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作者:時拾史事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姚約之

一提到酸秀才,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武林外傳》裡的呂輕侯呂秀才,他屢試不第,貧困潦倒,落魄到随便一個人都能譏諷的地步,是一個肩不能提、手不能扛的酸秀才,是徹徹底底的明朝科舉的失敗者。當代人提起八股取士也是批評大過贊美。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那麼,你真的了解明朝的科舉嗎?

明朝立國之初便施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文教政策,朝廷以律法規定讀書人必須通過參加科考科舉取得功名,才能走入仕途做官。據曆史學家統計,終明朝一朝有60%的秀才, 40%的舉人, 50%的進士來自平民階層。無數的呂秀才們,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身及家族的命運,真正實作"朝為田舍郎,暮為天子郎"的傳奇。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明代的讀書人經過十數年寒窗苦讀,其身份可以有"秀才"、"舉人""進士"的更新改變,但無不是從私塾教育為起始點。

明代的私塾,可分為家塾、義學與社學三種,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社學,主要教育對象是廣大的平民子弟,是典型古代的國小教育。弘治至嘉靖年間,朝野逐漸形成民間幼童8歲至14歲入社學讀書,15歲後參加童試的傳統。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那麼古代的國小——社學是怎樣的呢?明朝規定由政府撥款,在全國各府、州、縣建立社學,每鄉一所,聘請德才兼備者擔任塾師,塾師多為屢試不第的秀才或舉人,采取一師多徒的教學模式。呂秀才祖上雖為知府,但家道中落,是以也應該是接受過典型的社學教育。

幼童向塾師上繳學費,即"束脩"後,拜過孔子像方可入社學。塾師一般先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書籍等對幼童進行啟蒙教育,而後教授四書五經,同時教授書法、繪畫、音樂、算學、禮儀、律令等諸多内容。社學中,學生要早晨讀書,上午聽塾師講解經書等課程,下午要臨摹字帖、繪畫、讀書等,晚上要溫習次日的功課,無事不可以請假,一年沒有寒暑假,隻有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日才能放假。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社學一般每月初一、十五舉行對學生的日常考核,并有知縣、學政時不時抽查,獎勵優秀學子,訓斥出發懶惰厭學者。是以古代的社學和我們現代教育一樣,普通學生都是背負家長的殷切希望,刻苦學習,努力完成學業。

呂秀才作為知府的孫兒,是遠近聞名的少年神童,天資聰穎,在社學中成績優異,年紀輕輕就考取"秀才"功名,乃是呂秀才為數不多的驕傲和高光時刻!

明清時代,秀才是專指府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古代讀書人擷取功名的起點,隻有通過童試才能獲得"秀才"功名。而現代學者對古代科舉的研究主要涉及鄉試、會試、殿試,我們應當認識到明朝童試制度的重要性。

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正式創立童試制度,童試又稱童生試,考試内容圍繞四書五經,考生需作八股文、論、策問等,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級。參加童試的學子稱童生,年齡有少有老,首先要參加由知縣主持的縣試,錄取六、七十名。縣試的過關者繼續參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試,錄取百餘名。府試的過關者參加提學官主持的院試,錄取人數是府試的一半,此次最為重要。

童生通過院試者獲得"生員"的身份,又稱為"秀才",可進入縣學、州學、府學進學,分為廪生、增生、附生三種,其中廪生最受優待,可定期領取官府發放的俸祿和廪米。明朝政府規定,縣學有廪生20名,增生40名,附生數百人不等。讀書人取得"秀才"功名後,社會地位立刻提升一等,有諸多優待,比如可身着代表身份的"青杉"與"方巾帽",可免除本人及家中二人的差役,見知縣可不下跪,不可随意遭受刑罰等。為彰顯地位,秀才家中房門可比平民高三寸,這就是所謂"光耀門楣"的緣故。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據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顧炎武的估算,明朝末年全國約有50萬秀才,平均每縣約300-400餘名秀才,但并不是每位秀才都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學子考取秀才後,隻有通過當地提學官主持的"科試",取得"科舉生員"的身份才能參加鄉試。據史料記載,明朝陝西地區共下轄8府95縣,每三年約有2000名科舉生員參加鄉試,也就是說呂秀才要在本縣數百名生員中考取前20名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童生為考取功名,大多嘔心瀝血,不少人花費半生時間才能考取秀才,是以秀才大多有真才實學。呂秀才身為前朝知府大人的孫兒,少年神童,年紀輕輕就考取秀才,但一人獨守尚儒客棧,貧窮度日,可見他的生員身份并不是最優秀的廪生。與大家所認知不同的是,"科試"才是呂秀才考取"秀才"之後的第一大關。呂秀才飽讀詩書,然而苦考不中,有很大的可能便是在競争激烈的科試中發揮失常,沒有參加鄉試的資格,呂秀才後來才成為同福客棧落魄的賬房先生,終日與賬簿為伍。

人到中年百事哀,中年危機不隻今人獨有,明朝的呂秀才同樣存在。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呂秀才最終也隻能是一名賬房先生,私塾教師,或者另一個孔乙己。

然而呂秀才竟然四十多歲才中舉,從七品縣令開始起飛,升任青州知府,一路升任到正三品的戶部侍郎之位!我那物美價廉的呂秀才,竟然實作了讓人心潮澎湃的平民逆襲,一切都是因為考中了舉人!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明代科舉實行嚴格的三級考試制度,即著名的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是科舉制度的第一級,可讓平民百姓一步跨入士大夫階段的神奇魔力!

