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作者:童行書院

本文看點:

當我們在催促孩子學習的時候,是否想過,很可能我們是在鞭策孩子朝着我們希望的樣子努力,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把孩子當成了“産品”。

家長應該以什麼心态對孩子進行培養?又該采取什麼方式?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周二 | 視野

全文共7313字,閱讀時間19分鐘

如果可能,我願意獻出一切學位和榮譽,交換一次機會,在小嬰兒的大腦裡停留5分鐘,再次真正地體驗2歲孩子所體驗的世界。

————發展心理學家

約翰·弗拉維爾

(john flavell)

當我們在催促孩子學習的時候,是否想過,很可能我們是在鞭策孩子朝着我們希望的樣子努力,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把孩子當成了“産品”,可是我們可能從來都沒認真研究過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或許我們用錯了孩子這個“産品”的某個功能。

艾莉森 · 高普尼克把她三四十年對孩子的研究成果放進三本書裡,這三本書被稱作“天生學習家”三部曲:《孩子如何學習》、《孩子如何思考》、《園丁與木匠》。它們的關系是——

《孩子如何思考》是産品說明,講了我們應該如何了解孩子的心智,

隻有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自主學習

《孩子如何學習》是功能介紹,講了孩子學習的優勢,就是從心智發展角度講了孩子學習的機制,

《園丁和木匠》是使用建議,告訴我們育兒應該像園丁,要給孩子提供合适的環境,不要像木匠那樣總想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想打造的精美的椅子或者時尚的桌子。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三本書中,《孩子如何思考》這本我讀了3遍,第一遍花了2個小時,第2遍花了8個小時,第三遍花了1個小時。

你可能覺得我花費了11個小時,時間太長了,可是作者寫這本書用了30年的時間,她養育了三個成功的孩子,現在還有3個非常棒的外孫外孫女,一輩子的研究即使花30個小時閱讀也不算多。

我想我還會繼續閱讀第4遍第5遍,越讀越覺得這本書非常棒,它給了我一些啟發,也幫我解開了一些迷惑。

下面我從3個方面來解讀這本書,一起找找孩子“産品”說明書的奧秘:

1.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

2.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

3.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可能在很多父母心中,都藏着一個計劃,這個計劃關乎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舞蹈家科學家企業家或者省長書記等,或者這個計劃關乎考上什麼牛逼的大學,就像木匠一樣想把孩子雕琢成一個好看又可用之材,可是如果把孩子當作“産品”,可能除了發展心理學家以及教育學家,多數人可能都沒有考慮過如果把孩子當作産品,那麼孩子這個“産品”有什麼産品特性,更不會考慮,如果給孩子拟定一個産品說明書,會是什麼樣子的。

我讀《孩子如何思考》,總結了一份關于孩子的産品說明書,這裡簡明扼要地分享出來。

孩子的“産品說明書”:

孩子是人類進化階段中漫長的一個時期;

孩子或者說童年是成人也就是“現在的我”的組成部分;

在從孩子過渡到大人的這段漫長的時間内,尤其在幼兒階段,孩子ta:

活在當下,“無我”居多,不想象過去,也不連接配接未來

注意力是燈籠式輻射式的,是以注意力會容易被外物吸引(一切對孩子來說就像初次旅行)

不太能記住剛剛發生的事情的整體,需要細節提醒才可以記起來

如果上邊這個說明書不太好看懂的話,來一個孩子與成人的說明對照:

成人的思維:

容易記住剛剛發生的事情;

現在的“自我”是過去的積累,未來的自我跟現在有關系;

成人的注意力是聚焦式,可以主動抑制其他非相關資訊。

孩子和成人的思維差別在于:

孩子重在探索,大人重在實踐;

孩子輻射吸收新鮮事物,大人主動抑制非相關資訊,聚焦到一點;

孩子活在當下,大人連接配接過去、想象未來,過去現在未來都跟“自我”相關;

孩子做當下活動,純粹的當下,大人将活動連接配接到某個目标。

說到這裡,可能你還是不能聽太明白,這裡舉三個例子,這三個例子非常生活化,你聽完之後也可以立即拿去思考一下以及問一下自己的孩子:

