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先愛上他的》:出軌片還是出櫃片,原配大戰男小三,誰赢了?

作者:故事研習社
《誰先愛上他的》:出軌片還是出櫃片,原配大戰男小三,誰赢了?

撕逼鬥狠、歇斯底裡地複仇、面目猙獰的小三…這是大多數人對出軌題材故事的印象;生死大義,家庭溫情,了解與和解,會發生在出軌故事裡嗎?

時間回到2018年底,讓我們一起看看金馬獎奪獎熱門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為人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為什麼同性題材的故事越來越火?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們願意傾聽這樣的故事?要了解這些問題,大家得首先想一想,從出軌片到出櫃片,溫情與大義是如何在一個故事裡共存的?

父親在生命晚期,将保險的受益人改成了小三——這是一個出軌的故事。

小三是男的,原配讓小三的母親知道兒子是同志——這是一個出櫃的故事。

父親為了回歸正常人的生活,與同志人分開,在與妻子生活了十四年、于生命不多時之日又想為自己而活,抛妻棄子回到同志人身邊——這是一個有關可憐同妻的故事。

同志人被抛棄後癡癡等候十四年,在夫妻歸來後為他耗盡積蓄——這是一個絕望守候的故事。

這個故事集狗血、同性、雞毛蒜皮、執着癡情于一體,那樣絕望,又那樣真實,那樣可憐,又那樣溫柔,這個故事就是——《誰先愛上他的》。

《誰先愛上他的》:出軌片還是出櫃片,原配大戰男小三,誰赢了?

01.講述視角

作者講故事的視角決定了觀衆看故事的角度,你可以隐藏、欺瞞、留下懸念,也可以直露、坦誠、把所有資訊全部交給觀衆,讓他們自行判斷。

《誰先》則是采取了個人化的視角,并在不同的視角轉換中,将情節曲線打造得完美而曲折,使同志題材的争議讓步于愛與藝術美。

在觀看故事時,讀者的注意力其實受制于作者的安排,那些大熱作品往往通過吸引力法則使賣點更加突出,觀衆看得滿意,自然會為自己的喜好買單啦。故事是以兒子宋呈希與心理醫生的講述展開的,在其間,兒子有着非絕對客觀的上帝視角。

以孩子的視角觀察愛情糾葛與家庭金錢糾紛,孩子的簡單直率的正義感、單純的非黑即白的世界觀碰上錯綜複雜的愛恨糾葛,呈現出一種無能為力卻充滿希望的表現力。

《誰先愛上他的》:出軌片還是出櫃片,原配大戰男小三,誰赢了?

在角色塑造上,宋呈希是個正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他認為母親庸俗、充滿怨氣,精明愛财,瑣碎又唠叨。

他問心理醫生“小三”母親與“小王”誰會赢,認為母親的遭遇是“做錯事的大人的懲罰”,在與母親吵架後懷着賭氣與好奇的心理住進“小王”家裡,觀察二人的争鬥,并懷着“偷走保險金”的小小心機。

情節造就形象,形象又服從于情節,講故事的人要時時刻刻注意維護兩者之間和諧共存的關系。

在上面已經說過,《誰先》是一個多視角講述,是以叙事線也不止一條的故事。第一條線,故事以孩子的視角觀察“小三”和“小王”的鬥争,在宋呈希視角的觀望中,“小王”從一個絕對在嗑藥的破壞别人家庭搶保險金的壞人逐漸變成一個為愛堅守耗盡一切精力的情人。

在寫作中,總會有人問道,角色太過扁平,沒辦法讓他在情節裡立體起來,作者們需要注意的是,某個角色的塑造不是僅僅靠他一個人的行動就可以成功的,試試在其他角色的講述裡讓你的角色生動起來,層次豐富起來,故事中的人物處于同一世界觀的同一時空,人物之間的評價比作者站在作品之外說一百句都更有用。

《誰先愛上他的》:出軌片還是出櫃片,原配大戰男小三,誰赢了?

