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曾为保护支持青年科研者,而斗争过的红色女作家:杨沫

作者:日通金融

七八十年代的当红作家杨沬,因为《青春之歌》走红,被那个年代的青年所深深崇拜,也包括我。

一个曾为保护支持青年科研者,而斗争过的红色女作家:杨沫

作家杨沬

杨沫简介:杨沬湖南人。她的人生曲折离奇,她是个传奇的红色女作家。作为一名红色女作家,她的作品也大多是源于自己的生活。也许正因为这样,她的作品真实,感人,受到人们的喜爱。《青春之歌》也成了七八十年代的畅销书。

《春青之歌》是她的经典之作。也是人们铭记她的重要符号。

(我上初中时把一本《青春之歌》读的前没皮后没仁的。一本书被读的破破烂烂是我们全班的功劳,大家传着偷看。课堂上是不被允许看小说的。)

杨沬信仰共产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这表现在她对当时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者刘亚光的鼎力支持。

一个曾为保护支持青年科研者,而斗争过的红色女作家:杨沫

小说《青春之歌》的封面

1、欣赏支持刘亚光

一九七八年在天津写《东方欲晓》的杨沬认识了一位青年,他叫刘亚光,一位医学研究员。

当时的刘亚光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正在从事分了生物学和中西医的治疗冠心病的研究。

刘亚光认为:运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西药作用原理有重要意义。中西药物各有不同作用原理,有不同发展历史。因此,在理论上研究,比较它们的特点,将有利于创造我国统一的新药学。

杨沬被这个对自己所从事业有着近乎狂热的热忱的年轻人所感动。 她欣赏他,支持他。她也因些卷入了一场斗争。

杨沬欣赏刘亚光是因为,她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的是人才,而杨亚光无疑就是一个人才。他的研究如果成功,将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幸福。所以她支持他的事业。

杨亚光这个人犯了知识分子的通病“直”或许还带点儿傲,所以他所在的单位领导不喜欢他,不支持他,甚至打击他。

杨亚光很需要支持。

杨沬在杨亚光的身上看到的是新一代科研人员的执着和希望,于是她支持了他并相信他。

于是有人就三番五次的打电话给杨沬,说刘亚光是个骗子,阻止她,警告她不要管闲事。

一个曾为保护支持青年科研者,而斗争过的红色女作家:杨沫

《青春之歌》剧照,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2、刘亚光真的是骗子吗

刘亚光真的是骗子吗?刘亚光真的是骗子吗?刘亚光真的是骗子吗?

亲眼目睹刘亚光克服种种困难刻苦钻研的杨沬并不这样认为。她认为刘亚光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年轻人。是一个大胆、热情,追求真理无所畏惧的年轻人。是一个宁肯吃亏倒霉,也不愿失掉“赤子之心”的年轻人,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有用之才。

就这样一个年轻人,不被单位支持,没有自己的分子医学研究所,更没有任何设备,只能与别人合作搞实验。工资还被克扣,使他的工作生活更加困难。但这个年轻人的热情并没有减少,还在重重困难中不懈的努力着。

这样的年轻人,被杨沬深深的同情,理解并支持。两个成了忘年朋友。

刘亚光在困难中给杨沬写信。

信中这样写道:我像一只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只小船,风浪不断的向我打来,我毅然前进着,前进一点是一点,也许,我这辈子都到不了岸,但是能给后人探索出一条路来,也是好的。

一个曾为保护支持青年科研者,而斗争过的红色女作家:杨沫

《青春之歌》剧照,困难中的林道静

杨沬被感动了。她看到这种人才是国家的希望。

这种年轻人应该被支持。

于是,杨沬就给时任主席的华国峰写了信。得到了华国峰主席的批示:请调查,如属实,应给予以鼓励以支持。

但这个批示到了地方上并没有被实质性的重视。一股势力在百般阻挠。

那股势力警告杨沬不要管闲事,小心惹麻烦,但杨沬没有让步,没有听从。

那股势力宣扬刘亚光是个骗子,拼凑论文,到处招揺撞骗,走上层中线。

杨沬没有听从也没有屈服,她把刘亚光的事情介绍给了新华社记者朱述新,她希望通过记者的调查来揭露事情的真相,给刘亚光以支持,让这个年轻人有所作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杨沬认定刘亚光不是有些人所说的骗子。