第一個例子,是我跟我家娃之間很有意思的對話,這段對話印證了兩個事情,一個是孩子階段是一個漫長的學習的階段,一個是孩子真的多數時候活在當下,對過去未來現在不會聯系在一起。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第二個例子是,你還記得孩子上幼稚園,媽媽想知道孩子在學校都玩了什麼吃了什麼學了什麼,孩子總會說沒什麼或者沒啥特别的,但是如果提醒孩子說你在學校是不是吃了雞腿兒,是不是學了顔色……孩子會說,哦哦哦~對對我們怎麼怎麼。孩子總容易忘記事情的整體,但提醒之後會想起事情的細節。我家孩子當時就是這樣的,是以我幾乎不問他在學校發生了什麼,而是帶着他觀察上學放學的路上都有什麼,我們一起蹲下去看螞蟻,玩沙子,看勞工修窨井蓋修地下管道,一起觀察春天的新葉,一起追逐蝴蝶,一起把冬天的白雪弄髒……

第三個例子是,想一想孩子玩遊戲和大人玩遊戲的差別,孩子總是單純地在玩遊戲,單純地想現在很開心,就是為了高興,而大人往往想這個遊戲可以帶來什麼可以學到什麼,玩遊戲跟工作一樣也最好有個目标,有個什麼意義或者能撈點什麼收獲。

孩子如何過渡到成人,或者說孩子的思維是如何啟動的,從書裡我總結出孩子四個重要的思維方法,同樣也适應成人。

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這本書名字是寫孩子,但實際也是在寫成人自己。

這四個非常重要的思維方法是:

思維方法一:反事實思維,讓孩子思考世界的多種可能性

什麼是反事實思維,書裡有這麼個例子來解釋反事實思維: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反事實是也許、可能、應該的各種沒有發生的可能性,且這種可能性有很多種。回想一下,你是不是想過,假如我們在某件事情上怎麼怎麼樣,那麼結果會是另外的一個什麼樣的場景。

作者還舉到另一個例子,說奧運會選手,獲得銀牌和獲得銅牌誰會更開心呢?多數人都會覺得當然是獲得銀牌更開心,可實際往往是銀牌選手想就差一步就是冠軍了,會懊惱,銅牌選手則會想太棒啦,差一點兒就跟獎牌無緣,真險,好幸運好開心。

奇怪的是,假如把反事實當成财富,那麼反事實思維讓我們得以制定新計劃,發明新工具,創造新環境,因為反事實會産生各種可能性。反事實能讓我們改變未來,因為反事實的想法總和構成了一個新的世界,其場景如同孩子會把椅子連起來想象成開火車一樣美妙。

是的,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來源于這樣一個反事實思維,反事實思維讓孩子對世界抱有多種可能性,這也是人類想象可能世界的能力。

思維方法二:通過問問題和各種探索,積累因果關系,積累自己的物質、生物、心理認知地圖

因果關系是指,a的變化會導緻b發生變化,或者說,b發生變化,是因為a發生了變化造成的,比如,種子之中的某種物質能讓它生長,細菌能讓人生病,磁鐵能讓鐵屑聚攏,或者是潛藏的欲望能讓人們做出某種行為。

我們想象可能世界的能力與思考因果關系的能力緊密相關。

了解某一事件如何導緻另一事件發生,能夠讓我們獲悉什麼事将會發生,或者已經發生。

當我們形成關于世界的因果理論,就有可能考慮問題的各種解決方法,并在真正采取措施之前考慮不同的後果,能讓人更廣泛而有效地幹預世界。

孩子階段就在不斷地積累因果關系,通過積累因果關系,孩子積累着自己對外界,即對物質世界、自然生物以及内在心理的認知地圖,而到了成人,便是應用這些孩子時期積累下來的因果邏輯去解決實際生活當中的問題。

對于因果關系,年幼的孩子充滿了永不知足的好奇心,他們永遠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兩三歲的孩子就開始問很多因果問題,并創造且積累出很多因果答案,他們每天都在問十萬個為什麼,比如:

外婆外公比爺爺奶奶大麼,為什麼有老字?

