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潘璋和麋芳本該壽終正寝,為何慘死疆場,原因其實很簡單

作者: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發生在夷陵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别為關興、潘璋和馬忠。原文如下:

潘璋和麋芳本該壽終正寝,為何慘死疆場,原因其實很簡單

三更已後,忽門外又一人擊戶。老人出而問之,乃吳将潘璋亦來投宿。恰入草堂,關興見了,按劍大喝曰:“歹賊休走!”璋回身便出。忽門外一人,面如重棗,丹鳳眼,卧蠶眉,飄三縷美髯,綠袍金铠,按劍而入。璋見是關公顯聖,大叫一聲,神魂驚散;欲待轉身,早被關興手起劍落,斬于地上,取心瀝血,就關公神像前祭祀。興得了父親的青龍偃月刀,卻将潘璋首級,擐于馬項之下,辭了老人,就騎了潘璋的馬,望本營而來。老人自将潘璋之屍拖出燒化。

潘璋和麋芳本該壽終正寝,為何慘死疆場,原因其實很簡單

且說關興行無數裡,忽聽得人言馬嘶,一彪軍來到;為首一将,乃潘璋部将馬忠也。忠見興殺了主将潘璋,将首級擐于馬項之下,青龍刀又被興得了,勃然大怒,縱馬來取關興。興見馬忠是害父仇人,氣沖牛鬥,舉青龍刀望忠便砍。忠部下三百軍并力上前,一聲喊起,将關興圍在垓心。興力孤勢危。忽見西北上一彪軍殺來,乃是張苞。馬忠見救兵到來,慌忙引軍自退。

潘璋和麋芳本該壽終正寝,為何慘死疆場,原因其實很簡單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興在猇亭與東吳軍隊展開激戰,忽見敵将潘璋也在敵軍陣中,便一路追擊,但不久後迷路,隻得在山中一戶百姓家中投宿。誰知潘璋也因迷路來到該地,經過一番較量,關興終于殺了潘璋,奪回了父親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不久後,關興又與殺父仇人馬忠遭遇,被馬忠部下團團圍住。幸好張苞及時趕到,馬忠撤退,關興這才轉危為安。

潘璋和麋芳本該壽終正寝,為何慘死疆場,原因其實很簡單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馬忠看到關興後的神态,叫做“勃然大怒”, 意為非常生氣的樣子。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漢代班固《漢書•谷永傳》中的“是故皇天勃然發怒。”

潘璋和麋芳本該壽終正寝,為何慘死疆場,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三國演義》描述的近百場大小戰争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是作者着墨最多的。與曆史記載相對照可以發現,作者在官渡之戰的描述中基本還原了曆史原貌,虛構的成分較少。在赤壁之戰中,虛構的成分大為增加,例如“草船借箭”、“蔣幹盜書”、“苦肉計”、“連環計”、“借東風”都不是曆史的真實。不過即便如此,赤壁之戰的虛構部分還遠不如夷陵之戰。可以這麼說,除了夷陵之戰的結尾部分之外,其過程大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像上面提到的關興誅殺潘璋這一故事便是典型的例子。

潘璋和麋芳本該壽終正寝,為何慘死疆場,原因其實很簡單

關興這個人物,在曆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三國志•關羽傳》載:“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關興既非武将,也沒有參與過夷陵之戰,更不用說斬殺潘璋。至于小說中提到的潘璋被殺一節更是子虛烏有之事。《三國志•潘璋傳》載:“(潘璋)嘉禾三年卒。”東吳嘉禾三年就是公元234年。稍微對三國曆史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就是在這一年病逝于五丈原的。而夷陵之戰發生在公元222年,這也就意味着在夷陵之戰結束後,潘璋還好端端地活了十二年,又怎麼會死在關興手裡呢?

潘璋和麋芳本該壽終正寝,為何慘死疆場,原因其實很簡單

最後來說一說馬忠。這個人在曆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按照小說的描述,他不但活捉了關羽,後來還在夷陵之戰中射傷了黃忠,導緻黃忠不治身亡。最終,他被麋芳和傅士仁所殺。在真實的曆史當中,馬忠的确參與了荊州之戰。《三國志•吳主傳》載:“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于章鄉,遂定荊州。”

潘璋和麋芳本該壽終正寝,為何慘死疆場,原因其實很簡單

不過,小說中提到的馬忠射傷黃忠則是虛構出來的,因為黃忠根本就沒有參加夷陵之戰。此外,馬忠被麋芳、傅士仁所殺也非曆史的真實,因為曆史上的麋芳并未回到劉備身邊而被處死。《三國志•吳主傳》中稱,就在夷陵之戰結束後的公元223年,孫權還下令麋芳與賀齊一起襲擊蕲春。

潘璋和麋芳本該壽終正寝,為何慘死疆場,原因其實很簡單

從史料的介紹來看,在夷陵之戰中,幾乎沒有出現東吳大将在戰鬥中陣亡的記載,蜀漢方面則是傷亡慘重,十餘位進階将領陣亡,士兵傷亡數萬,可謂是一場完敗。如果按照曆史的真實來描述夷陵之戰,将無法達到作者的目的。是以,作者不僅虛構了兩位從來未在疆場上出現過的關興和張苞上陣厮殺,又讓原本壽終正寝的潘璋、麋芳等人在戰役過程中慘死,說穿了就一句話:史實不夠靠虛構。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