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洲文藝複興:歌德、巴爾紮克、雨果、司湯達是怎麼寫作的

作者:澎湃新聞

在中世紀,如果你拿一隻羊隻能出四頁的羊皮紙來創作一本小說,好哥們問你“嘿你打算寫點什麼呢?”,然後你回答“我打算寫寫我被無數姑娘拒絕、凄涼終老的一生”,那麼恭喜你,你找到了你凄涼終老的原因,那就是“你有點傻”,你用這麼貴的羊皮紙寫這種玩意,你反思一下是不是有點傻?

在紙張珍貴,墨水較貴,會寫字的人很貴而且預期壽命并不長的時代,文學的自由度非常的低,題材也非常有限,如果你有機會拿起筆,面對一大張羊皮紙,你要把它寫成對開本那樣的格式,就要寫得非常小心:第一你是在向未來幾個世紀的人說話;第二你說的内容得對得起你面前的這張紙,因為你可以任性,但是你的後代看到你的手稿,他很可能不像你這樣任性,他們會把你寫的字刮掉,然後繼續用這張羊皮紙。

在中世紀,人們也要生活也要男歡女愛,但是他們和她們的大部分聲音都被曆史湮沒了,因為紙張實在太貴了。歐洲引入造紙術其實并不晚,但是歐洲沒有現成的棉絮破布可以讓工匠拿去造紙,人工的紙張不比羊皮紙便宜多少,于是當古登堡搞出他的印刷機的時候——他發現他隻能在羊皮紙上印,但是他印出來的書,比手抄本便宜不了多少,格調卻低了很多。

歐洲文藝複興:歌德、巴爾紮克、雨果、司湯達是怎麼寫作的

中世紀的創作場景:右手拿鵝毛筆書寫,左手拿着作為“橡皮”的小刀

是以當歐洲的農業開始大量種植經濟作物,窮人不再一件衣服穿一輩子的時候,文學的複蘇開始了,第一個表現就是題材的豐富:人們不再對着幾個世紀隔空喊話,相反他們開始站在燈火之下,讓幾個世紀裡的人看到自己。“人”不是英雄、不是半神、隻是普通的人,甚至還有點腦袋不太靈光,比如堂吉诃德·德·拉曼恰騎士老爺這樣的人登上了舞台;也許他們還需要有種種奇遇,但他們不再是神的兒子或者神挑選的人,也不是一個希臘史詩樣的完美英雄;他可能傻、也可能壞、也可能被愛情奪走了理性,就像塔索詩歌裡的唐克雷德騎士,他在戰場上用長矛擊落了一個騎士的頭盔,頭盔落地金發披散下來,同時出現的是一張讓他一見難忘的臉,他的侍從舉劍向女騎士砍去,唐克雷德老爺阻擋不及,砍傷了妹子,金發被濺上殷紅的血,就像黃金鑲嵌了紅寶石。這樣動人的場面即使在羊皮紙時代也該被寫下來,但是我們隻能看到文藝複興時代的,我們應該感謝種棉花的人,他們推動了文學的進步。

從英雄、完人、神、半神人的奇迹、奇遇、偉業,到人的奇迹、奇遇、偉業,是文學降臨人間的第一步,而第二個是從偉業、奇迹、奇遇到普通人的生命。從獵奇到體驗人生,是第二步。

歐洲文藝複興:歌德、巴爾紮克、雨果、司湯達是怎麼寫作的

範·阿爾斯特筆下描繪的文藝複興時期婦女閱讀場景

到18世紀,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還可以看作是傳統的文學,魯濱遜先生漂流到了島上憑自己的能耐活了下來,在奇遇這點上他算是《奧德賽》的繼續,但是魯賓遜是一個普通人而不是一個半神人,是以他又是近代文學的繼續。而到斯特恩《特裡斯特拉姆·項狄傳》,誰會關心項狄的老爹歡愛之前沒有給鐘上弦?哪個坑爹的作者把主角扔在媽媽的肚子裡十個月扭頭去講他叔叔?