一个曾为保护支持青年科研者,而斗争过的红色女作家:杨沫

《青春之歌》剧照

3、支持刘亚光,杨沬被卷入了一场争斗的漩涡

记者朱述新,经过调查后,写出消息,向中央领导反应了刘亚光的科研情况及其遭遇。没有想到这下子捅了大马蜂窝,反击之流旋即奔涌而来。

刘亚光所在的微生物研究所写了一篇《关于刘亚光科研情况的汇报》的文章,说刘亚光的研究没什么价值,是“伪造”的。这篇文章要求在新华社发表。

情况严重了,一但见报,这就意味着杨沬与朱述新在欺骗党中央的结论就要定形。

同时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指派人转告杨沬:“最好不要牵连到您,大家对您是很崇敬的......怕你上骗子的当受骗......”云云。

杨沬所做的选择有二,要么坚持己见,要么激流自保勇退。

经过思考之后,杨沬选择了前者。

杨沬认为在这个严酷的事实面前,在这有关“四化”,有关年轻科研工作者科研命运的大事面前,不能够没良心。不能够为了自己省心省力而对一个有希望的年轻人从此置若罔闻。

杨沬选择了战斗。

杨沬请求新华社领导,发微生物研究所那篇《关于刘亚光科研情况的汇报》的文章之前,先去做个调查。

新华社派人去了天津了解情况。后新华社领导经过研究决定:不发微生物科研所《关于刘亚光科研情况的汇报》的文章。

这是对正义的支持。

一个曾为保护支持青年科研者,而斗争过的红色女作家:杨沫

这让杨沬深深的松了一口气,这也让她感觉到周围有那么多和她一样,为实现“四化”努力发现人才,保护人才的人。

后来, 杨沬写了一篇《是这样一个人》的报告文学,发表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浙江日报》上,来赞扬刘亚光。希望更多的人来支持杨亚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刘亚光,为实现“四化”努力。这无疑是正能量,为崭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

然而,她却因此又被卷入了一场争斗的漩涡。

微生物研究所某领导指责杨沬的文章:“严重失实”“政治造谣,诬陷,欺骗中央,蒙哄群众”,“偏听偏信”,“刘亚光的科学研究是吹牛皮行骗”,“是以虚假的成果招摇过市”等等。

还有人写文章嘲讽谩骂杨沬。

也有人编写了关于这场斗争的打油诗:想写“四化”,就得挨骂。不被骂倒,也得骂垮。

谁也没有想到一篇报告文学竟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一个曾为保护支持青年科研者,而斗争过的红色女作家:杨沫

4、杨沬没有缄默,也没有屈服

杨沬没有缄默,也没有屈服,为了证明究竟谁在“造谣,诬陷”,她又写了一篇名为《订正的订正》文章,例举出许多人证、物证,给于敌人有力的反击。

杨沬知道她面对的敌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

关心支持科研人员刘亚光被卷入一场战斗。杨沬认为值得。因为在她心里为保护一匹千里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杨沬说:“既要和风浪搏斗,就不怕被海水打湿,就不怕被狂风吹倒。”

这也是一位红色作家的赤子之心。

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某些制度有待完善的年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要知道,那时随便一个帽子就有可能将一人压的难以翻身,或打入监狱的。

杨沬的行为是有风险的,但她勇敢面对,敢于斗争,因为她满怀的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热爱。她深信“四化”很快能实现,只要保护好人才。

事实上,杨沬这位红色作家是对的。

一个曾为保护支持青年科研者,而斗争过的红色女作家:杨沫

5、她不该被忘记

杨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优秀红色作家。她不该被忘记。我之所以今天写杨沬,是因为在七八十年代,我是杨沬的读者,那时我行崇拜杨沬。

今天,我想起杨沬,想为她写点什么,为追念这位红色的作家。

这篇文章就让我用杨沬的一段话结尾吧:

生活呵我!千变万化而又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感谢你给了我充满斗争活力的力量和勇气,给了我随着历史车轮不停旋转的激情和智慧。已经迟暮的晚年,忽然老树开花似的,我心中充满了春日融融的清新之感。......

一个曾为保护支持青年科研者,而斗争过的红色女作家:杨沫

这本曾让少年的我,热血沸腾的《青春之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