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称为"海南圣人"、"海南孔夫子"的赵谦,到底对海南有何等贡献

作者:笙箫尽陌

赵谦(1351-1395),字古则,号考古先生,系浙江余姚人。赵谦幼时孤苦无依,只好寄食于山间寺庙。在这里,赵谦既可以向庙里的佛教徒学习,又可以与跟着他们游学四方。这种便利的学习条件养成了赵谦谦恭好学的良好品质。

以至于只要一听说哪里有某大家高人,不论是百里还是千里,不论严寒还是酷暑,定要亲自上门拜访求师。对此,清朝朱彝尊《赵谦传》中就记载赵谦四处交友求学的情况:“天台郑四表善《易》,则从之受《易》。

被称为"海南圣人"、"海南孔夫子"的赵谦,到底对海南有何等贡献

定海乐良、鄞郑真明《春秋》,山阴赵俶长于说《诗》,迮雨善乐府,广陵张昱工歌诗,无为吴志淳、华亭朱芾工草书篆隶,揭谦悉与为友。”这种良好谦逊的学习习惯,使赵谦学问大大提升。《明史》就盛赵谦:“博究《六经》、百氏之学,尤精六书,作《六书本义》,复作《声音文字通》。”

明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召集各方词臣修编《正韵》一书,当时年仅二十八岁的赵谦在面试时脱颖而出,甚至连著名的大学士宋濂都对他赞不绝口,发出“吾辈不如”的感慨。但由于赵谦当时年轻气盛,被众人嫉妒排挤,不久便被调任为国子监典簿,主要负责日常章奏文牍事务。到了第二年,赵谦因与同僚政见不和,索性辞官归家,专心治学。

九年后,即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又想重新启用贤士,时任吏部侍郎侯庸向他推荐赵谦。朱元璋接受侯庸提议,说赵谦:“所著书,非静处不能就,其以为教官。”还说“我早就知道他,是等着他年龄大些再重用他。”后在谢缙的建议下,赵谦便成了琼山县学的教谕。虽然琼山离故乡有上千里的距离,但赵谦还是奉命出山。

被称为"海南圣人"、"海南孔夫子"的赵谦,到底对海南有何等贡献

朱元璋

此前,海南虽然经过宋朝时流放到此的大才子苏轼、胡铨等人的大力教化,但在明初,当地依然蛮荒,读书人少之又少。赵谦一到海南,就受到当地琼州知府及琼山县令的热情款待,不仅态度极为恭敬,还特意出资出力为他在县学之内修筑了一个考古台,供其著述研究之用。而赵谦也不懈怠,马不停歇地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化海南的大任中。一时名声大噪,各方游学学子闻声归附,往日被称为蛮荒之地的海南竟然文风大变。

这些追随而来的学子中,著名的有安徽的王惠、福建的朱继等,他们也为海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赵谦在海南也广收门徒,秉承有教无类的原则,既收豪门公子,也收平民百姓,既有汉族子弟,也有黎族后生,完全是不分民族、不分贵贱,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此,清朝《浙江通志》中称赞赵谦“慨然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造就后进,一时士类翕然从之,文风不变”,“黎人皆知向化,称为海南夫子”。

被称为"海南圣人"、"海南孔夫子"的赵谦,到底对海南有何等贡献

在教学方面,赵谦亲自编写教科书,有识字课本《童蒙习句》、《学范》,还有《声音文字通》、《六书本义》、《造化经伦图》等,其中很多书都成为传世名著。

赵谦并不是教死书,他还非常注重音韵的教化作用。他曾在《赵考古文集》中自述:

“尝兀坐山中,仰而思之,俯而叹曰,六经诸子、史籍图记皆以详悉,历代有人矣!惟音韵之学世久不明。音韵关乎国家同文之教,不可不明。此《声音文字通》所以作也。”

《声音文字通》花费了赵谦二十年心血,这本书问世后,得到了当时主流社会的肯定与赞赏。后赵谦门徒还特意将此书呈奏朝廷,明成祖看后大为赞赏,特下令将其珍藏于秘阁。

但到了正统年间,值守人员竟监守自盗,将此书夹带盗出,导致此书散失,只剩下了几篇书目,气得出身海南的阁老丘濬破口大骂:“盗此者,当身首异处。”由此可见,《声音文字通》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被称为"海南圣人"、"海南孔夫子"的赵谦,到底对海南有何等贡献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冬,赵谦染病卧床,他还反过来安慰守望床边的学生道:“太虚不能不聚而为人物,人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吾不就当归吾元。”其豁达的生死观可见一斑。不久,赵谦病逝,只有四十五岁。他的学生舍不得将他归葬余姚故土,于是争相出力,将其葬于琼山县学之邻,就是今天的府城高登里附近。

但还有一种说法,在《赵考古文集》附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海南旧事。成化年间,琼州府定安县有一个叫吴護的儒生向琼州姜参政上书,说自己是赵谦后人。原来当年赵谦在琼山病亡后,独子赵孟时无力扶柩还乡,只好将父亲葬于县学之邻。

被称为"海南圣人"、"海南孔夫子"的赵谦,到底对海南有何等贡献

此后赵孟时跟随母亲到来到定安生活,并以母亲姓氏入籍。姜参政看完书信,仔细核实后,便恢复吴護赵姓。此后,赵護还与遗留在浙江的宗亲通过书信,也算是实现了认祖归宗的夙愿。

总之,赵谦在海南办学,不仅自己编写教材、著书立说,还有教无类,多方兼顾,不仅使海南文风大变,而且使海南人家"尚文公礼而读孔子书,一洗千古介麟之陋”,即便出仕中原,中原士大夫也不敢鄙夷他们。后人因此称赵谦为"海南圣人"、"海南孔夫子"。

参考文献:

1、卓艳丽 《浅论赵谦对海南文化的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