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許久沒看過這麼講究的暗黑治愈童話,2d的畫面卻生猛做出了3d效果,配樂超配,煽情超煽,盡管接受它的整個過程是緩慢躁動的,等你聽完“3+1”個故事,依然克制不住熱淚盈眶。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首先這是一堂赤裸裸的關于成長殘酷的教育課。

成長是勢必孤獨,成長必須獨立完成。是以通篇要講的隻有一件事:為男孩失去母親做足心理準備。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樹精能成為童話故事中的常客,跟樹木本身的特質不無關系。《怪物》中的“怪物”樹精實質上是男孩的心魔,也可看作是媽媽虛構的幻象。它孤僻隐忍,乖張暴戾,負面主導的形象下又顯得成熟主觀,大方向上與男孩的心境相通。

我倒更願意把樹精了解為是男孩本身。可以是一個分叉出的人格,也可是他召喚來說服自己的救世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排解的機制,就像有人會自言自語一樣。童話需要将這樣的事實轉化成為人了解的形式。追溯根源,這也是童話存在的意義。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樹精的出現驚天動地,卻不能讓男孩害怕。這也是我推測他們本為一體的原因——沒有人會害怕自己。他知道失去母親的可能性,也在為母親極小生還的可能做出一切努力——有着異于同齡人的早熟,過着極為自律的生活,在壓力大到爆表,又不能自我了結的崩潰臨界,自我拯救機制的開關被自動開啟——怪物準時登門講故事,憑借它的不可抗力,強迫灌輸事實。

三個故事一水兒的黑暗,它們無一不道出血淋淋的現實,讓本不在接受年齡範圍内的男孩無比抗拒。男孩想要的是讓樹精幫忙趕走煩人的外婆、治好媽媽的病,事與願違,樹精要做的,隻是強迫男孩聽完自己的故事,最後強迫他講故事。

故事一說明看待事物需要辯證,故事二明确人活需要信仰堅定,故事三強調自重最重。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老生常談,耳朵起繭。如何重炒話題還能引起人的關注,那便是靠黑暗邪惡帶來的恐懼強迫你把它們深刻,後路上遭遇困頓迷惑,還能想起心底還刻着的真理。

對于故事中的男孩來說,單親無母的生活将是他要戰勝的最大困難。他必須提早知道世間的險惡,提早被指引明路的方向。他可以聽不進去,可以怪罪樹精,正如母親允許兒子生自己的氣一樣——在結尾男孩走進母親的房間,翻開放在桌上的畫冊,教給他道理的黑暗童話躍然紙上,樹精的确是男孩的影子,也同樣是母親的傑作。她知道自己生命的終結等同于缺席兒子的成長,她也知道單親家庭帶來的創傷除了自己沒人能幫兒子撫平,但命運就是喜歡愚弄人,提前把教育做完,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這種設定無疑把成長的殘酷畢露得體無完膚,這直接意味着成長從來都是一個人的事,别人隻能間接陪伴或是影響,但内部對痛苦的感覺、對噩夢的消化,一己之力再單薄,也要迎難而上。

我們從來都是無助的:被當成小孩、弱者、局外人;我們都會承受無名的傷害:家庭破敗、他人霸淩、命運坎坷。

沒有絕對正确的教育,沒有完美無瑕的父母,世界是相反于童話的染缸,在你越想相信它很美好的時候越潑你一身污水。

聯想起英劇《skins》(《皮囊》),眼花缭亂的世界和躁動不安的少年。看似穿着上等好皮的男男女女,每個人都在承受人生在世的迷茫。不可選擇的家庭,不能放棄的關系,不許停滞的腳步,方方面面都在困惑着成長的孩子們,讓他們飽嘗孤獨的苦楚、生存的艱辛。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當怪物來敲門》其實一點都不新穎,相反它還很老掉牙。它把教育的内容糅進這種極緻殘酷的背景中,矯情地拖沓地講了一個要失去媽媽的孩子怎樣表現不舍和說服自己的艱難。觀衆也可以如坐針氈尴尬至極,因為這就是一場強硬的演說,出于禮貌和素養,你要看完聽完甚至跟着一起落淚。

可我想表達的是,所有的不滿随着第四個故事的落幕戛然而止。第四個故事不再有逼仄感強硬性,男孩平靜主觀地接受了現實。她抱住就要仙逝的媽媽,停止對命運的抱怨停止對任何人的怒氣,沒有撕心裂肺的嚎啕,隻是真心實意說出了那句話:我知道我要失去你了,可是我好舍不得你。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一個對電影嚴苛的人能原諒矯情的理由,可能就是因為這第四個故事對“成長孤獨”的默許和接受吧。

每一個能長大到現在的人,都最該感謝自己。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當怪物來敲門》:能長這麼大,我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