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至今,《當怪物來敲門》始終處于“無人問津”的境地。

截至目前,總票房也才1200萬不到,和風頭正盛的《摔跤吧!爸爸》、《銀河護衛隊2》相比,太過冷清。
當然,這多少也和影片特殊的題材有關。
以下輕微劇透,不喜可直接下拉底部。
故事的主角康納是一個非常苦逼的小孩。
從小就被父親抛棄,和母親相依為命。
沒過幾年,母親有得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在學校裡,康納也屬于邊緣群體,被同學欺負不說,學業上也沒有進步。
小小年紀就得承受生離死别、遭受冷嘲熱諷,忍受孤獨寂寞等,種種負面壓力。
可以說,他的生活一片漆黑,看不到一點希望。
也就在這時候,康納在夢中認識了樹人朋友。
樹人說他是被召喚來的,很聽話,讓它摧毀什麼就摧毀什麼。
這個樹人是真的嗎?
看過的人一般都說“no”,它隻是康納内心恐懼投射出的影像而已。
樹人給康納講了三個童話故事,每個故事,都是對康納現實生活的隐喻。
第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王子被繼母抛棄,後來殺死夫妻,嫁禍給繼母,傳回王國繼承王位。
這明顯在暗示,康納對于父親早年抛棄自己的憤恨。
第二個故事講,一位牧師迫于女兒病重,隻能向自己所唾棄的藥劑師求助。
這又是在說康納對于母親病重離世的悲觀态度。
第三個故事,一個透明人,總是被周圍人忽視。
很明顯,這個透明人指康納自己。與其說他被人忽視,不如說他更情願被忽視,這樣,也許遭受的苦能少一點。
你看,童話與現實,看似界限分明,卻被導演精心編排,最終交輝相應,彼此緊密關聯在一起。
我們一邊沉浸在童話世界中,一邊對康納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好像整個故事都是從康納眼中看見的一樣。
誠然,《當怪物來敲門》裡的情感非常真摯,特效也在水準之上,但這種講故事的獨特角度,才是我真正欣賞的。
因為它具有一種同情心。
不是說有多可憐人家,而是無限拉近觀衆與主角的距離,從心底體味那番純正的情感。
這樣的例子以前就有,最著名的,當屬《潘神的迷宮》。
一個生長在二戰炮火年間的小女孩,生父離世,母親嫁給德國納粹飽受壓迫,最終,小女孩幻想出了潘神,幫助自己滿足心願。
小女孩有多害怕自己臆想出的怪物,就有多抗拒現實生活帶來的不幸遭遇。
還有宮崎駿的《龍貓》等經典動畫,無一不是通過童話手段,再現孩童純潔無瑕的心靈。
可惜,如今這種走進孩子内心的電影,越來越少了。
我們都知道孩子和大人的思維不同,太多電影用大人的眼光來拍攝孩童的故事,生硬又乏味,完全沒了孩童的朝氣。
這也間接反映了成年人的一絲隐憂,我們活得太機械、太規矩了。
随着年齡增長,閱曆積累,我們都将變得越發成熟。看世界的眼光更加理智。
情商越來越高,人際關系處理地得心應手,與周圍環境相處地更融洽。
我們管這叫成長。
成長也有副作用,孩童時代純潔的童真總會不自覺地流失。
最後,你眼中的世界會越來越無趣、乏味、又功利。
你以為自己不再幼稚,其實是你的心已經蒼老。
10年前,周星馳拍了一部《功夫》。絕大多數人把目光對準了炫目的特效,和向李小龍緻敬上面。
隻有極少數人看見,這是小男孩心中幻想的童話。
回到《當怪物來敲門》。
你當然可以說樹人不存在,是康納内心臆想出來的,是導演的藝術表現手法。
這樣認為很正确,但正确地有點過頭。
為什麼不能像康納一樣,把它當作真的呢?
現實生活這麼辛苦,偶爾看個電影,當一回小孩,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