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胡乔木出生在江苏盐城的一个爱国家庭,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幼喜欢读书,热爱写诗,年轻时候就展现出优秀的文字功底。
靠着这一杆笔,胡乔木最终成为毛主席身边的贴身秘书,经历了中国在战争年代起起落落的岁月,亲历了共和国开国大业到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历史。
中共重要的文献和文章背后都有他起草或者参与起草的身影,不仅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且已成为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历史的经典文献。他用一支笔书写了追求人生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历程。
作为曾经毛主席的秘书,他是中共中央第一支笔,官至副国级。

胡乔木
胡乔木的父亲胡启东是盐城名流,诗文在当地文学界小有名气,母亲是一位勤劳贤惠的家庭妇女,家庭条件也较为富裕,因此胡乔木从小就生活在幸福、富裕和开明的家庭环境中。
当时的趋势是学而优则仕,胡启东在黎元洪继任总统后被推选为第二届国会议员。但在后来的“曹锟贿选”的事件中,清正廉洁的胡启东不愿和这些受贿的议员同流合污便辞职回到了老家盐城。
胡启东
父亲这场短暂的宦途之行对胡乔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的抗日爱国运动,在政治运动中非常活跃。
胡乔木读书很用功,从小到大成绩都名利前茅,最后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尽管就读的是理工科,但受到父亲胡启东爱好写诗的熏陶,胡乔木也爱写诗,凭借自己广泛的涉猎范围,他的文章犀利而富有思想力度,在当时年轻革命学生中十分出名。
不久后,他突出的表现就吸引了当时重要人物的注意力,很快就担任了文化界和中共一些重要的领导职务,负责对青年人的宣传活动。
1940年,《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篇以西北青年救国会名义的《上蒋委员长书》,文章中言辞锋利地批评了国民党对地区的一党专政,缺乏民主的统治,这对学校教育和青年成长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
文章发表后,迅速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大家纷纷都在问这篇才华横溢的文章是谁写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28岁的胡乔木。
《上委员长书》很快就被放到了毛主席的桌上,毛主席看了几篇胡乔木的文章后,对他的文采和思想觉悟非常欣赏,不久后胡乔木就被调去当毛主席的秘书。
一开始,因为胡乔木年纪较轻,毛主席迟迟没有让胡乔木起草一些重要文献。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进攻。当时国内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白热化阶段,这时候苏联的一举一动不免会引起国内的密切关注。
德国前期的优势让国内产生了一些对苏联失利的的担忧,对抗日统一战线的军心产生了一定的动摇。毛主席在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让胡乔木当晚就撰写一篇社论来鼓舞国内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必胜决心。
这篇就是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著名的《苏必胜,德必败》。这篇文章是胡乔木担任毛主席秘书后撰写的第一篇重要文章,在听取毛主席的对文章的一些想法后,胡乔木仅花费了一个小时就把稿子写出来了。
等到胡乔木把稿子拿给毛主席检阅时,毛主席拿起笔简单修改了几个地方,就同意送去发表了。社论发表后,良好的反响让胡乔木声名鹊起。
这篇文章撰写的时间紧张,当晚写,第二天就要发表。而且涉及到的内容重大,不仅关系到国内抗日战争的思想动向还涉及国际上大国之间的关系和斗争,但“快枪手”胡乔木仍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毛主席尽管没有说什么赞美之词,但是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将越来越多的重要文章的撰写都交给了胡乔木,可见毛主席的器重和欣赏。由此,胡乔木靠一支笔写到了毛主席的身边。
胡乔木曾说过:“我的一辈子就是从事政治工作,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但是政治一定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不是为人民服务方向就偏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时候,他的一生确实都奉献给了人民的事业。
一方面,因为毛主席时常会即兴发表讲话,所以胡乔木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依靠一个大纲或者几个要点快速撰写出一篇文章出来。
胡乔木阅读广泛,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尽管如此,在主席身边工作,他还时常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为主席起草一些有关的社论或时评往往都需要一字一句仔细斟酌,一些思想和理论的表述都要寻找到合适的词句。
但是胡乔木每次都非常高效地完成了任务,除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背后还有他对文章推敲的认真态度。
另一方面,因为毛主席习惯在夜晚进行办公,所以胡乔木作为秘书必须随叫随到,随时布置任务,随时准备写文章,常常是毛主席出题目,提出这篇文章的要求,要表达什么,要写出什么样的思想……然后胡乔木根据要求起草好再由主席最后审定,然后修改再发表。
胡乔木经常面对的情况是刚刚服下安眠药准备入睡,但主席一个电话打来,他又得马上服一片兴奋剂准备起床工作,长此以往,胡乔木的身体和精神都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无数篇优秀文章背后都是胡乔木深夜一次次起床在灯下工作的身影。
因此毛主席曾夸赞胡乔木说:“靠乔木,有饭吃。”
这一方面自然是指胡乔木在工作上的优异表现为宣传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一种说法当时转战陕北主席既要指挥作战,又要指挥宣传舆论,有时候忙得饭都吃不上,而胡乔木能够替主席代笔,让他有时间吃饭,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胡乔木承担的责任之大和压力之重。
毛主席曾将胡乔木誉为为“思想改造得最好、灵魂最美”的知识分子典型。这是说胡乔木在了解毛主席思想,真正为党和人民写文章方面的优秀表现。
那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就是胡乔木深刻理解共产党的核心思想和老百姓的心声后在毛主席的即兴演讲而整理出来的。
1944年,共产党党员张思德因为烧炭窑塌牺牲,毛主席突然提出要为他召开一个追悼会,还要在会上进行讲话。这篇讲话被胡乔木记录下来,根据主席的讲话他加了一句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共产党的根本利益是为人民服务,而每位共产党人的价值都是都是以百姓的利益为首要利益。经过胡乔木修改过后的讲稿最终成为《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准确地表达了共产党的初心,成为毛主席选集中的最重要文章之一,广为流传。
后来,他曾担任过人大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等多项职位。
张思德
作为毛主席思想上的最亲密的助手,胡乔木深受毛主席的影响和教导,对毛主席十分敬仰,而毛主席对这位“笔杆子”也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晚年的胡乔木,因为长期的过度劳累和精神上的压力,几乎不能再继续写东西了。长期的神经衰弱让他睡不着觉也不能进行脑力活动了。不得已,他向毛主席写信请求休假一段时间。毛主席很快就同意了胡乔木的休假。
他不仅向胡乔木提出一些修养的经验,为了让他宽心养病,还明确提出让他什么都不要管,专心修养一两年。在他养病的这段时间里,他还重新拾起了写诗的爱好,陆陆续续地把他的作品给毛主席指点。而毛主席也愿意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进行修改和肯定。
到最后写的十几首诗在毛主席的建议下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可见他们之间不仅是工作伙伴之间的默契还有朋友之间的惺惺相惜。晚年的他一直希望用笔记录下他对革命事业的个人经历和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发展的历史。
1992年,胡乔木因为癌症晚期在医院遗留之际,在病床上对老伴谷羽说:“我要活到九十岁,我希望做两件事:一是完成对主席五十年代政治活动的回忆录的写作;二是重写一部完整的中共党史著作。”
可惜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病痛折磨着他,让他带着对未完成的事业深深的遗憾撒手人寰。他的一生都贯穿着对革命事业的诠释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写,在毛主席的指引下,他用笔撰写出一个又一个经典文献,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创造。
从协助邓小平起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在美国发表《中国为什么会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的讲演;从撰写《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到撰写《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许多都成为了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