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胡十六國是個大亂世,當時的平民百姓都是如何生存的?

有句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說的是驗證一個人是否具備能力,光嘴說是不行的,隻有放到相應的現實環境中才能驗證。在很多文學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亂世中,多數平民百姓經常能以民族大義為重,舍己為公。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要說的,就是真實發生在古代亂世中的一段故事。看看古代的平民百姓,在面對外族侵略,朝不保夕的環境下,是如何表現的。

五胡十六國是個大亂世,當時的平民百姓都是如何生存的?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中國古代一段著名的亂世,同樣也是一段民族苦難史。十六國前期,司馬氏的西晉王朝剛剛滅蜀、平吳,一統天下,結束了漢末亂世。但西晉王朝的大一統局面并沒有維持太久。由于晉武帝司馬炎對後事的安排出現重大失誤,自其死後,便爆發了無休止的政變,皇朝權柄在外戚和司馬氏諸王間流轉。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斷斷續續持續了十六年。起初,這場亂局隻限于王朝的統治階層,并不禍及百姓。但随着政變規模的擴大,從都城洛陽的百姓開始,災禍逐漸波及了全國百姓。這場動亂極大打擊了晉朝的政治、經濟和統治基礎,嚴重消耗了晉朝的軍事實力和對邊疆的控制力。于是八王之亂後期,公元304年,匈奴族領袖劉淵在左國城(山西離石縣北)稱王。同年,軍閥李雄在益州割據稱王。與此同時,晉朝周邊的雜胡紛紛起兵反叛晉朝。這些少數民族長期受到漢族統治者的壓迫剝削,積怨已久,是以趁亂起兵,大肆屠殺漢族百姓。中原大地烽煙四起,無數黃河以北的漢族士人百姓、豪門大族,舉家南遷,這就是著名的衣冠南渡。而那些無力南遷,或者來不及南遷的漢族百姓自然就身處在朝不保夕的險境中。

五胡十六國是個大亂世,當時的平民百姓都是如何生存的?

沒能南遷的漢族百姓也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坐等着胡人亂軍來劫掠屠殺。他們為了自保,自然而然團結起來,有的組成“乞活軍”,由一個有能力的流民上司,占據一城或者一地,在亂世中謀求生機。而有的流民則依附在某個豪強或地主周圍,修築“塢堡”以自保。“乞活軍”和“塢堡”這些帶有軍事性質的組織成了穿插在胡人統治區的漢人聚集地。照理說,這些“淪陷區”的漢人百姓應當是痛恨胡人侵略者的,應當是盼着南方的東晉朝廷北伐光複故土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五胡十六國是個大亂世,當時的平民百姓都是如何生存的?

公元317年,五十一歲的名将祖逖僅僅率領幾百人的軍隊北渡黃河,開始北伐。那些盤踞在河南的“塢堡主”和“乞活軍”領袖很自私,并沒有給祖逖提供幫助。祖逖進駐淮陰後,隻能自己招募軍士,冶煉兵器。待祖逖準備妥當,準備發兵攻打後趙石勒時,那些淪陷區的“平民百姓”自私和反叛的一面便突出表現出來了。

塢堡主人張平、樊雅擔心祖逖進軍侵占己方利益,于是發兵阻攔祖逖。張平、樊雅隻是北方淪陷區流民的一個縮影,他們名義上受東晉朝廷任命,但完全不受限制,毫無信義,随時會反叛。祖逖派人勸降不成,于是發兵攻打張平、樊雅,經過艱苦的攻堅戰和巧施計謀後,祖逖終于打敗張平、樊雅,在豫州站住腳。正當祖逖在豫州且戰且耕,擴大戰果的時候,他又見識了流民“失信”和“殘忍”的一面。

五胡十六國是個大亂世,當時的平民百姓都是如何生存的?

當時祖逖下屬有一隻“乞活軍”,這隻乞活軍的領袖名叫陳川,他曾經投降石勒,又曾經接受東晉朝廷任命。陳川見祖逖實力有限,于是背信棄義,帶軍隊投奔石勒。祖逖得知後立即帶兵追趕。陳川叛歸石勒路上,他手下一名将領為祖逖說了一句好話,立即遭到陳川殘忍殺害。後來祖逖截獲陳川軍隊,并将之打敗。

縱觀祖逖北伐初期遇到的困難,并不是來自異族敵人,反而來自淪陷區,由漢族平民百姓組成的友軍。換一個角度看,古話說“倉廪實而知禮節”,這些身處亂世,朝不保夕的“乞活軍”、“塢堡主”們,性命尚且難以保全,自然無法做到守信守禮、以大義為重。是以張平、樊雅、陳川等人的行徑也就可以了解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