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培根鑄魂 守正創新

作者:正北方網

培根鑄魂 守正創新

奮力譜寫内蒙古文物事業發展新篇章

培根鑄魂 守正創新

紅山玉龍。

培根鑄魂 守正創新

“單于和親”文字瓦當。

培根鑄魂 守正創新

内蒙古博物院。

培根鑄魂 守正創新

後城咀龍山時代石城址。

培根鑄魂 守正創新

克什克騰旗金界壕。

培根鑄魂 守正創新

武川縣壩頂北魏祭祀建築遺址。

培根鑄魂 守正創新

固陽縣秦長城。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财富,是滿足人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特資源。内蒙古文物古迹數量衆多、類型豐富、分布廣泛,保護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十三五”以來,全區文物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精神為指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緊緊圍繞自治區改革發展大局謀劃、部署、推進文物工作,文物保護傳承、改革利用工作呈現良好發展态勢。

文物發展合力顯著增強

自治區出台《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檔案,文物保護與安全工作全面納入盟市黨政上司班子年度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文物保護頂層設計持續優化。各級黨委、政府将文物事業擺上重要位置,機構改革後,自治區文物局擴充至4個處室、20個編制,各盟市均加挂文物局牌子、整合文物力量,為文物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多部門參與文物保護事業的管道不斷拓寬、形式更加豐富,自治區文物局與自治區紀委監委建立文化遺産破壞案件線索移送機制,與自治區檢察院建立了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機制,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文物事業發展格局逐漸形成。“十三五”期間,積極争取國家文物局對文物工作的支援,全區累計投入文物保護專項資金9.6億元,有力推動了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和工程的順利實施。

文物保護工作穩步推進

圓滿完成了各類文物普查工作,全區共确認不可移動文物21099處,石窟寺(含摩崖造像)36處,長城牆體長度7570公裡、遺存點段13278處,國有收藏機關登入館藏文物1125464件/套,基本摸清了我區文物資源狀況。集甯戰役舊址等8處機關入選第八批全國文物保護機關,全區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49處(含世界文化遺産元上都遺址1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機關478處。武安州遼塔保護修繕工程通過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初步驗收,重點實施了阿爾寨石窟、遼上京遺址、居延遺址等近300項文物保護工程,有效保護和改善了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紅山文化遺址、遼上京城和祖陵遺址、陰山岩刻遺址、“萬裡茶道”内蒙古段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元上都遺址等7處古遺址列入全國大遺址名單,薩拉烏蘇遺址等3處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并有序推進建設。黃河文化系統保護工程啟動實施,《内蒙古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完成編制,黃河流域文物資源系統調查和黃河聚落遺址考古研究工作全面開展。《内蒙古自治區長城保護規劃》已認證國家文物局稽核,《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内蒙古自治區)建設保護規劃》完成編制,公園試點建設工作有序開展。

考古發掘研究成果顯著

新發現的裕民文化遺存将我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上限推進到距今約8400年。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重大考古項目“考古中國——河套地區史前聚落與社會”課題加快推進,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發現并發掘距今約4000年的後城咀龍山時代石城址,是内蒙古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處中心城邑。沙梁子漢代古城遺址清理的一座大型夯土建築台基,初步判斷為倉儲建築遺址,是我國北疆地區迄今發現的較大規模的漢代單體夯台建築,對研究漢代建築技術、漢代中央政權對北方長城沿線地區的經略以及北方農牧交錯地區的經濟形态等具有重要意義。北魏盛樂古城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在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之巅發現壩頂祭祀建築遺址,融合華夏祭祀禮儀中的明堂、辟雍、靈台等功能,是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曆史的真實展現。遼上京遺址經過多年連續的考古發掘,豐富了遼代都城考古的基礎材料,提升了對遼上京城址布局和沿革的研究水準,對遼代都城的考古和曆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始終發揚嚴謹求實、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不斷加強考古發掘材料的整理、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人地關系等系列考古研究項目獲得立項支援和出版。“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考古學綜合研究”“内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及周邊墓葬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先後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岱海地區東周墓群發掘報告》獲得自治區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一等獎。

革命文物工作基礎不斷夯實

着力完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體制機制,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9—2023年)實施方案》等檔案,革命文物立法工作持續推進。積極推動革命文物統籌規劃、串點連線、連片打造的新态勢,以烏蘭夫紀念館、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興安盟“一館三址”、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等重要紀念館為重點,全面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革命文物整體保護取得突破,19個旗縣(市區)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公布了首批内蒙古自治區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3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6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33處。内蒙古革命曆史博物館、内蒙古黨委辦公舊址展覽提升、五一會址北側紅色主題雕塑建設工程有序施工和布展,内蒙古博物院征集革命文物4萬件/套。全區博物館圍繞建黨百年組織開展了系列展覽,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

