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七岁的单车》:叮当作响的青春,无法预知的迷茫

作者:荀陌心

每一个年代的人都会拥有一份不一样的青春,那么你在青春的道路中迷惑过吗?

时间的印记会慢慢的被冲刷,但它却不会消失,北京,一个充满无数遐想的城市,无数的汽车;无数的高楼大厦,少不了的是年轻人向往的追求;即使是在七八十年代,它也是一个川流不息的大都市。正是王小帅将镜头对准了那个时代下的社会底层人,把那一双双迷茫的双眼描摹了出来。

1现实的冲刷,少不了的主角

影片讲述了17岁的郭年贵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在快递公司的它得到了配发的自行车,看着高级的自行车,他在心中呐喊,一定要挣到钱,让这辆自行车真正属于自己。

可在一系列的纠纷下,遭遇了车的被盗,再到找到车的不易,让我看到了一个农村少年的单纯、古板,却令人心疼。在另一边,是这个城市里穷人家的孩子:阿坚,也是17岁,但他的性格却与郭连贵截然不同,他一直希望有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可家庭的收入限制了他;他的虚荣心与不踏实最终使他一步步陷入歧途。

说不清影片中的主角究竟是谁,是农村少年还是城市里的穷少年?或许他们都是,同样的年纪,不同的生活,最终因为现实的冲刷,使迷茫的两人走在了一起。

《十七岁的单车》:叮当作响的青春,无法预知的迷茫

2视听的转换,迷茫的追寻

导演的视听元素将电影中的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镜头下,我们可以看到来回切换的场景,那是郭连贵骑着自行车不断地前进,而当镜头一步步推向那张年轻又过早沧桑的脸时,那是他对工作的热情,但这下意识的一面,却是“不得不”三个字的袭击,其实在这样的塑造下,我们都能看出一个农村少年过早地被生活压迫。

马路上的飞行,自行车上的放飞,又是那个与郭连贵截然不同却又有着关联的阿坚,导演在阿坚的出场中用欢快到激昂再到缓慢的音乐衬托,也预示着他生活的一步步转变。

这也许就是导演把眼光放在了商品社会中还没有经济基础的少年身上,也将他们这个年龄的迷茫表现出来,把视听元素运用的很简单,就像现实中的生活一样,又或许是对那个时代下年轻人的一种描述,但始终没有改变的是“迷茫”二字,他们在追寻着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要往前一点,再一点。

《十七岁的单车》:叮当作响的青春,无法预知的迷茫

3“双生花”式结构

在这部影片中,运用的是双线结构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无意识中使单车成为两人之间的主角,把大城市的繁华与贫苦人民的生活展现了出来。

郭连贵与阿坚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却因为一辆自行车,使他们的命运交叉起来,当郭连贵满脸焦急找着丢失的自行车,阿坚却在一头与朋友拼着车技,两人之间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人物命运的交叉,像是时代的交叉过往,把生活的辛酸、青春的萌动和叛逆展现出来,也让观众看到繁华下一种渺小的存在与迷茫的道路。

4繁华大都市,隐形的通行证

对城市的向往,对青春的追求,往往需要一张“通行证。”郭连贵与阿坚的通行证便是那辆被争抢的自行车,天桥下的暴打抢车和胡同里的交换互骑,对于郭连贵,自行车是向上奋斗并能在城市立足的基础;而对于阿坚,它是追求、对初恋和爱情付出的资本。

简单的道具运用,隐藏的却是人们内心的一张通行证,繁华的大都市下,是导演将两者融为一体,引发的一场冲突,将城市里的底层人物如自行车一样单行,迷茫的街道,未知的方向,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十七岁的单车》:叮当作响的青春,无法预知的迷茫

5主题下的暗淡

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导演通过丢失车子的一切细节,揭示了两人的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是对眼前的这个世界,一个令他们迷茫的世界。

郭连贵无法改变一个农村人的身份,阿坚无法摆脱贫困的现实。

用心描摹底层人物的那段辛酸,也是体现那个时代的残酷现实,这是导演将我们带进大都市的某个角落,郭连贵是朴素坚强但不懂得变通的农村人;阿坚是孤僻成长下有着虚荣心的贫民;潇潇却是美丽主动但不能丢失虚荣的少女;红琴则是向往富贵生活的女人。

他们都渴望在大城市下立足,渴望那份珍贵的东西,却在一次次寻找中越来越迷茫,无法找到归宿。

其实一遍遍的看完,就自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来是不平等的,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就像是青春期里年轻人初入成人世界的一种状态,在那个年代发生的事与物,就似过往的历史压在了每一代年轻人的背后,慢慢融入了青春期的脚印上。我们未来成长的走向会如何,我们也无从知晓,这或许就是对青春期少年成长、成人的一堂社会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