明代鄉試屬于省級考試,在各省的省會舉行,在每三年的秋天八月舉行,又稱"秋闱"。 鄉試主考官由朝廷任命,考試在專門的貢院考試,考試分為三場,以第一場考試的八股文為最為重要。鄉試取中者稱為"舉人",鄉試放榜後有專人敲鑼打鼓,向新科舉人家報喜。第一名稱解元,大才子唐伯虎便被稱為唐解元。

明朝在行政上将全國劃分為兩京一十三省,按照省分劃定不同的鄉試中舉名額。三年一次的鄉試全國共錄取舉人約700-1200名,而陝西一省約共有2000名科舉生員參加鄉試,但隻能錄取30-90名,可見鄉試考試的殘酷性,很多秀才終身未能考取舉人。這也是呂秀才多次鄉試失利,直到40多歲才中舉的緣故。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舉人已是一種正式的國家級官員預備隊,比秀才有更大的社會特權。舉人可與知縣平起平坐,協助知縣管理一縣的事務,地位尊崇;舉人若犯了罪不能随意定罪,必須先革去其舉人功名然後審理。最重要的是,舉人是讀書人走入仕途的起點,可以直接做官,但一般擔任地方官吏和縣學教官等,如知縣、學正、主簿等底層職位,但舉人出身的士子也有不少憑借自身出色的才能位居高位。如明朝嘉靖年間的"海青天"海瑞,便是舉人出身,從沒有品級的教谕做起,經知縣、戶部主事等職位,最終官至正二品右都禦史。呂秀才便是依照海瑞的模式,以舉人的身份升任國家重臣。

呂秀才的科舉之路到鄉試已經走到了盡頭,但我們還要看看呂秀才的"進士和翰林院"之夢。

明代中後期開始正式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閣"的制度,規定明代正三品以上大員必須進士出身。明朝無數的呂秀才寒窗苦讀,其最大夢想便是高中進士,得以考入翰林院。

明代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二月在北京舉行,來自兩京一十三省的舉子,從各自家鄉向京城彙聚,浩浩蕩蕩三四千人,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史稱"進京趕考"。會試又稱"春闱",考試場次及内容和鄉試基本相同,而主考官大多為皇帝欽派的翰林官。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明朝科舉是讀書人的最大出路,是以科舉舞弊嚴重,嘉靖時期形成搜查考生有無夾帶作弊的搜查制度,可謂斯文掃地。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義和團運動中翰林院被拳民燒毀

明代會試有一個對現代聯考影響較大的特點,就是将大明兩京一十三省按地域劃分分南、北、中三榜,每榜按照定額錄取考生。會試錄取率約為15:1到30:1不等,會試考中者即獲得"貢士"身份。會試是三級考試中的第二級考試,接下來的殿試才是科舉考試的終點!

殿試在會試一個月後舉行,多定于三月十五日,由皇帝在大殿上親自出題考核考生。此次殿根據成績确定排名,不存在殘忍的淘汰,是以參加殿試者均可以獲得"進士"身份。據史料記載,明代殿試總共進行88次,總共錄取進士24452人,平均每三年錄取278人,可見進士之難,難于上青天! 而明朝進士地位的尊崇,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

殿試結果共分三甲,參考者都可獲得金貴的"進士"身份,其中一甲賜進士及第,為我們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一甲進士可直接入翰林院當官,狀元被授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則被授予七品的翰林院編修。而二甲、三甲進士可繼續參加下一步的"館選",考核成績優異者可考入翰林院,擔任大名鼎鼎的庶吉士。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圖檔來源見水印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創立翰林院和庶吉士制度,擔任起草诏令、侍從顧問、經筵講學、修史等重要職責。明成祖朱棣随後創立内閣以代使宰相職權,權利逐漸淩駕于六部之上,是以成員隻數人的内閣閣老便是實質上的大明丞相。庶吉士在翰林院期限三年,成績優異者可留在翰林院擔任編修、檢讨,專待進入内閣,成為大明閣老;成績較次者成為給事、禦史、六部的主事等。庶吉士的出路基本在京留任擔任京官,前途可謂一片光明。

終大明朝一朝,權傾朝野的内閣閣老絕大多數出自翰林院,翰林院的庶吉士則是名副其實的"儲相"。明朝曆史上著名的名相,如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均是出身翰林院,無怪乎呂秀才的終極夢想便是考入翰林院!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明朝科舉,是在沿襲宋元兩朝科舉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和完善,雖然有過分注重八股文、科舉舞弊、南北地域不公等諸多問題,但是科舉制度讓無數出身底層的呂秀才們,得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普遍百姓有積極的參與改造社會的機會,這也是明朝能長達276 年的主要原因。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獨創的一種為國家選舉人才的制度,發源于隋炀帝時期,興盛于唐宋元明清時代,最終在清末被學堂制度所取代,其興衰曆經千餘年,但至今仍有說不盡的話題。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社學的普及:古今同為上學苦子曾經曰過:呂秀才的秀才之路呂秀才的中年逆襲明朝讀書人的夢想:進士和翰林院結語:說不盡的科舉

作者姚約之:兒時隻怕讀書難,少時總覺為人易,而今兩事從頭來。讀書,修身,世間最值得喝酒的兩事。

END

圖檔來源于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贊賞一下表達支援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