博物館工作提質增效

博物館體系進一步優化,全區現有備案博物館178家,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3家、二級博物館12家、三級博物館22家,初步建構起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體制多元、門類齊全的博物館體系。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有效發揮,全區博物館年均接待觀衆1800餘萬人次、舉辦教育活動1700餘場次、各類展覽700餘個,内蒙古博物院流動數字博物館展巡展400餘場。館藏文物保護條件全面更新,标準化庫房建設工程有序推進,67個館藏珍貴文物修複和預防性、數字化保護項目獲得國家支援。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智慧博物館建設快速發展,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等一批智慧博物館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文創産品引領“國潮”消費新風尚。博物館館際合作模式創新拓展,内蒙古博物院牽頭成立内蒙古博物館聯盟,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標頭博物館、鄂爾多斯博物館分别牽頭組建東、中、西部博物館聯盟,聯盟博物館在陳列展覽、青少年教育、策展人才、數字資訊、文創産品等方面實作資源共享。推出《長城内外皆故鄉——内蒙古文物菁華展》《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内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築夢:輝煌與永恒——中華體育文物暨冰雪運動特展》等系列精品展覽。積極拓展“雲展覽”“雲直播”等文博服務新業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區博物館線上觀展人數達3000多萬人次,官方網站、微網誌點選量近億次。

文物安全形勢穩中向好

文物安全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逐漸完善,元上都法人違法案件、楊樹溝林場破壞長城案件等移交自治區紀委監委,起到較好震懾作用。聚焦法人違法、盜竊盜掘、火災事故三大風險,堅持專項行動和常态監督相結合、制度建設與技術支撐相結合,累計立案75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239名,繳獲文物1700餘件,有力維護了全區文物安全形勢的穩定。組織開展全區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建立了文物安全隐患問題台賬和文物健康檔案,國保、區保、盟市旗縣保全面實行“一址一檔、精細管理”。為全區103個旗縣區統一配發文物安全巡查無人機,文物安全監管水準不斷提升。草原邊境地區“馬背文物保護隊”“駝峰文物保護隊”“草原雄鷹”“草原神燈”等項目的實施,有效遏制了盜掘古墓葬、古遺址等文物安全事故和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有為

各級文物考古部門充分發揮配合基本建設“先遣隊”作用,高效完成考古調查539項、考古勘探235項、考古發掘50餘項,保證了包銀(標頭—銀川)高鐵、岱海生态應急補水工程、呼和浩特新機場、芝瑞抽水蓄能電站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重大建設工程順利實施。将軍衙署、成吉思汗陵、烏素圖召、烏蘭夫故居等一批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成為外界認識内蒙古、了解内蒙古、走近内蒙古的重要視窗。文物與旅遊融合發展加快推進,29家紅色旅遊景區評定為等級旅遊景區,滿洲裡市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教育基地等8個紅色旅遊景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積極打造以紅色旅遊為主題、形式多樣的複合型旅遊線路,推出“亮麗北疆”主題精品紅色旅遊線路10條,其中3條紅色精品線路入選文化和旅遊部、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釋出的“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自治區文物系統将在更高起點、更新階段,按照《内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設定目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着力推動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努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進一步豐富全社會曆史文化滋養。一是堅持政治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訓示批示精神,把推進文物事業發展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提升文物管理體系、治理能力和水準,努力推動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守護好、傳承好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曆史文化遺産。二是堅持系統保護。樹牢保護曆史文化遺産責任重大的觀念,強化頂層設計、出台配套政策、健全管理制度,加強文物機構隊伍建設,重拳出擊打擊文物犯罪,擴大對各級各類文物保護的支援範圍和傾斜力度,全方位踐行“保護第一”。三是堅持考古為先。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内蒙古篇、“考古中國”河套地區早期聚落遺址考古發掘研究,聚焦黃河、西遼河流域早期文明起源、長城塞防與北疆治理體系等,開展北部邊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用更加充實的考古成果實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曆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是堅持活化利用。貫徹落實國家文化建設重大戰略,重點抓好黃河文化傳承弘揚、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相關工作。深化文物資源價值發掘闡釋,提高展覽展示水準,更好發揮文物知古鑒今、資政育人的優勢作用。以文物資源為依托推出形式多樣的文化産品和服務,推動文物保護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真正讓文物保護利用融入群衆生活、更好惠及民生。

(本版文圖均由自治區文物局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