《誰先》就很成功的運用了這種創作技巧,在宋呈希眼中,“小王”高裕傑放蕩不羁,卻有一顆真摯浪漫的靈魂。以緻後來,他以自己的方式為阿傑的話劇拉票,也在阿傑被地下錢莊的人打到腿斷之後,焦急地向母親求助。

這條線中,作者埋入了他不能明白的問題,在這段感情糾紛中,到底誰做錯了。他無數次埋怨劉三蓮抱怨命運的歇斯底裡,但他也明白自己的厭煩來自自我的無能為力。

他恨不起阿傑,因為他是一個為愛付出所有、最真摯最深情的夫妻。那到底是誰錯了呢?死去的父親無法回答他。

回到開頭的問題,一個看起來有些嚴肅和沉重的話題,為什麼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傾聽它背後的故事呢?要創作同性作品,我們又可以從中找到哪些好方法呢?

電影在宋呈希的視角中加入了充滿兒童情緒的塗鴉,更直覺地展現宋呈希的想法,兒童視角抛棄了社會對同性問題固有的偏見與批判,給了故事一個有着寬恕和諒解的溫柔的突破點,塗鴉消解了同性話題的嚴肅與絕望,帶有一種輕喜劇的風格。

輕松不代表輕視和戲谑,而象征着抛棄成見,回到初始狀态談論一個問題。另一方面,阿傑與父親的親密畫面總會被亂糟糟的線條給掩蓋,也代表了宋呈希對此的困惑與搖擺。

他是形婚結合的成果,也受到父母形婚帶來的影響與傷害,電影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思了社會對同志愛的偏見造成的一些客觀消極後果,超越了一般同類題材的叙述領域。

以往的同性題材電影一般聚焦于強調同性自我的性别認同,以及同性關系的正常化,例如《藍宇》、《春光乍洩》,都以動人又掙紮的故事凸顯同性愛情的困境。

而本片的兒童視角則超越了以往的叙事模式,将關懷的眼光放到家庭中,顯露出中年同性群體的家庭隐痛——形婚帶來的對妻子以及下一代無法磨滅的傷害,展現出獨特的社會思考。

02.母性關懷

在這個故事中,有三個母親:劉三蓮、高母,以及同志人阿傑。

劉三蓮是個傳統的東方母親,她隐忍、善良,她真誠地愛着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又為母則剛,承擔丈夫背叛、去世的一切痛苦。

電影前半段一直在強調劉三蓮的母親的身份,在與阿傑的純粹熱烈的愛情的對比中占了下風,顯得庸俗、精明又粗野。

她為了兒子能做人,好好學習,不願意向外暴露宋正遠出軌同性的行為,也願意委曲求全,不與宋正遠離婚維持表面上的婚姻關系。

在兒子賭氣住進阿傑家之後,她又來到阿傑簡陋的房屋中進行清理,隻為給兒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甚至結尾,劉三蓮以母性的對阿傑的諒解與幫助。

這種母愛真實到帶有粗粝感,更帶有一種苦痛的宿命感,既瑣碎到顯得溫情,又隐忍到顯得悲哀。

第二個母性角色是高母,她一直很擔心兒子一直不交女朋友,在以為劉三蓮是兒子女朋友後展現出可愛包容的一面。

她本來是最擔心 孩子是同志的人,但在劉三蓮告訴她這一殘酷真相後,電影隻給了她一個模糊的背景視角。中間的心路曆程被略去,而結尾母親捧着鮮花慶祝阿傑的舞台劇,顯出了一個母親的永遠以愛包容一切的強大。

第三個有着母性的角色,是身為男性的阿傑。他落魄粗糙,嘴裡粗口不停,但他在愛的方面,卻表現出溫柔細膩的母性特質。

他以細膩的心在宋正遠自我厭棄的時候陪他一起剪頭發哄他開心;他了解劉三蓮的抱怨與痛苦,幫着劉三蓮一起管教宋呈希;他甚至在對宋呈希自稱“繼父”、“後母”,他愛着這個舊情人的孩子,無形中承擔着母親的角色。

電影裡有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小細節,在宋呈希對劉三蓮想帶他回家表現出絕對抗拒的時候,一輛車在道路中駛來,将劉三蓮和阿傑劃分到了同一邊,這或許正有着一定的暗示意義。

《誰先愛上他的》:出軌片還是出櫃片,原配大戰男小三,誰赢了?

