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評:“蝜蝂負重”啟發廉政之道

作者:宣講家網
時評:“蝜蝂負重”啟發廉政之道

唐代文人柳宗元寫過一篇寓意深遠的故事《蝜蝂傳》。蝜蝂是一種貪得無厭的生靈,在路上爬行時,見到任何東西都要拾起來背到背上,直到被壓得動彈不得。它用盡全身力氣向高處爬,欲把得到的“财富”放到别人夠不到的地方,但是,由于超過了自身承受能力,最終從高處跌落而死。由此,柳宗元感慨道: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官員,“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以此來警戒為官者“多藏必厚亡”,啟發後人慎獨、慎微、淡泊、知止的廉政之道。

清廉為政當慎獨如始。“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金末元初著名文人許衡,外出天熱口渴,見道旁有梨樹,大家競相摘吃,隻有許衡不為所動。人問之,答曰:“非己之梨,豈能亂摘?”有人譏其迂腐:“兵荒馬亂之時,這梨樹是沒有主人的,摘吃無妨。”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而我心有主。”慎獨,就是獨自一個人時仍能嚴格要求和保持自我,始終做到表裡如一,不僅是個人修為的重要展現,也是黨員幹部黨性原則的有效檢驗。劉少奇曾這樣解釋共産黨人的慎獨,“即使在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黨員幹部要常思“我心有主”之念,始終保持嚴以自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時刻反躬自省,省一省自己的思想,量一量自己的行為,自覺遵守黨章黨規黨紀和各項法律法規,心中高懸法紀明鏡,手中緊握法紀戒尺,知曉為官做事尺度,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八小時内外一個樣、台上台下一個樣、有沒有監督一個樣,堅決不破底線、不越雷池、不觸高壓線。

清廉為政當慎微笃行。“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史載白居易離任杭州刺史返鄉時,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倍感羞愧,自責寫道:“三年為刺史,飲冰複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白居易因任職期間在天竺山取得兩片石頭而感有損“清白”。慎微,即審慎于細微而能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情的質變都是從量變開始的。黨員幹部身上的大問題、大錯誤往往是由小問題、小毛病發展而來,而那些小恩小惠終究成為滑向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犯罪深淵的“第一站”。黨員幹部要銘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道理,牢記“千裡之堤,毀于蟻穴”的警示,認真重視和處置好細小的事情,“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群衆利益小事入手,從自我糾正“小惡”做起,及時改正小缺點、小錯誤,拒毫末之錯于千裡之外。

清廉為政當淡泊名利。“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北宋大文豪蘇轼做官幾十年,因種種因素,仕途又起又落,一再被委以重任,又一再被貶黜,官職最高升至翰林學士、知制诰,正三品,最低被貶至瓊州别架移廉州安置,從八品,先後擔任過數十個官職,足迹遍及今天十一個省份。但無論身居廟堂或是身處江湖,他都服從朝廷安排,不計個人榮辱得失,務實為民,清正廉潔,做到“進亦憂,退亦憂”。對黨員幹部來說,要始終以平和之心對名、淡泊之心對利,放下多餘的執念,擺脫名缰利鎖的羁絆,涵養“潤物細無聲”的精神,正确看待職級待遇的高低、金錢名利的得失,做到沉時坦然、浮時淡然、拿放自如,真正把心思集中到想幹事上,把本領展現在幹正事上,把目标鎖定在幹成事上,在心無旁骛幹事創業中書寫自己的精彩人生。

清廉為政當知止不殆。“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知止是一種自律、一種智慧、一種境界。好幹部焦裕祿曾經親自起草《幹部十不準》,規定幹部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他得知兒子看白戲,立即拿出錢叫兒子到戲院補票。反觀徐才厚、郭伯雄、谷俊山之流,因做不到知止,欲壑難填,終究落了個給自身添污、給黨抹黑、身陷囹圄的下場。“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黨員幹部手中都握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權力,如果不能正确行使權力,就會成為别有用心之人圍獵的對象,應牢記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拒腐防變守底線,摒棄貪欲觀、樹牢廉潔觀,常思貪欲之害、常懷敬畏之心,耐得住谄媚之風的侵蝕,抵得住阿谀奉承的侵擾,自覺與不正之風、歪風邪氣劃清界限,清清白白做人,幹幹淨淨做事,坦坦蕩蕩為官,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永葆共産黨人的高風亮節。

作者:丁曉娟 山東諸城市委組織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