這時,人們不再為了學習美德、感受神的偉大或者人的偉大去閱讀,不再為了完善自己的道德,或者追求什麼真理,而是為了享受,為了被娛樂,為了體驗别人的生命,另一個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而不是高舉雷霆的人。

原來文學可以這樣!别人塞給盧梭一本《魯濱遜》,他好像感受到了一個新世界。而《項狄傳》也在巴黎引起了轟動,被炮彈打飛了半邊的叔叔,居然也可以成為小說的人物,斯特恩、菲爾丁、戈爾斯密引起了轟動,然後是紛紛效法。

盧梭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潮流,情節無關緊要了,人物也無關緊要了,《新愛洛依絲》裡内容林林總總五花八門,但是那個時代的人誰在乎那些林林總總的内容?人們看的就是那些情書,那些洋溢着的情感。盧梭的學生們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主人公穿什麼衣服大家還記得,因為狂飙突進時代人人都模仿這個穿戴,藍外衣加黃背心,但是主人公做什麼的還重要麼?他除了談戀愛還幹什麼了?誰還記得?就是愛情,就是兩個人,夏綠蒂的胸圍歌德說過麼?顯然沒有,但是重要麼?就是愛,在暴風雨的平原上,在月光下的花園裡,跳四人方隊舞,就是愛情、就是苦悶、就是憂傷,最後自盡,一切都結束,讀者瘋狂了。一個時代開始了。

歐洲文藝複興:歌德、巴爾紮克、雨果、司湯達是怎麼寫作的

18世紀畫家布歇的名作《蓬巴杜夫人》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恐怖文學、不倫之戀文學、偵探小說都出現了。而真正開創性的是小說的電視電影化,這個開創者就是巴爾紮克,巴爾紮克的小說藝術在創作《高老頭》時取得了突破,他跟他妹妹炫耀了好久,說他找到了金礦,因為他終于想到了怎麼讓自己的小說在獨立成書的同時彼此銜接,人物穿梭出現,小說的故事結束了但是生活還在繼續,不單單是書外的生活還在繼續,書裡的生活也在繼續,《人間喜劇》裡的人物超越了具體的那本小說,也不隻是生活在彼此連貫的幾部小說,他們生活在小說構成的世界裡,這部小說裡的主角在另一部小說裡是配角,這個小說的主角搞了另一部小說裡主角的情人,結果觸怒了金融大鳄最後沒了命。病了就去找皮安遜大夫啊,有醜聞要被報紙揭露?就去找無良記者埃米爾·博龍岱啊,鬼上當可能在某個膳宿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尋找下一個小帥哥,而金融大鳄紐沁根男爵是不是又要跑到比利時去?

到浪漫主義運動的末期,一切都可以成為小說的題材了:一個普通的人,寂寞、空虛、冷,在沙龍裡勾搭妹子,在礦泉療養地勾搭妹子,一個旅行者在巴登巴登(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城市)的糖果店勾搭了個妹子;或者在勾搭妹子之餘遇到了老情人;或者是在報紙上讀到了一樁謀殺案,一切都成為文學的主題,沒有人再跳出來“你們有點傻吧?浪費紙張和墨水寫這種玩意”,那個在10世紀厲聲質問說“寫這玩意?你有點傻吧?”的好朋友永遠被曆史的進步吞沒了,這次我們這些憂郁的、空虛的、無聊的人笑到了最後。

而文學的另一個問題也就是以而暴露在了陽光下。在題材空前發達的時代,小說五花八門,為什麼我們要看這本而不是那本?最初大家看的是口碑,也就是口耳相傳,在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時代,伏爾泰譏諷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什麼時候看書?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隻在早晨醒了之後到下午出門之前看看書,為什麼要看書?為的是下午在沙龍裡議論它。是的,少數肯讀書會聊天,最好同時長得也說得過去,還有錢、有門路有權力的男人或者女人,當然在巴黎主要是女人,她們對一本書的看法就決定了一本書的命運,更重要的是書後邊的作者的命運。

