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聞雞起舞的祖逖,卻叫不醒裝睡的開國皇帝晉朝,一部注水的百集“狗血劇”東晉,一個由世家大族“續命”的王朝八王之亂的結局:嫡系團滅,旁系坐莊被迫上位的“王者榮耀”先天不足,那就讓祖逖後天來補吧死磕大魔頭石勒無法篡改的終局

作者:給予的YU

本篇概要:

第一部分:晉朝,一部注水的百集“狗血劇”

第二部分:東晉,一個由世家大族“續命”的王朝

第三部分:嫡系團滅,旁系坐莊

第四部分:被迫上位的“王者榮耀”

第五部分:先天不足,那就讓祖逖後天來補吧

第六部分:死磕大魔頭石勒

第七部分:無法篡改的終局

聞雞起舞的祖逖,卻叫不醒裝睡的開國皇帝晉朝,一部注水的百集“狗血劇”東晉,一個由世家大族“續命”的王朝八王之亂的結局:嫡系團滅,旁系坐莊被迫上位的“王者榮耀”先天不足,那就讓祖逖後天來補吧死磕大魔頭石勒無法篡改的終局

上篇我們聊到了秦始皇和蒙恬,漢武帝和霍去病這兩對君臣cp如何互相成就,共同将帝國送入了快速跑道。蒙恬和霍去病是幸運的,他們如同最鋒利的鋼使在了刀刃上。可蒙、霍常有,秦皇漢武卻罕至。

今天出場的男主,同樣是鼎鼎大名的“北伐之士”。他是劉邦心心念念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卻無奈生活在“憑高北望舊神州”的偏安王朝,效力的是隻愛小确幸,貪戀一時權位和繁華表象的君主。他就是晉朝聞雞起舞的祖逖。

我們讀秦、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史時,會覺得主線脈絡清晰,情節發展有如讀爽文一樣欲罷不能。可一讀到晉史,就會被繞暈。民族之間的相愛相殺,人物關系的錯綜複雜,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權力更疊,讓人覺得像過了五百年之久。

要知道,晉朝是一個相對短命的王朝,西晉(265-316)和東晉(317-420)加起來才一百多年,自西晉第一任皇帝司馬炎之後皇權旁落,老虎獅子、阿貓阿狗都想站出來搞大動作,這就導緻了中央集權的加劇拉跨,讓一個小小的晉“舞台”擠滿了擱其它朝代都不敢發聲的各色人物,把本應是主角的皇帝擠到了最後面,讓一部20集的曆史正劇拍出了100集注水狗血劇的效果。

本篇雖然是為了寫祖逖而開題,卻有必要花一些篇幅來介紹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隻有當我們了解了這個朝代獨一無二的政治特色,才能明白祖逖的北伐結局原來早已“注定”,即使蒙恬和霍去病這樣的戰神穿越到東晉,結局依然無法被“篡改”。

祖逖出生在西晉建立的第二年(266年),小時候是個不愛學習的“熊孩子”,成年後才發奮讀書,30多歲本應進入“中年危機”的年齡才開始“聞雞起舞”,誓要報效祖國。這比起我們10後的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就要學認字、學邏輯、學英文,整整遲了十多年的時間。但這樣的節奏并不妨礙他最終走向人生巅峰。

祖逖入仕後,雖然坐過多個“高幹”的位子,還卷入過“八王之亂”,但真正讓他不負“聞雞起舞”初心的事業始于永嘉之亂(311年),西晉都城洛陽被匈奴軍隊攻陷,祖逖保護親族鄉黨南下避亂。作為北方世家大族子弟,一路上他把馬車讓給老弱病殘,把糧食衣物分給有需要的人,自己卻徒步翻山越嶺。

公元316年,西晉下線;317年,東晉登場,定都建康(南京)。

聞雞起舞的祖逖,卻叫不醒裝睡的開國皇帝晉朝,一部注水的百集“狗血劇”東晉,一個由世家大族“續命”的王朝八王之亂的結局:嫡系團滅,旁系坐莊被迫上位的“王者榮耀”先天不足,那就讓祖逖後天來補吧死磕大魔頭石勒無法篡改的終局

衣冠南渡

東晉,中國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一個朝代,卻出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出了讓前秦百萬軍隊瑟瑟發抖、草木皆兵的名臣謝安,還有“世界那麼大,我想種菊花”的陶淵明,和“才高一鬥”的山水詩鼻祖謝靈運......