外婆都有姨和舅舅陪了,為什麼還要你陪?

人為什麼會講“喵喵”“汪汪”“呱呱”,而喵隻會“喵”,汪隻會“汪”,呱隻會“呱”?

我為什麼有那麼多作業,喵喵就不用上學、不用寫作業?

……

就算很小的孩子也已經形成了關于世界的因果知識,并會用這些知識來預測未來、解釋過去、想象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世界。孩子自己建構的因果關系圖會不斷發展,且日益完善,5歲的孩子比3歲的孩子知道得更多,而3歲的孩子又比1歲的孩子知道得更多,其所反映的世界越來越精準。

思維方法三:孩子像科學家一樣觀察和認識世界

孩子的大腦建構了一種無意識的因果關系圖,精确地呈現世界運轉的方式。這個因果關系圖很多是孩子用“嘗試-錯誤”的方法學習獲得的,這種簡單的“嘗試-錯誤”法,即試着采取各種不同的行動,直到成功為止。

這往往是适應周圍世界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科學家們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孩子就像科學家一樣在認知世界。

下邊是作者的一個實驗,看看孩子是如何“嘗試-試錯-得出結論”的。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我家孩子大概在二年級的時候告訴我,他們班男生一下課就玩紙飛機,大家一起創造嘗試不同的紙飛機的疊法,尖頭的平頭的,有尾翼的沒尾翼的,翅膀窄的翅膀寬的……看看哪種疊法可以讓飛機飛得更高更遠。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我家娃嘗試的部分飛機)

上圖是我家娃嘗試的部分飛機,他分了3組,下邊的叙述90%來自他,我隻有10%的修改:

01組是基礎款,左邊飛得又快又遠,右邊尾翼一個向下一個向上,就變成了一架旋轉前行的飛機;

02組是01組基礎上的變裝,飛得沒01組快,但尾翼的不同折疊方式讓左邊沒啥特别,右邊是降落機,可以平着降落,我家娃說右邊飛機落地時,頭向下,但空氣又頂着尾翼向上,是以力量平衡導緻飛機平着落地;

03組也是在01組的基礎上探索出來的,左邊這個因為翅膀折疊得多,重量比01組左重,隻要給的人為推力夠大,它就能飛得更遠,甚至能在将要落地之後因速度慣性及空氣升力影響而再次起飛,右邊改變了尾翼,控制尾翼可以讓飛機拐彎。

還有一次我家孩子告訴我他發現了風,他說他有兩個證據,一個是站着不動,衣服被風吹動了,一個是開開窗戶,風進來,吹進馬桶,産生了漩渦,幫助沖刷馬桶。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繪本《風喜歡和我玩》插圖)

他還會把所有材質的玩具放進洗澡盆裡研究是否會漂起來,以及進水之後會怎麼樣,就連電子玩具他都不放過;還會把各種瓶瓶罐罐粘起來,制造輪船帆船在水裡探究嘗試;我們家的新樂高,會在一開始按照說明書的指導被拼裝,拼好之後就拆,然後再随意組合創造,最後在各種嘗試中慢慢丢失……

孩子就這樣在科學家研究事物的最小循環中不斷地“嘗試-試錯”,得出自己認知世界的觀點和結論,然後又會在不斷積累中修改、完善自己的因果圖。

思維方法四:孩子用燈籠式的注意力,吸收着周圍各種有趣的資訊

孩子會注意一切事物,尤其是新的、有趣的、資訊量豐富的事物,而不僅僅隻注意馬上就可以用的或與自己直接相關的資訊。

這是孩子注意力與成人注意力的最大差別,成人可以做到抑制跟自己目标無關的資訊,聚焦到當下有用的事情上來,但孩子往往容易被周邊更好玩的資訊吸引走,這并不是孩子不夠專心,而是孩子天生輻射式的注意力特點決定的。

孩子不會像成人一樣,感到自己沉浸在一條潺潺不絕、不斷變化的思想與感受之流中。尤其對更小的孩子來說,似乎并沒有一個像成人那樣有一個可以連接配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我”存在。并且,他們不會記住自己過去的心理狀态。

