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念:司湯達誕辰238周年——生命如火,永不停息

作者:織夢長安

1783年1月23日,在法國格勒諾布爾市一個富裕的資産階級家庭,一個男孩誕生了,這孩子叫亨利•貝爾,他就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他的小說《紅與黑》《巴馬修道院》《阿爾芒斯》,成為千千萬萬年輕人喜愛的讀本。

司湯達幼年喪母,父親是一個有錢的律師,富有又保守,司湯達與蘇聯作家高爾基的命運相似,也是由信奉伏爾泰的外祖父教養成人的。

兒時的司湯達興趣廣泛,酷愛數學,數學老師格羅是雅各賓黨人,經常對他講述法國大革命的曆史,這些都對他的世界觀形成奠定了基礎。

司湯達成績優秀,是學校著名的學霸,本來準備報考著名的綜合工藝學校,但法國革命當時的形勢如火如荼,司湯達加入了拿破侖上司的軍隊,參加了著名的馬倫哥戰役。在烈火和炮火中,年輕的司湯達磨練着自己。一年後,他被任命為第六龍騎兵少尉。随後離開軍隊,在米蘭練習寫作。

但拿破侖的英雄事業始終在召喚司湯達建功立業,1806年到1814年,司湯達回到軍隊轉戰歐洲大陸。波旁王朝複辟後,資産階級革命派遭到鎮壓,司湯達心灰意冷,覺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麼”,便離開法國,來到米蘭定居。

七月革命後,他在教皇管轄下意大利的一個海濱小城當領事,1842年3月23日,那天傍晚,司湯達在巴黎街道行走時突發腦溢血,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紀念:司湯達誕辰238周年——生命如火,永不停息

在司湯達的作品中,16世紀的意大利社會躍然紙上:這裡經濟富裕,共和體制先進,人們充滿反抗精神。意大利人展現出追求自由的激情和追求愛情的激情。《巴馬修道院》中的故事原型來自于《法爾奈斯望族創業史》,而其中公爵夫人的原型便是瓦娜莎夫人,在當時的羅馬社交界居于女皇地位。

在司湯達的小說中呈現出開放性和多層次性的特點,《紅與黑》就寫到了維裡耶、尚貝松、巴黎和監獄四個空間,而且在同一空間裡根據需要處理心理時間和實體時間。

他特别擅長心理描寫,但不是巴爾紮克式的“法國曆史的書記員”,因為他認為“描寫中世紀一個農奴的衣服和銅項圈,要比描寫人的心理活動來的容易。”在他的小說裡,心理獨白、呓語、夢境等手段揭示出人物心靈的複雜性、多變性、偶然性、沖突性與不确定性。在《紅與黑》結尾之前,于連死前的心理,就帶有意識流的特色。心理小說《紅與黑》開創了歐洲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流派之一——批判現實主義的先河。

他所描寫的人物,多是時代典型的“邊緣人”。《阿爾芒斯》中的奧克塔夫,《紅與黑》中的于連,《巴馬修道院》中的法布裡斯,都是英俊少年、富于才智、對女性據有獨特吸引力,但沉湎于自我又對外界很是敏感。

紀念:司湯達誕辰238周年——生命如火,永不停息

高爾基說,“他的作品是寫給未來的書簡倒更确切一些。”文藝評論家勃蘭兌斯說,“他是心理學家,而且隻是心理學家。”

今天我們重讀司湯達的作品,依然可以在《紅與黑》中于連的身上,窺視到那個希望為了理想而奮鬥終生的司湯達自己的影子,依然可以看到熱血沸騰的革命年代,依然可以看到平民青年才華橫溢卻得不到發展機會的痛苦。

可是在司湯達生活的那個時代,他并不被人們所接受,而且是創造過作品最差銷售記錄的作家——《論愛情》在十一年裡隻賣出了七本。

這就是司湯達,落寞又熱血,四處碰壁卻從不言敗,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司湯達的墓志銘上有這樣一段文字:

活過,愛過,寫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