這四人中,除了家道中落,被迫一夜長大的官宦子弟陶淵明,其它三人都是親戚關系。謝靈運的爺爺是謝安(出自陳郡謝氏)的侄子,外婆是王羲之(出自琅琊王氏)的女兒。這幾個人的關系,表面看是人類基因天生喜歡強強聯合、擇優而取,但究其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于東晉的政治生态 - 這是一個由世家大族把持朝政,門閥政治達到頂峰、甚至超越皇權的朝代,這在整個中國曆史都極其罕見。

這一切,還得從東晉的“上一世”西晉說起。

本來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是一位個人影響力很強大的君主,軍政大權都抓在自己手裡,可以看成是秦始皇的較低版本。可老爺子在繼承人這件事上卻犯了大糊塗,以至于改變了之後中國曆史的千年走向和格局。他将皇位傳給了嫡子司馬衷,就是說出千古名句“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西晉的皇帝(包括追贈皇帝)似乎都很喜歡将皇位傳給嫡長子(若嫡長子去世,就傳給嫡次子,以此類推)。

作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篡“魏”王朝,在傳位問題上卻非常遵守周禮,為的就是維系司馬宗室的内部穩定。可人算不如天算,面對這樣一位沒有才能和威望、無法控局、很多人認為“愚鈍”的晉惠帝,皇後賈南風和太後之父楊駿輕而易舉就挑起了王室内部争奪戰 - “八王之亂”。與此同時,自稱劉邦後代的匈奴人劉淵趁亂建立“漢趙”政權。

在八王之亂和漢趙統治期間,三位皇帝被害死(西晉一共才四位皇帝);八王中有七位司馬王爺不得善終,并禍及子嗣;外戚全部陣亡不說,就連他們的“隊友”都慘遭滅門。比較出名的就是愛鬥富的石崇和第一美男潘安,皆因和他們關系很好的賈谧(賈南風的侄子)被發動政變的司馬倫所殺,最終落得個“被誅三族”,連潘安70多歲的老母親都沒放過。“八王之亂”可不像“玄武門之變”一樣僅僅是王室内部的孩子搶糖果吃,它引爆了日後的“五胡亂華”,導緻中國分裂長達近300年,成千上萬被迫南遷、失去生命和家人的百姓在史書中隻留下了一串串冷冰的數字。

聞雞起舞的祖逖,卻叫不醒裝睡的開國皇帝晉朝,一部注水的百集“狗血劇”東晉,一個由世家大族“續命”的王朝八王之亂的結局:嫡系團滅,旁系坐莊被迫上位的“王者榮耀”先天不足,那就讓祖逖後天來補吧死磕大魔頭石勒無法篡改的終局

在這個司馬家族互毆的故事裡,主要參與者幾乎都是最靠近皇族嫡系的人物。比如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是司馬懿的兒子,齊王司馬冏是司馬昭的孫子,楚王司馬玮、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是司馬炎的兒子......因為隻有最靠近皇權核心的子嗣才有實力和号召力發動政變。

可誰也沒想到,八王之亂的大赢家竟然是宗室疏族 - 東海王司馬越。他是司馬懿四弟的孫子,是以到了當政的晉惠帝這一代,隻能算旁系遠親了。作為疏族的司馬越為了擷取更多有利的“助攻”,選擇了拉攏琅琊(今山東臨沂)名門望族 - 琅琊王氏,自此拉開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序幕,東晉的前奏拉響了。

雖然司馬越是八王之亂的最後赢家,但他所做的一切,卻為另一位同樣身處疏族的司馬王爺做了嫁衣。這位被餡餅砸中的王爺,就是為西晉續命103年、将戰亂中的中原文化遷移至偏安江南,讓華夏文明得以完好儲存的東晉開國皇帝 - 晉元帝司馬睿。