也就是說,盡管能記住之前發生的事,但他們似乎不記得自己對這件事的想法或感受。而且,雖然能夠為不久的将來做出規劃,他們不太會猜測自己将會有何想法及感受。

如果說成人感覺世界的方式是聚光燈,那麼孩子感覺世界的方式更像是能照亮四周的燈籠。

孩子并不會僅僅體驗着周圍世界的某個地方,相反,他們同時生動地體驗着所有事物。孩子們就像佛陀一樣,也是身在鬥室、心在四野的旅行者。他們在意識的池塘中自在地戲水,而不是沿着奔湧的意識之流奮勇前進。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孩子如何思考》書裡的圖檔)

如果你還是不太了解孩子燈籠式的注意力,你可以想一下你的一次陌生旅行,當我們來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我們會重返好奇心旺盛的童年,這也好奇那也好奇,哪兒哪兒都跟自己平時的生活不一樣,都想去看看,這樣的感覺就是孩子的注意力方式。

孩子很善于捕捉偶然出現的資訊。孩子似乎是在讓世界來決定他們會看到什麼,而不是自己決定要從周圍世界中看到什麼。而且他們似乎能同時注意到世界的諸多表象,而不會刻意決定在何處集中注意,何處抑制幹擾。

他們不僅擷取了對自己有用的、特定事物的相關資訊,更吸收了周圍所有事物的資訊,尤其是新資訊。而且很顯然,對于孩子來說,絕大多數資訊都是全新的。正是這種十分寬泛的注意讓孩子成為非凡的學習者。

如果你願意讓孩子像這樣探究現實世界和所有可能的世界,那麼,孩子的這種注意力将是一筆巨大的财富。

《孩子如何思考》整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講孩子如何想象世界,第二部分講孩子如何感覺自我,第三部分講親子關系中的愛與道德,前兩部分的分享就是上邊的“産品說明書”和“功能啟動”。

讀完前兩部分,解開了我一些迷惑。比如:

孩子為什麼每天有那麼多為什麼;

孩子為什麼那麼容易被身邊與自己不相關的資訊吸引走;

孩子為什麼不會像成人一樣容易沉浸在某個情緒中,而能迅速從情感中抽離;

孩子好像隻在乎當下手裡的玩具,不太記得昨天發生了什麼,不去想象明天可能會發生什麼;

讀完第三部分,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親子關系是在親子相處中逐漸形成的,親子情感的培養也需要時間慢慢來養。

想想之前我跟孩子之間的沖突,都是在相處中不斷磨合,比如,在吉林駐站時我學習滑雪,滑單闆,于是我想讓他也滑單闆,但他喜歡滑雙闆,我左勸右勸終于跟我一樣學習滑單闆了,可是一不高興就把雪闆扔了;我喜歡籃球,也帶他玩籃球,他告訴我他不喜歡籃球;放學路上講故事,正講在興頭上,他說他不想聽了……

哈哈哈,類似的沖突很多很多,但是讀完這本書反思,都是我在做木匠一樣想把他雕琢成我想要的樣子,其實是我錯了。

孩子有自己認知世界的過程,咱們不能着急地強塞給孩子各種他們不需要不喜歡的營養。

我們大人應該放下自以為對世界更了解的虛榮,好好為孩子建立面向未來的環境,好好陪伴孩子就可以。

我想我們要從孩子身上學習“無我”,享受當下,同時,我們要:

把孩子當朋友

幫他樹立目标

幫他積累正确的因果關系

把可以探索的目标和問題放在孩子們的生活環境中,讓孩子逐漸将行動連接配接目标。

既然孩子比較“無我”,過的是當下,注意力也比較發散,那麼咱們就在生活裡提醒孩子要留意某些目标,保持孩子豐富的注意力同時稍微聚焦一下某個目标。學習的發生不僅僅在學校裡邊,也在實際生活中,咱們就時時處處幫助孩子樹立目标。

