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往事 | 王献唐与济南的那些事战火中留下关于济南的珍贵史料:一段特殊的抗战在济南的时光成就了王献唐的事业:书里书外皆是名士风采多首诗文称颂济南:大多未曾公开面世

作者:济南明府城
往事 | 王献唐与济南的那些事战火中留下关于济南的珍贵史料:一段特殊的抗战在济南的时光成就了王献唐的事业:书里书外皆是名士风采多首诗文称颂济南:大多未曾公开面世

作者:逄金一

据报道,筹备中的王献唐博物馆即将在青岛开馆。另据记者调查,王献唐在青岛的故居早已挂牌明示,保护了起来,他在日照的故居前几年也得到了极好的修缮恢复。记者近日采访了王献唐先生文孙王福来先生,据他透露,王献唐在济南的故居曾多达3处,分别位于“大明湖畔贡院前(今文庙附近,其时王献唐住宅堂号为“泮楼”)、经十路14号、上新街17号院内”,而现在早已荡然无存。

著名学者陈其泰先生在2011年曾如此评价说:“王献唐二十几岁时就在山东地区崭露头角,他是一位奇才,学识渊博,生平对于文字、音韵、训诂、金石、考古、史学、目录、版本、校勘等领域均有著述,在诗词、书画、篆刻方面也深有造诣。其可考之论著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国史金石志稿》等达62种,单篇论文及题跋等1300余篇,诗词歌赋逾500首。王献唐在1929年以后,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长达20年,主管山东文博工作逾30年,对于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现代图书馆及文博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往事 | 王献唐与济南的那些事战火中留下关于济南的珍贵史料:一段特殊的抗战在济南的时光成就了王献唐的事业:书里书外皆是名士风采多首诗文称颂济南:大多未曾公开面世

而早在1984年,著名学者张政烺、夏鼐就曾致函当时的文化部,请求对王献唐先生之遗著及其所搜罗的山东先哲遗书及时采取得力的保护措施,函中即评价王献唐为“山东省近几百年来罕见的学者”。

明年(2020年)将是王献唐先生逝世60周年,对于这位在济南生活与工作时间长达近40年的学者,我们似乎应该做些什么了。

王献唐的一生,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此起彼伏的战火深刻影响了他的工作与生活,却也由此从侧面给济南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史料。

1928年5月3日,日军杀害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山东交涉员蔡公时与署内职员17人及数千无辜百姓,史称“五三惨案”。日军炮轰济南城区时,毗邻大明湖的山东省图书馆房舍等也惨遭破坏。王献唐在他的日记中,后来又在他的工作回顾中记载:“五三惨案,日兵射击目标,为城内之军警机关及省党部。党部密迩本馆,遂遭波及,炮弹横飞,穿墙过户,博物馆楼柱,洞贯巨孔如碗。院内弹壳累累,到处成坑,窗户玻璃,损毁无算。藏书楼顶,巨弹由天花板穿下,落至地板者四枚,幸皆未炸,炸则全楼齑粉矣。有书橱四架,枪弹透穿玻璃,洞入书内,亦未焚烧。一时纷乱凄怆,不可名状。吾人事后,曾以炮弹残书,制架标列,书曰:‘呜呼!我国人其念之!’陈诸阅览室中,以为永久悲惨之纪念。”

往事 | 王献唐与济南的那些事战火中留下关于济南的珍贵史料:一段特殊的抗战在济南的时光成就了王献唐的事业:书里书外皆是名士风采多首诗文称颂济南:大多未曾公开面世

1930年4月,蒋、桂、冯、阎军阀大战爆发,史称“中原大战”。6月26日,中央军败退,山东省国民政府迁往青岛。王献唐在他的《守书日记》中记载:“晋军入济,政局突变。炮火喧天,日夜轰击,门窗震震摇动,各机关人员逃匿一空,救死弗暇。”他于是顿觉“烽火余生,万念灰烬”,自忖身陷“阿鼻地狱,此在吾生平亦可记述之一愁苦时期也。”王献唐本也可以迁往青岛,但他担心自己随政府去青岛后,馆藏图书文物会有疏虞,将来无以面对“桑梓父老”,于是“再四筹思,乃决意留馆,力之所及,决为山东全省保护此一线书脉。”他的“效死弗去”,得到全馆同仁们的支持与响应。“时经费停发已逾两月,全馆所存公费,至是罄其所有,仅得七元五角而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济南形势危急。王献唐将馆藏重要图书文物,包括宋元善本、唐人写经、商周铜器、秦汉瓦当、明代瓷器等共计31箱,先是分批次运至曲阜,存放于奉祀官府孔德成处。后来又从中选出5箱,他亲自护送,南迁四川。抗战胜利后,这31箱图书文物全数“璧归故里”。这一段特殊的抗战,也成为20世纪文化史上感人至深的佳话。因而才会有学者盛赞王献唐守护之功:“虽百世之下,必将与日月同光,山河并寿”。

而留存济南的图书文物却损失惨重,其中图书仅存7600册,存量不及战前原藏量的4%!