司馬睿站在領獎台上,領取了這份意義深遠、一口氣都念不完的“頭獎”,激動地發表獲獎感言,“這個獎并不屬于我一個人,我要将它分享給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這可不是我胡亂編的段子。公元318年,司馬睿登基當天,居然邀請另一個人和他共享禦座,分享他的最高榮譽。顯然這個人不是祖逖,而是東晉的最大功臣,來自琅琊王氏的王導。

聞雞起舞的祖逖,卻叫不醒裝睡的開國皇帝晉朝,一部注水的百集“狗血劇”東晉,一個由世家大族“續命”的王朝八王之亂的結局:嫡系團滅,旁系坐莊被迫上位的“王者榮耀”先天不足,那就讓祖逖後天來補吧死磕大魔頭石勒無法篡改的終局

司馬睿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膽小怕事、行為被動的人。八王之亂各位司馬王爺鬥得無法收場時,這位承襲父爵的琅琊王(注意琅琊王和琅琊王氏的差別,前者是封國在琅琊的王爺,後者是琅琊姓王的世家大族)明哲保身,盡量不卷入鬥争,後來奉司馬越之命在邺城參與讨伐司馬穎,兵敗後害怕禍及自己,潛逃出城,傳回洛陽後立馬攜帶家眷逃回了琅琊。可以看出,司馬睿奉行的是生命至上,一家人齊齊整整的人生信條。他對征服天下、坐擁江山并沒有太多想法,隻要做一個人畜無害的小王爺就好。

這天下居然還有不想當皇帝的王爺?

三件事可以證明司馬睿對“做皇帝”這件事并不上心。

第一件是西晉最後一個皇帝十七歲的司馬邺在長安(西晉的第二個都城)淪陷之前,知道自己在劫難逃,于是寫信給司馬睿,表示自己一旦沒戲了,希望司馬睿可以“攝統萬機,還據舊都,修複陵廟,以雪大恥。”這就相當于把皇位傳給了司馬睿。可司馬睿不敢接啊,連老家琅琊都不敢回,還敢回長安?這要發生在其它人身上,還不開始縫制龍袍?316年末,司馬邺向劉曜投降,西晉滅亡。317年,司馬睿在晉宗室和南北大族的擁戴下即位為晉王(并未稱帝)。318年4月23日,司馬邺被害死的消息傳入建康,過了三天4月26日司馬睿才正式登基,成為東晉第一個皇帝。看看這時間軸,司馬睿不搶半分拍子,不敢越雷池一步,絕對是個中規中矩,謹慎保守的人。

第二件事就是前面提到的司馬睿邀請王導一起登上禦座,好在王導自始至終都保持謙遜,雖位極人臣,卻從未自我膨脹。

第三件事是王導的堂兄王敦興兵造反,本來可以憑借優勢幹掉司馬睿,自己做皇帝,但他并沒有下手。司馬睿後來派人向王敦傳話,“公若不忘本朝,則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當歸琅琊以避賢路。”意思就是你想坐皇位,那我就回琅琊咯!

沒有一點帝王之相的司馬睿,又是如何當上皇帝,而且還是開國皇帝呢?沒錯,他其實是被迫上位的。司馬睿早在稱帝前13年(公元305年),就被司馬越派往下邳坐鎮(今江蘇省睢甯縣),王導也跟着去做了軍事謀劃。兩年後,司馬睿又被派往建康(當時叫建邺,後來為避司馬邺之諱改成建康),王導随之南遷。這次他們去的地方是三國時期吳國舊族的所在地。而降服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孫權的孫子)的大将正是司馬睿的爺爺司馬伷。真可謂不是冤家不聚頭。面對家族舊仇,前朝東吳留下的舊貴族并不買這位新皇族的賬。是以,對本來就沒有帝王之志的司馬睿來說,如何在新地盤立足才是重中之重,至于北伐,随緣吧!

