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忻州有個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作者:山西畫報忻州記者站

人們知道元好問,大都因為他的一句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詞句來自元好問的代表作《摸魚兒·雁丘詞》。這首詞描寫了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塑造了忠于愛情、生死相許的大雁的藝術形象,譜寫了一曲愛情悲歌。在太原汾河公園還有一處景區,名為“雁丘”,紀念這位少年才子記錄的凄美愛情故事。

忻州有個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元好問,字裕之,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韓岩村人。他是金末元初文學家,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流傳下來的有一千多首詩詞。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忻州有個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元好問故居位于忻府區西張鄉韓岩村,這裡是研究元好問思想和學習精神、及實地感受的重要場所。院落四周用三米多高的磚框土坯牆圍成方形,向南開啟的拱形磚砌大門上方鑲嵌着晚清名臣徐繼畲題寫的“野史亭”。步入後,在中軸線上一條正對大門由碎石鋪就的近二十米寬的筆直甬道的盡頭,是一個巍然聳立高達十二米的石基木身攢山頂房屋式六角亭,便是先生主持修建、後世又多次複建或修葺的野史亭。

忻州有個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亭子設計奇特,構築精巧,飛檐鬥拱,雕梁畫棟。整體用六根木柱支撐,亭内正壁是元好問石刻畫像,左右兩邊是遺山墨迹,或楷或草,頗具功力。亭的正面是雙開木門,東南、西南兩個側立面為木格窗棂,另外三面牆體以青磚砌到亭頂,進而形成一個特殊的房屋。先生的宿處位于亭子背後一片菜地的最北面。正廳為懸山式建築,屋内安放着刷過金粉的元好問石膏坐像,東西廂房為硬山式建築。元好問的少年、青年和中年大半是在外鄉度過的,這期間他曆經朝代更疊、異鄉羁管,以文得盛名。金亡後,年已半百的元好問回到故鄉隐退,傳說先生正是在野史亭編纂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文獻《中州集》和《壬辰雜編》,此亭是先生許多文化鴻篇的誕生之處,也是數度遊走他鄉回歸故裡後的唯一栖居地。

忻州有個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1257年秋,一代文宗卒于河北,歸葬故鄉韓岩村。進入陵園,林木遮蔭,松柏夾道,一派古樸肅穆的氛圍。元墓建在亭的正西,通道兩邊對稱排列着石翁、石羊、石虎,裡面為棚頂式享堂三楹,右有石碑三道,正中為墓丘。迎面立有一塊漢白玉方碑,上書醒目的大字“元好問墓”。再向前走百餘步,一個磚砌的拱形大門突現眼前,門額上書以“元墓”兩個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間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迹。進入大門,立在元墓正中央的,是一通三尺短碑,上書“詩人元遺山之墓”七個明體字,系先生弟子按照先生生前所矚,買石刻之。墓的一側,碑碣林立,詳細記載着先生的生平大業,政績功勳。詩文石刻具有石刻藝術特征,均為珍貴的遺産。

時光雖然将元好問淹沒在長河中,但他的詩文、著作、品格至今閃爍着燦爛的光輝,正如野史亭柱聯所雲:撰述辔龍門涑水,憩幽窗疏雨,采樜不遺,金元一代留文獻。詩歌嫓山谷東坡,值滄海橫流,宗工無愧,風格千秋著典型。今天我們挖掘研究元好問,就是要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其民本精神,從優秀的曆史文化中汲取營養充實力量,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忻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