《誰先愛上他的》有别于傳統同性電影中專注于男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帶有母性氣質的人物,通過柔軟的母性傳達出諒解和寬容。

同妻、被辜負的情人、母親,他們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互相體諒互相了解,為電影帶來了獨特的脈脈溫情。

03.主題之後的主題

電影海報上說:先愛先赢

阿傑在電影中也自我宣告:愛最大

電影借同性之愛這個母題,傳達出隐藏在背後的深刻價值觀以及方法論:愛與寬恕

為了将這樣的觀念傳遞給觀衆,講故事的人必須以一個能夠最大程度喚起共情的情節直擊人心。要達到這種效果,作者們可以選擇講述某件跨越了很長時間、但人物依舊沒有改變的事,通過時間的廣度與人物的堅守達成故事效果。

比如,阿傑在陽台上抽煙凝望,對宋呈希解釋自己對一萬年的定義。

《誰先愛上他的》:出軌片還是出櫃片,原配大戰男小三,誰赢了?

再比如,回顧自己十四年的婚姻生活,劉三蓮在向心理醫生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後,哽咽着問她:全部都是假的嗎?沒有一點愛嗎?一點點……都沒有嗎?

《誰先愛上他的》:出軌片還是出櫃片,原配大戰男小三,誰赢了?

故事在這裡形成了閉環。精巧的結構與缜密而完美的情節構思在此處發揮出最大作用。一開始,這仿佛是一個妻子為保險金怒斥小三的故事,後來,故事又仿佛變成了兩個人博弈着,以誰先愛上他作為捍衛自己愛的正義性的籌碼。

編劇的良苦用心似乎不僅僅是設定伏筆這麼簡單,在這裡,一切的伏筆想要發揮作用,都得借由人物的情感觸發。

可是故事又告訴我們,他們同一天遇上宋正遠,又是同一天愛上宋正遠。

于是最終,愛成了解決這些糾葛,完成自我救贖的方法。

電影結尾,阿傑坐在輪椅上,忍着痛楚完成宋正遠十七年前負責音樂的舞台劇的時候,鏡頭穿插交錯,講述了劉三蓮與阿傑初遇宋正遠的場景,兩個人看向自己的夫妻,目光如出一轍。以及阿傑坐在機車上,看着宋正遠點燃鞭炮,迎娶劉三蓮,回歸社會做一個正常的男人。

不論過程如何,愛是永恒未變的。劉三蓮此時似乎明白,無論真假、性别如何,阿傑不過和自己一樣,是一個愛着自己丈夫的男人。阿傑也完成了對宋正遠的紀念,終于可以放下執念,接着向前。

除此以外,結尾還講述了宋正遠對兒子的愛,以及高母對兒子的了解。

這是這部電影給我們最終的回答。

故事不一定要設定主題,但好的故事總會讓觀衆尋找到自己心中的主題,放在《誰先》的語境中,應該是那句“愛最大”吧。電影中,阿傑在虛實之中的回憶裡問自己的夫妻:為什麼不能說實話?宋正遠摸着他的頭說:讓他們不擔心、不難過,就是我們的責任。

《誰先愛上他的》:出軌片還是出櫃片,原配大戰男小三,誰赢了?

電影并不是一部簡單的出櫃片。

它聚焦于兒童、同妻、執着的愛與母性的了解,告訴我們社會對同性之愛的壓抑帶來的悲哀的後果,也向社會呼喚對同志人的寬容與了解。

唯有愛與寬恕可以迎向一切。這是電影核心中的溫情、也正是電影向我們傳達的大義。

《誰先愛上他的》:出軌片還是出櫃片,原配大戰男小三,誰赢了?

近幾年,随着大衆觀念越來越多元,同性話題逐漸受到更多關注,同性題材也呈現出一種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趨勢:從個體轉向社會,從浪漫風格轉向寫實主義。

例如之前的《藍色大門》、《刺青》是帶有浪漫風格的青春題材的電影,同性愛戀在其中被置于一種青澀浪漫的寫意氛圍中,成為青年戀愛文化的分支。

而近幾年,無論是電影《誰先愛上他的》,或者是紀錄片《彩虹伴我心》等等,都将眼光放在社會家庭的角度,更加寫實也更加深刻,《誰先》中的愛與寬恕的價值觀也是以顯得更加動人且充滿人文關懷,這也許正是該片能夠獲得廣泛認可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期作者:每天讀點故事vip編輯 藍耘)

今日話題

你有喜歡的同性電影推薦嗎?期待你的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