于是,在王導的布局下,采用胡蘿蔔加大棒,一邊招納當地名門望族,一邊平定叛亂,最終幫助司馬睿在江南站穩了腳跟。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人士南下避難,王導趁機招攬賢士,擴充人才池子,化解新舊貴族之間的沖突,為日後東晉的統一奠定了平穩的人事基礎。是以說,司馬睿的江山就是王導“送”給他的,王導才是司馬睿生命的支柱。至于北伐?呵呵,不被人南伐不錯了!

聞雞起舞的祖逖,卻叫不醒裝睡的開國皇帝晉朝,一部注水的百集“狗血劇”東晉,一個由世家大族“續命”的王朝八王之亂的結局:嫡系團滅,旁系坐莊被迫上位的“王者榮耀”先天不足,那就讓祖逖後天來補吧死磕大魔頭石勒無法篡改的終局

王導(王羲之堂叔)書法

祖逖的北伐,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最高權力樞紐的支援。不過,盡管司馬睿不願意北伐,但也不好公開反對,便打發了祖逖千人糧饷,3000匹布帛,讓他自己招募戰士,自己造兵器。這就相當于最高上司層允許部門經理開辟新的業務線,但盈虧自負,公司不給予支援,也不加阻撓。一般人要是碰到這種情況,早就心寒了。我為你收複失地,你卻不聞不問?但30多歲才“聞雞起舞”的祖逖并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從此開啟了最勵志的人生。

任何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都會存在一個突破口。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為了在一片反對聲中沖出一條活路,首先選擇了趙國北部與遊牧民族交流更深入、更容易接受尚武文化的地方來搞試點。同樣祖逖也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那就是從自己當初南下帶領的數百宗族中“下手”。他帶着第一批人,從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渡江北上,并在大江中用力拍打船槳(成語“擊楫中流”的出處),誓要收複中原。渡江後,他暫住江陰開始造兵器,又招募到二千多士兵。

聞雞起舞的祖逖,卻叫不醒裝睡的開國皇帝晉朝,一部注水的百集“狗血劇”東晉,一個由世家大族“續命”的王朝八王之亂的結局:嫡系團滅,旁系坐莊被迫上位的“王者榮耀”先天不足,那就讓祖逖後天來補吧死磕大魔頭石勒無法篡改的終局

在完成了早期的“資本積累”後,下一步就是繼續擴充兵力了。畢竟北伐大業靠區區幾千人是無法完成的。如何擴充?祖逖又看到了一個契機,那就是長江以北有很多流民,他們為了保命,和當地原住民一起以塢堡為據點,建立了很多武裝組織。這些組織表面聽命于司馬睿,實際上都是自立為王,司馬睿也無暇“打理”這幫人。于是祖逖想了很多辦法來吸納他們。比如派人給這些組織頭目“洗腦”、“畫大餅”,先掙他一個億再說,遠比死守這一座半座山頭強。在這個過程中,即使中間遇到幾次危機,祖逖都從容應對,控場能力非常出色,再加上王含、桓宣等神助攻,祖逖最終在豫州站穩了腳,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祖逖北伐遇到的最大阻礙,還是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公元320年,祖逖軍隊和後趙軍隊在蓬陂塢(今河南省開封縣南)東、西台對峙四十多天,雙方都提着一口氣,看誰先倒下。

在很難分出勝負的情況下,祖逖再次動用了他的“天才導演細胞”,派人飙了一場戲,讓對手誤以為東晉軍有足夠的糧草打持久戰。祖逖還讓人搶奪了對方的糧食,逼退後趙,繼而乘勝追擊、占領地盤,後來又多次出兵襲擊後趙,使石勒在河南一帶的力量迅速縮小。

在河南當地,除了後趙的阻撓,還存在多個針鋒相對的割據集團。他們之間常常兵戎相見,祖逖便做起了中間人,幫他們調解沖突。這些人最後都選擇祖逖做他們共同的“老大哥”,一起收複了黃河以南中原地區的大部分土地。

當時還有一些塢堡主迫于壓力,不得不将宗族子弟送到後趙做人質。祖逖不但沒有惱怒,反而表示了解,還假裝派人襲擊這些塢堡,造成與他們為敵的假象,以消除石勒的懷疑。這些塢堡為了表示感激,經常幫祖逖刺探軍情,成功地幫助北伐軍屢破後趙。

