,是李商隐的字;涪翁是黃庭堅的一個号。江西詩派雖然既學不好杜甫,也學不好李商隐,但黃庭堅與江西詩派中的其他人而言,還算好的,不像江西詩派的那些人模拟因襲。

第二十九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

題解:這首詩是元好問批評陳師道的。陳師道,曾經做過秘書省正字,是以稱其為陳正字。陳師道的作詩是“閉門覓句”,着意于錘煉字句,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謝靈運《登池上樓》的名句,意象清新,春意盎然,渾然天成。元好問崇尚自然天成的詩歌,反對雕琢粉飾,借謝靈運的名句諷刺陳師道閉門覓句,浪費精力,寫的詩歌劣質。

第三十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題解

元好問像

撼樹蜉蝣自覺狂,書生技癢愛論量。

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

題解:這首詩是《論詩三十首》組詩的結語。元好問說自己像蚍蜉撼樹一樣不自量力,一時技癢,對别人說長道短。不知道将來我留下的那千餘首詩,又會被什麼人來評頭論足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