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推薦閱讀司湯達的《紅與黑》(我的寫作課47)

我花了一周的時間,利用早晨和晚上,以及在上班來回的路上,認真細細地重讀世界名著《紅與黑》。

這是基于受毛姆的那篇《閱讀是一座随身攜帶的避難所》的影響,他說司湯達和巴爾紮克是他最崇敬的兩位世界文學巨匠,而且點明了每部巨作都是塑造作者那個理想中的自己。如這部巨作中的于連,就是司湯達最期望的那個自己,期望有完美而有征服力的愛情,又有想打破社會階級陳腐現實的英雄主義。

推薦閱讀司湯達的《紅與黑》(我的寫作課47)

也是基于大妞說她最近想讀這本書,希望我們一起閱讀一起分享閱讀心得,并促進她完成要寫的文學巨作評論作業。

很多年前閱讀這本書,隻覺得這是一部兩段平民與貴族之間不平等的愛情故事,重讀之後,才真正地領悟到這本書的力量與價值,這也是經久不衰幾百年的魅力所在。

司湯達(1783年-1842年)享年六十,是十九世紀法國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紅與黑》和《巴馬修道院》。

司湯達出生于法國中産階級律師家庭,從小經受父親過于嚴苛的教育,也受外祖父的影響,喜歡文學閱讀。養成了敏感多思、擅于洞悉身邊的人和事的習慣,曾參過軍,是以慢慢形成了聰明自傲、而又憎恨現實崇拜英雄主義的多重性格。

對于這本作品《紅與黑》的名字,有很多不同的诠釋和說法,起初名為《于連》,在出版的時候才改名更有現實批判性、沖突對立性的這個名字。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墳墓,是用來埋葬所愛的人。” “語言是用來掩蓋人的思想的。” “我的夢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絕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襲。”這些都是出至于《紅與黑》這部作品裡的人人都耳熟能詳的金句。

我個人的了解“紅”代表了光明和理想,也代表了作者追崇的拿破侖軍隊的紅色革命力量,這是代表平民百姓的正義的力量。黑代表了現實的封建、醜惡、黑暗勢力,也指當時王朝複辟的黑色道袍,也代表了批着宗教外衣的自私腐敗的貴族階級。

《紅與黑》描寫的是出生于法國鄉下小鎮,生活在最底層的木匠的兒子于連,從小受兩個隻有蠻力幹活的哥哥的欺負,因為喜歡看書,成為了隻在乎金錢的父親索海爾最為嫌棄的對象。但于連一心想長大以後要出人頭地,他是在法國大革命以後成長起來的有志青年,如同前陣子熱播的《覺醒年代》裡的受新青年雜志影響的一代,盡管他出生卑微但崇拜拿破侖,從小就有了遠大抱負,正如他說:“在一切的事業裡,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侖統治時代,我會是一名軍官;在未來神父主宰當中,我将是一名主教。”

推薦閱讀司湯達的《紅與黑》(我的寫作課47)

上帝垂青有追求的于連,憑着天生的記憶力,會用拉丁文背誦整本《聖經》,成功地進入當地爆發戶市長德 雷納先生家裡,成為了一名家庭教師,從此,一步一步逆襲貴族圈層之路。

成為家庭教師之後,因為好強不被女人看成懦夫,她大膽地觸摸夫人的手,并開始勇敢地追求單純善良的雷納夫人,直到雙方瘋狂地相愛,最後被雷納先生發現,不得不被迫離開,在夫人和當地神父的幫助下,到城市裡神學院學習。

在神學院裡于連看到了神聖的黑袍背後,全是肮髒的拉幫接派和權錢交易。但于連依然認真好學,成為了神學院彼拉爾神甫的得意門生。但不幸的是彼拉爾成了宗教權利鬥争的犧牲品,也被迫辭職,在離開之前,把于連成功引薦給德 拉莫爾侯爵當秘書,最後和侯爵女兒瑪蒂爾德相愛相殺,直到未婚先孕事情爆露,加上雷納夫人被逼寫信揭露,侯爵惱羞成怒,于連終于在到達飛黃騰達的頂端時慘痛掉下來進了監獄,最終被判處死刑,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最為經典的是,于連的案件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廣大女性,不同的人代表着不同階層,在人性、金錢、權利、友情等多方面的反應和表現,深遂地刻畫了人性和當時人們生存的現實心理狀态。

雖然本作品是四十萬字的長篇巨制,但每個章節短小精幹,閱讀起來相對容易,一節一步地緊張在于連的孤軍奮戰的愛情、政治鬥争漩渦裡。每個章節的前面還引用了其它名作家的金句短語或詩作。如第一章小城開篇是在霍布斯的“将千萬生靈放大一起,去掉壞的,籠子裡便不是那麼熱鬧了。“

我不知道這是原創作者所寫,還是新版翻譯添加的,有開篇點題的神奇妙用。

作者高超的創作手法讓小說多緯度首尾呼應,比如卑微地生,而轟轟烈烈地死;出現在開篇不久的索海爾老爹,和市長巧談價碼,成功地把于連推向了走進貴族階級的大門,直到結尾才再次出現,還是為了金錢;與雷納夫人從報複心時到真心相愛,到最後于連殺她而不得,雙方依然隻愛彼此,于連死後的三天,雷納夫人也相繼死去;瑪蒂爾德心中一直有着瑪格麗特王後英雄般的愛情情節,在于連死後,她束一身黑衣,親吻于連的頭顱,還原瑪格麗特王後曾經神聖愛情的場景。

這是一本值得人人閱讀和收藏的文學巨著,不僅是因為高超的創作手法,刻畫和呈現出了複雜的人際關系和階級鬥争,還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特征,而且還有綿長而又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正如評論家們所說,司湯達寫的不僅是小說,還是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