舉一個我家孩子寫作業的例子,他一過周末就抗拒上學抗拒寫作業,之前作業從周六上午拖到周六下午,再拖到周日,然後周日熬夜寫作業,于是周末在焦慮作業中度過,現在慢慢自己開始主動寫作業,十一過後的第一個周末,自己早上安排上午寫作業,下午去植物園,晚上下棋,(上午作業還剩半張卷子,借着我做晚飯的時間自己悄沒聲地去寫完了,實際情況跟他自己的規劃就差半張卷子)。

晚上聊天的時候,我先用情感交流方式,告訴他,他進步很大,不僅自己規劃了時間還主動去寫作業,他的視野更寬了;還告訴他現在可以制定新的目标,他問啥目标,我就用比喻法幫他樹立目标,我告訴他,未來下一個周末甚至下下一個周末你想去哪裡玩的目标:之前的你一到周末,眼裡隻有作業,現在你的眼睛不僅看到了作業,還看到咱們前邊那棟樓,如果你規劃的好,你的眼睛還可以看見咱們家前邊那棟樓的前邊那棟樓,甚至可以看見前邊那棟樓的前邊那棟樓。最後我還告訴他一個小秘訣,對付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去行動正在焦慮的事情就好。

在生活環境中培養目标,就像《長津湖》裡,毛主席面對美國對三八線的強勢進攻,對半夜來訪彭德懷這樣說:

隻為今天,這一仗真不想打;

但為将來,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需要打仗且要打赢,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孩子們本來就具有科學地探索世界、自己找到答案的能力,我們需要做的,隻是在他們探索的不同階段,把可以探索的目标和問題放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系統地呈現出來。然後,讓孩子自己擁有他自己的計劃和願望,并確定孩子處于積極和良好的狀态,幫助他制定自己的目标。

為孩子提供新的因果資訊,改變他們思考可能性的方式,也改變他們将會采取的行動。

既然孩子在建構自己的因果關系,通過因果關系來了解他的世界,那麼作為家長, 咱們需要給到孩子正确的因果關系,改變他們思考的各種可能性的方式。

最近我讀了一本驚心動魄的書叫做《心外傳奇》,講的是心髒外科如何從無到有,醫生如何從不敢給心髒做手術,到給心髒外圍手術,再到打開心髒手術,從導尿管輔助到呼吸機和心髒搭橋救助……每一項成果都是在醫生離奇的腦洞基礎之上創新、突破、實驗、成功的。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我跟孩子分享這本書裡的講得各個重要節點的經典故事,他聽得也津津有味,然後我借機就告訴他,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不是隻有一個結果,有些事情因果關系相對固定,有些事情隻要條件改變,你的努力改變,事情都有可能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給孩子分享這本書,我是想用更多的外在資訊去投喂他豐富的注意力,另一個也是想緩解他沒有被選上錄隊班長的難過,老師一開始告訴他們要考察幾個備選,包括他,結果沒考察完就定了,他認為自己沒選上是因為自己做了什麼惹着了老師,但這個事情可能是老師真的忘記了。

我們向孩子提供更多的因果資訊,就有可能借助反事實思維,改變孩子們的思考方式,改變孩子們的情緒感受,以及改變他們将要采取的行動。

總之,這本書給了我很大啟發,希望它也能給你帶去啟發,希望咱們都能夠在跟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借助這本孩子說明書,更加了解孩子,有更有愛的和諧美好的親子關系。

最後我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為今天的分享的結束,希望我們都能給孩子帶去美好的愛的互動:

“對于自己孩子成年後的生活,我們隻能控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即,我們能夠決定孩子長大後是否能記得綠樹成蔭的遊樂場、野餐和深愛自己的父母。我們無法保證讓孩子獲得幸福的未來,在此,我們唯一能做的僅僅是努力提高這種機率。但是,我們至少能夠保證讓孩子獲得幸福的過去。”

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孩子這個“産品”說明書是什麼樣的孩子這個“産品”産品功能是如何啟動的啟發與思考: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互動話題

你是如何看待孩子這個“産品”的?你也有過為了自己的期待而試圖控制孩子的時候麼?你是否也發現過大人和孩子思維的不同之處?這篇文章讓你對親子關系有什麼新的思考嗎?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拓展閱讀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這四個關鍵點,你注意到了嗎?

“女孩成績國小好,男孩後勁足”,真的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