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倌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对普鲁士资产阶级军事著作家克劳塞维茨有一句极高赞赏性的话,说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战争哲学和战争史的作家。”
克劳塞维茨在著名的《战争论》中指出:战争形势如同一架天平,天平两端的砝码如同对垒两军最高指挥员智慧的结晶,一方的智慧超过了另一方,天平的砝码就向超过的一方倾斜。
当时,蒋介石有430万人的军队,有相当数量的作战飞机、舰艇、重炮及坦克,有3.39亿人口、73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着几乎所有大中城市、交通命脉、矿藏和几乎全部的近代工业和军事工业;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小米加步枪”的127万人和只有1.36亿人口、230万平方公里的贫瘠落后的地区。

得意忘形的蒋介石禁不住炫耀说:“比较敌我实力,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他对胜利充满信心,认为只要三至六个月,就可以打败人民解放军,置共产党于死地。
蒋介石的轻妄,不仅因为他有庞大的军队,有飞机、大炮、坦克和军舰,而且还有“异常强大”的、“举世无敌”的、手里拿着原子弹的美国帝国主义的支持。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科研机关——军事科学院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记载:中国的内战一开始,美国给蒋介石的援助包括武器、物资和借款已经达到40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战后美国向英国借款的总额,超过联合国救济总署一年中对全世界救济物资的总额。蒋介石打内战,得到了美国帝国主义大量的“慷慨”援助,财政援助、军事援助像流水一样地滚滚而来。
1946年6月,是蒋介石军事生涯进入穷途末路前最为疯狂的日子。他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对解放区军民的全面进攻。从7月至9月,国民党军队先后向苏皖、山东、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解放区大举进攻。10月又对东北解放区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同时,继续以大军包围陕甘宁边区。
黑云压城,军情危急。而对蒋介石军队洪水猛兽般的进攻,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高举起人民解放战争的旗帜。
蒋介石采取战略进攻、速战速决的方针,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以点控制线,以线控制面,步步进逼,企图使人民解放军被迫决战。中国共产党则采取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人民解放军在六个大的作战区域内,英勇抗击着蒋介石军队的猖狂进攻。
1947年2月1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是共产党在延安的最后一次政治局会议。毛主席指出:“目前各方面情况显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是全国范围内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到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阶段。现在是它的前夜。我党的任务是为争取这一高潮的到来及其胜利而斗争。”
也就在这时,面对依然十分强大的敌人的丧心病狂、不可一世的猛烈进攻,共产党内有不少干部对“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的提法不理解,甚至一些党的高级干部也存有疑虑,有的同志还专门打电报问“高潮到底是什么意思?”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残酷的战争环境,毛主席能预见到革命新高潮的到来,正是领袖高瞻远瞩的惊人之处。
对毛主席的英明预见,坐在南京总统府的蒋介石不屑一顾,他调集重兵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以25万人的兵力进攻只有两万人民解放军的陕甘宁边区,以45万人的兵力进攻山东解放区。蒋介石决意要把战火烧向延安,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延安。
延安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
“毛主席一方面力争好的可能性——守住延安,另一方面又向最坏的可能性作准备——放弃延安。”胡乔木在他的回忆录中指出:“过去有人认为毛主席从一开始就要放弃延安以诱敌深入,这是不确切的。事实上,毛主席很想守住延安,粉碎蒋介石进犯延安的计划。”
由于敌人过于强大。3月13日,胡宗南的第一线部队14万人全线向延安发起进攻,而边区用于保卫延安的部队只有5000人。为保存力量,毛主席决定放弃延安。
告别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像一位临时出远门的老人,意味深长地对警卫他的指战员说:敌人要来了,我们准备给他打扫房子。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寥寥数语,显示了毛主席对哲学神奇底蕴的深切感悟,表现了毛主席对战争艺术炉火纯青的运用。
一匹并不剿悍的青马,一顶遮雨蔽日的斗笠,相伴撤出延安城的毛主席带领他的指挥部在陕北高原上转战。毛主席和周恩来只有150名警卫,一副担架和便携式无线电台和大量的备用电池。周恩来为毛主席的安全担心,毛主席却说,“这里是埋葬国民党正规军的最佳地形。”他们走的路很长很长,到处是弥漫的风沙、纵横的沟壑和羊肠小道;胡宗南的军队四处围追。
许多次,他们与敌人擦肩而过。危险每时每刻伴随着他们。但毛主席却把这样的跋涉说成是“散了一回步”。在一年零五天的“散步”中,毛主席用电台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作战,不仅歼灭了国民党军大量的有生力量,而且使自己发展壮大起来。
战争的第一年,即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用伤亡35.8万人的代价,换来了解放区的大片土地,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的胜利。国民党军由原来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人民解放军却由127万人上升到195万人。