在济南的时光成就了王献唐的事业,这一点,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与之比拟。

要数清楚王献唐在济南所交的朋友,是一件困难的事。他的朋友真的是太多了,他的日记中常有类似于“路遇梁漱溟小谈”之类的记述。据粗浅统计,他在济南的朋友圈中的著名人物至少有何思源、蔡元培、孔德成、傅斯年、于右任、张大千、沈从文、梁漱溟、陈梦家、黄炎培、罗振玉、张元济、丁惟汾、容庚、商承祚、栾调甫、路大荒、李济、胡厚宣、董作宾、吕振羽、高亨、屈万里等。

往事 | 王献唐与济南的那些事战火中留下关于济南的珍贵史料:一段特殊的抗战在济南的时光成就了王献唐的事业:书里书外皆是名士风采多首诗文称颂济南:大多未曾公开面世

1932年秋,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来济登门拜访王献唐,受到后者的热情接待。在陪同参观山东省图书馆馆藏历代出土文物时,王献唐特别指出在殷墟得到土陶器一件,内附有半溶解的一块铁矿石,而这引起吕振羽的极大兴趣,后成为其“殷商奴隶制说”的重要证据。

王福来先生也给记者讲过王献唐与郭沫若的交往往事。

王福来说,在郭沫若最火的时候,“我祖父曾经就学术问题‘三批’郭沫若。什么由头呢?郭沫若把中国的历史分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是我祖父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形成奴隶社会,认为中国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他就写文章批评郭沫若。郭沫若读了批评文章之后,就到济南视察,其实最主要就是见我祖父。我祖父那时正好身体不大舒服,就躺在病床上,郭沫若紧走几步来到我祖父的身边,说‘王献老你躺着’——其实我祖父比他小四岁,但他尊称我祖父为“王献老”——然后坐下,就谈了起来。他们在谈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内容,但我爸爸是知道的——就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社会划分的一个讨论。

往事 | 王献唐与济南的那些事战火中留下关于济南的珍贵史料:一段特殊的抗战在济南的时光成就了王献唐的事业:书里书外皆是名士风采多首诗文称颂济南:大多未曾公开面世

王献唐嗜书如命,在浩繁的日记中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逸事趣闻,让我们从一个个侧面得见其名士风采与那个时代的文光书影。王福来先生对记者讲过他祖父王献唐与一位日本学者的故事,颇让人难忘——

“1930年代,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学者高田忠周,他在1936年的时候写了一部书,叫《古籀篇》。他写了之后,中国学术界研究古文字的专家全都鸦雀无声了,大家觉得非常丢脸。为什么呢?中国人没写出一部《古籀篇》,日本人却写出来了,而且写得非常好。我祖父就以三天时间写就了几万字的《评高田忠周的〈古籀篇〉》。这篇文章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把《古籀篇》的很多立论推倒了,结果高田忠周非常敬佩,给我祖父来信,说谢谢之类的话。高田忠周也是个学者,他信服读书人,就出面公开说是自己的不对,自己学术修养不够,意思就是他服了。这就给中国出了一口气。”

这个事情还有后续。过了不久,当时在明湖之畔王献唐家所住的小四合院里,突然门房来报,说有来访的,看样子不像中国人,而且是好几个人。王献唐就出来了,一看领头的是一位白胡子老头,大约70多岁的样子。

来人正是高田忠周,他带着他的太太、儿子、孙子,进院就跪下了,要拜王献唐为师。王献唐说:“我就是王献唐。你起来吧,起来吧。”王献唐那时候年轻,1936年的时候刚刚40岁。高田忠周一下子就蒙了,“啊?这么年轻!中国真是有人才啊!”

王献唐久居济南,写有关于济南的多首诗文之作,而这一点,很多人听起来很新鲜。因为他的文学之作多记于其日记之中,而他的日记,现在多未公开面世。其实,他的诗文作品之精致,早已达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比如在他1918年的《登假室日记》中,8月5日写过《明湖纪游》诗,8月21日写过《游济南铁公祠》诗三首,8月25日又写过一首《游铁公祠》诗,9月2日写过两首《忆游小沧浪亭》诗,等等,俱显其功底深厚,立意咏诵不同凡常。

往事 | 王献唐与济南的那些事战火中留下关于济南的珍贵史料:一段特殊的抗战在济南的时光成就了王献唐的事业:书里书外皆是名士风采多首诗文称颂济南:大多未曾公开面世

1930年7月28日,在他的《守书日记》中,他又以极美丽开朗的笔触写下了济南当时的美丽景色,也反映了时年35岁的他明丽之极的读书、治学与工作的心境:

晚饭前检阅《逸园印辑》。饭后摘莲蓬一颗,于桥上朱栏间剥食甚美。复登朝爽台,遥望千佛山腰,晚霞之中,如楼台,如沙洲,又如山峰丛木,瞬息万幻。其下碧水绿荷,一望无际。白鸥片片,遨游波上,画舫远至,即相率作队飞去,笙歌之声亦旋随画舫俱至矣。即饬仆人移桃笙台上,卧览《补罗迦室印谱》,精神甚快。书凡四册,翻阅初毕,炮声忽起东方,陆续不断,因思自然景物无不入妙,其唯一戕害自然之螟贼,即号称‘万物之灵’者也。

夏日济南,曼妙多姿,更兼湖山之胜,让人流连忘返。王献唐就是在这样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品书、读书、理书。但是,此时正值“中原大战”的尾声,这座古城中偶尔还能听到部队交火的炮声,又颇让人懊丧。

1932年4月,王献唐还与丁惟汾等骑驴18里至济南长清灵岩寺,作者在他的《顾黄书寮日记》中,也写有相关精彩的游记,评价其泥塑“真夺天工之巧矣”。

往事 | 王献唐与济南的那些事战火中留下关于济南的珍贵史料:一段特殊的抗战在济南的时光成就了王献唐的事业:书里书外皆是名士风采多首诗文称颂济南:大多未曾公开面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