歐洲文藝複興:歌德、巴爾紮克、雨果、司湯達是怎麼寫作的

《喬芙蘭夫人的沙龍讀書會》(1755)查理-安德烈·範路

巴洛克時期的人在沙龍裡聊書可算是文學批評。同時期伴随着出版物的出現,真正的文學評論也興起了,比如萊辛的《漢堡劇評》就是這個時期的評論作品,文學雜志和報紙方興未艾,雜志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中短篇文學作品供人閱讀,另一個功能就是發表文學評論,因為一直到1910年代,相當多的人還是在咖啡館、酒吧、俱樂部裡看報紙或者看雜志。文學評論因為出版的興起從沙龍裡的交談,變成了一種文學門類。

告訴哪本書好看?哪本書值得買?為什麼好看?好看在哪裡?這就是文學批評,從評論情節到評論作者,告訴你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順便給你爆點料,這是對聖伯夫時代、也就是浪漫主義時代的文學批評的最簡單粗暴的概括。這個時代的戲劇相當于我們今天的cctv黃金檔電視劇。在剛剛被英國人打敗,複辟了波旁王朝的法國,居然來了一夥英國人,來法國表演莎士比亞!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罵聲四起,而這時候居然就有這麼一群帶路黨,他們替英國劇團鞍前馬後不算,還要在報上跟愛國者打筆仗,其中有個胖子還是拿破侖的軍官出身,真是該死,這個胖子就是司湯達,他寫了著名的非國民文章《拉辛與莎士比亞》。

這帶路黨自己也上演自己的戲劇。雨果這個家夥寫了《克倫威爾》,雖然沒有引起大的轟動,但是這個家夥嫌給人民臉上潑墨水不過瘾又寫了一個《克倫威爾序言》。這次徹底爆炸了,他的另一部戲《歐納尼》上演之前,雙方就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公演當天雨果的打手和不明真相的群衆與愛國群衆大打出手,泰奧菲爾·戈蒂耶揪住一個喝倒彩的女人大喝一聲“您在幹什麼!”,真是斯文掃地。

那個帶路黨、胖子司湯達在寫《紅與黑》的時候,認為文學必須追求嚴肅準确的風格,是以他自稱每天寫作之前,先讀兩頁民法,然後再寫。幾十年以後福樓拜在議論巴爾紮克的時候,從他的角度回應了司湯達。他認為巴爾紮克的故事很好,但是巴爾紮克并不懂得該怎麼講他的故事,福樓拜的言下之意他自己顯然是懂得怎麼寫的,但是他對作品風格追求的結果是——他隻寫出一本巴爾紮克風格的小說《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如果被塞到《人間喜劇》裡去無疑是很好的一本,但是假如巴爾紮克也這麼寫,如果《人間喜劇》隻剩下一本《情感教育》,那巴爾紮克可能會被債主逼得很慘。

歐洲文藝複興:歌德、巴爾紮克、雨果、司湯達是怎麼寫作的

《她最鐘愛的舊時光》喬治·鄧祿普·萊斯利(1835-1921)

在第二帝國時期,文學作為一門藝術、或者一門科學正在走向成熟,從情節上說、從内容上說它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驚人的程度,但在方法上它還很幼稚,是以波德萊爾說“現代詩人首先要成為評論家”,比起“寫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寫”。文學本身的内在技巧、詩歌的旋律性,無内容的音韻的美,都成為重要課題,詩歌的繪畫性,語言所帶來的具體的色彩和形象,成為唯美主義時期追求的目标。

在文學成本高昂的時代文學脫離了日常生活,當社會進步讓文學成本下降的時候,它和日常生活一度結合在一起,而當文學成本進一步下降,使得作者可以幾乎不依賴文學帶來的收入生活的時候,它再一次脫離了生活,走向自在自為的境界,這就是波德萊爾首創,而王爾德天天挂在嘴上的“為藝術而藝術”。

歐洲文藝複興:歌德、巴爾紮克、雨果、司湯達是怎麼寫作的

《索尼亞·尼普斯像》克裡姆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