聞雞起舞的祖逖,卻叫不醒裝睡的開國皇帝晉朝,一部注水的百集“狗血劇”東晉,一個由世家大族“續命”的王朝八王之亂的結局:嫡系團滅,旁系坐莊被迫上位的“王者榮耀”先天不足,那就讓祖逖後天來補吧死磕大魔頭石勒無法篡改的終局

别看祖逖在軍事鬥争中各種陰招陽招層出不窮,但他其實是一個非常珍惜人才、非常有愛的上司。他對待不熟悉的人或者地位低下的人,總是予以禮遇;遇到将士稍立微功,都會加以獎勵。他勸農桑,帶頭發展生産,讓百姓有一蔬一飯,自己的生活卻無比簡樸;他收葬枯骨,安撫人心,卻無法修繕留在故地的母親墳墓。祖逖深得民心,就連昔日對他不理不睬的晉元帝司馬睿都升他為鎮西将軍。石勒見祖逖勢力日漸強勢,不敢再南侵,不但派人修繕他母親的墳墓,請求互市,還殺掉東晉的叛将,向祖逖示好。祖逖後來也與石勒修好,邊境得到了暫時的和平。

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東晉即使無法恢複老祖宗的昔日榮光,也可以和北方民族五五對開,待我韬光養晦,總有一天終可複我大好河山。可是問題來了,祖逖終究隻是個臣子啊。“手握重兵”、“功高蓋主”在任何時候都是大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敬佩秦始皇敢于給王翦60萬大軍,給蒙恬30萬大軍長期征戰在外,漢武帝敢于絕對信任霍去病,哪怕他的軍功可以傲視整個中國曆史。

祖逖的結局其實是可以預料的。由于個人威望太高,朝廷任命戴淵出鎮合肥,牽制祖逖。祖逖心中非常不快。不久,朝廷又爆發内部沖突,他擔心一旦内亂,北伐将難成。盡管憂憤成疾,卻帶病指揮工作。城南壁壘尚未建成,祖逖便病逝,年僅五十六歲。當地百姓如喪父母,為他修建祠堂。

竟是石勒笑到了最後。

朝廷派祖逖的弟弟祖約接替哥哥的位子。很快,祖逖收複的大片土地又被後趙攻陷。

很多人讀了這個結局都為之歎息。祖逖要是不理朝廷紛争,再多堅持個八年十年的,熬死石勒,該多好啊,說不定北伐就成了呢。雖然曆史沒有如果,有時卻能給出答案。

公元349年,祖逖去世後28年後,石勒的侄子,篡位的石虎逝世,北方陷入混亂。公元354年,東晉又一大英雄桓溫開始了三度北伐,雖然第一次和第三次大敗,可第二次北伐卻收複了昔日都城洛陽,并且還修複了先帝的皇陵。雖然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敢說已完全收複中原,但至少是北伐成功的關鍵一步啊!再不濟咱也得去占個坑啊。

可東晉朝廷想了各種借口拒絕北上。為啥?因為中原是西晉的中原,是正統司馬氏的天下,東晉本來就是司馬氏旁系走了狗屎運得來的皇權,如果抛棄自己的江南大學營,貿貿然跑去别人家的中原地盤,到時候一切都會被打回原形,誰又會甘心呢?是以,即使祖逖北伐成功,可以斷定朝廷大機率不會把家搬到洛陽或長安,祖逖依然會抑郁而終。

是以說啊,這個世界從來不缺蒙恬霍去病,也不缺祖逖嶽飛,缺的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缺的是滿朝文武璨若星河、卻沒幾個人知道皇帝是誰的宋仁宗;缺的是安史之亂後西域淪喪千年之久,最終收回并改名為新疆的乾隆皇帝......

聞雞起舞的祖逖,卻叫不醒裝睡的開國皇帝晉朝,一部注水的百集“狗血劇”東晉,一個由世家大族“續命”的王朝八王之亂的結局:嫡系團滅,旁系坐莊被迫上位的“王者榮耀”先天不足,那就讓祖逖後天來補吧死磕大魔頭石勒無法篡改的終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