战争的第二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来到了。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人,在鲁西南横宽300余华里地段,乘120余只木船强渡黄河,在鲁西南地区消灭国民党军九个半旅,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伟大序幕。
8月7日,刘邓大军提前结束休整,跳出国民党军重兵合围,分三路向南疾进,越过陇海路,渡过淮河,胜利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任务,如同一把尖刀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
随后,陈赓、谢富治率兵于8月下旬南渡黄河,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于9月初进入鲁西南地区,接着挺进豫皖苏边区。转入外线作战的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实行战略展开,形成了“品”字形的有利阵势,严重地威胁着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南的基本统治区。更让人们高兴的是,在内线作战的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从9月初向胶东地区发起攻势作战;西北野战军从8月下旬转入反攻;晋察冀野战军9月初对平汉路北段发起攻势;东北野战军从9月初举行秋季攻势。
所有这些战场上的有利于解放军、不利于国民党的态势,绘成了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进攻总形势的壮丽画卷。
刘伯承元帅后来将这种局面精辟概括为人民解放军“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进攻态势。三军配合即刘邓大军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谢大军挺进豫西。这三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两翼牵制即以陕北解放军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钳制敌人,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引向海边。
转入战略进攻的人民解放军的攻势就像那黄河上解冻的冰排,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东北野战军胜利结束冬季攻势,将东北国民党军压缩在锦州、沈阳、长春三个孤立地区;华北第一兵团举行晋中战役,歼敌10万余人;华北第二兵团为钳制北宁路之敌,配合东北作战,出击冀热察地区,歼敌2.4万人;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举行豫东战役,攻克开封,歼敌区寿年兵团等部九万余人;中原野战军发起襄樊战役,歼敌两万余人。
战争第二年,即1947年7月至1948年7月,人民解放军收复和攻克石家庄、西平、洛阳、开封、潍县、临汾、延安、宝鸡、襄樊等164座城市,总兵力增加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国民党军被歼152万余人,总兵力下降到365万人,其中198万正规军中的主力174万人被分割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五个战场上。
战争的第三年,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即“九月会议”。毛主席在报告中提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500万,歼敌正规军500个旅,从1946年中算起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
会议还确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条件比较好的野战军都要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要过真正带决战性的攻坚即一次攻克敌10万人以上守备的大城市这一关;要过一次歼灭敌人10万人以上的增援兵团的大会战这一关。
9月16日,济南战役按预定计划发起。华东野战军以强大攻势9天时间攻克济南,全歼守敌10万余人,俘守军司令王耀武。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拔掉了国民党军安在山东解放区腹地的钉子,而且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在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的时候,东北野战军发起了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大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历时52天,人民解放军伤亡6.9万人,消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蒋介石视东北为“胜利归宿”的美梦彻底破灭了。
11月6日,辽沈战役结束仅四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又联合发起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剿总”前进指挥部、22个军部、55个师,共55.5万人。至此,南线国民党军的主要力量与精锐师团大部被歼,淮河以北地区完全解放,淮南一带地区也大部为解放军所控制。淮海大战使蒋介石几乎丧失了全部的嫡系精锐部队,蒋介石再也没有什么气力了,无论他作何种挣扎,也无法挽回失败的命运。而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充满无限朝气和无限生机。
战争的天平完全倾斜了。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了优势。
这时的中国,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最后的胜利即将降临,就像20年前在罗霄山脉中段的密林中毛主席曾预言的那样,这胜利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胜利就要来到了,然而在通向胜利的道路上,还有坎坷、荆棘和风险。
作者简介:史倌,高校历史老师,历史研究员。长期耕耘于党史、军史、战争史。欢迎广大历史爱好者交流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