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七歲的單車》:叮當作響的青春,無法預知的迷茫

作者:荀陌心

每一個年代的人都會擁有一份不一樣的青春,那麼你在青春的道路中迷惑過嗎?

時間的印記會慢慢的被沖刷,但它卻不會消失,北京,一個充滿無數遐想的城市,無數的汽車;無數的高樓大廈,少不了的是年輕人向往的追求;即使是在七八十年代,它也是一個川流不息的大都市。正是王小帥将鏡頭對準了那個時代下的社會底層人,把那一雙雙迷茫的雙眼描摹了出來。

1現實的沖刷,少不了的主角

影片講述了17歲的郭年貴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在快遞公司的它得到了配發的自行車,看着進階的自行車,他在心中呐喊,一定要掙到錢,讓這輛自行車真正屬于自己。

可在一系列的糾紛下,遭遇了車的被盜,再到找到車的不易,讓我看到了一個農村少年的單純、古闆,卻令人心疼。在另一邊,是這個城市裡窮人家的孩子:阿堅,也是17歲,但他的性格卻與郭連貴截然不同,他一直希望有一輛漂亮的自行車,可家庭的收入限制了他;他的虛榮心與不踏實最終使他一步步陷入歧途。

說不清影片中的主角究竟是誰,是農村少年還是城市裡的窮少年?或許他們都是,同樣的年紀,不同的生活,最終因為現實的沖刷,使迷茫的兩人走在了一起。

《十七歲的單車》:叮當作響的青春,無法預知的迷茫

2視聽的轉換,迷茫的追尋

導演的視聽元素将電影中的人物刻畫的淋漓盡緻,鏡頭下,我們可以看到來回切換的場景,那是郭連貴騎着自行車不斷地前進,而當鏡頭一步步推向那張年輕又過早滄桑的臉時,那是他對工作的熱情,但這下意識的一面,卻是“不得不”三個字的襲擊,其實在這樣的塑造下,我們都能看出一個農村少年過早地被生活壓迫。

馬路上的飛行,自行車上的放飛,又是那個與郭連貴截然不同卻又有着關聯的阿堅,導演在阿堅的出場中用歡快到激昂再到緩慢的音樂襯托,也預示着他生活的一步步轉變。

這也許就是導演把眼光放在了商品社會中還沒有經濟基礎的少年身上,也将他們這個年齡的迷茫表現出來,把視聽元素運用的很簡單,就像現實中的生活一樣,又或許是對那個時代下年輕人的一種描述,但始終沒有改變的是“迷茫”二字,他們在追尋着什麼,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隻知道要往前一點,再一點。

《十七歲的單車》:叮當作響的青春,無法預知的迷茫

3“雙生花”式結構

在這部影片中,運用的是雙線結構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無意識中使單車成為兩人之間的主角,把大城市的繁華與貧苦人民的生活展現了出來。

郭連貴與阿堅本是兩個毫不相幹的人,卻因為一輛自行車,使他們的命運交叉起來,當郭連貴滿臉焦急找着丢失的自行車,阿堅卻在一頭與朋友拼着車技,兩人之間的命運聯系在了一起,人物命運的交叉,像是時代的交叉過往,把生活的辛酸、青春的萌動和叛逆展現出來,也讓觀衆看到繁華下一種渺小的存在與迷茫的道路。

4繁華大都市,隐形的通行證

對城市的向往,對青春的追求,往往需要一張“通行證。”郭連貴與阿堅的通行證便是那輛被争搶的自行車,天橋下的暴打搶車和胡同裡的交換互騎,對于郭連貴,自行車是向上奮鬥并能在城市立足的基礎;而對于阿堅,它是追求、對初戀和愛情付出的資本。

簡單的道具運用,隐藏的卻是人們内心的一張通行證,繁華的大都市下,是導演将兩者融為一體,引發的一場沖突,将城市裡的底層人物如自行車一樣單行,迷茫的街道,未知的方向,他們又将何去何從?

《十七歲的單車》:叮當作響的青春,無法預知的迷茫

5主題下的暗淡

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導演通過丢失車子的一切細節,揭示了兩人的恐懼感,而這種恐懼感是對眼前的這個世界,一個令他們迷茫的世界。

郭連貴無法改變一個農村人的身份,阿堅無法擺脫貧困的現實。

用心描摹底層人物的那段辛酸,也是展現那個時代的殘酷現實,這是導演将我們帶進大都市的某個角落,郭連貴是樸素堅強但不懂得變通的農村人;阿堅是孤僻成長下有着虛榮心的貧民;潇潇卻是美麗主動但不能丢失虛榮的少女;紅琴則是向往富貴生活的女人。

他們都渴望在大城市下立足,渴望那份珍貴的東西,卻在一次次尋找中越來越迷茫,無法找到歸宿。

其實一遍遍的看完,就自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來是不平等的,影片中的每個人物就像是青春期裡年輕人初入成人世界的一種狀态,在那個年代發生的事與物,就似過往的曆史壓在了每一代年輕人的背後,慢慢融入了青春期的腳印上。我們未來成長的走向會如何,我們也無從知曉,這或許就是對青春期少年成長、成人的一堂社會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