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鐵道員》上映,在日本連映六個月之後,一舉囊括了當年日本電影學院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在内的九項大獎。
鐵道員乙松用自己對職業的熱愛與堅守感動了無數人,台詞“我不揮旗子,誰來引導列車”也成為高倉健的經典銀幕形象之一。而時隔20年之後,再次回望這份堅守,是否會顯得不合時宜。

1999年《鐵道員》逝去了青春卻堅守了那
小編覺得從拍的那一刻起,想追求的就是穿越20年的時光,車站消失了,但是精神沒有消失。
在乙松站長平凡的一生背後,感動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應該是像信仰一樣的,對于職業的這一份堅持和操守。它是一個世紀末的挽歌,對過去100年的一種回望。
雖然該片拍攝于1999年,但現在看起來,這種情感仍未過時,依然會非常感動。
比如說每次列車遠離的時候,高倉健都會在站台上,對着火車的背影說:“信号正常,後方正常”,其實像這樣的場景是沒有人看見的,而且更何況到後來,這個車站都荒蕪了,但是他依然在堅守着這麼一個特别有儀式感的東西。
在這部戲裡面,鐵道員明顯是一個日本這種職業者精神的象征,每一次火車開走的時候,乙松這個人物每次都會對着車後說:“今日無異常”,包括他女兒,去美寄醫院的時候,他妻子獨自前往醫院的時候,他都要堅持站在站台上說出這句“今日無異常”。
其實小編最感動的恰恰是它有一些反複重複的部分,重複構成了力量,特别的懷舊和堅持,這個電影當中一直是穿插着一首歌“田納西華爾茲”,這首歌應該是70年代的歌,70年代的故事,20世紀的情感,融入70年代的歌,是以整個懷舊的氛圍特别濃重。說起這首歌,應該是高倉健的妻子,她唱過的歌,這個旋律一直鋪墊在電影當中。
高倉健很多戲,看了他的人物形象,他是一個沉默的,不苟言笑的一個形象,在《鐵道員》當中,他突然第一次見到小女孩出現了以後
他有一個非常非常燦爛的一笑,一下子把我給震撼到了,當時高倉健已經68歲了,他的這種笑純潔度,已經打破了年齡,是以小編覺得這個笑特别感人。
對于小編來說,高倉健這份對于職業的堅守和操守,小編因為沒有感同身受,是以可能體會不到,但是我覺得非常的敬佩,非常的尊重。
這部片子整體來說,給小編的感覺就是,那麼對職業的堅持,但是面對火車站的荒蕪,仍然保持着那份回憶,那麼堅持,也許當今社會的我們,缺的就是這份堅持和操守吧。
文章内容僅為小編個人觀點,更多影評可關注共棕号:《電影大巴》,未經過小編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