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君子如玉 春风化雨——怀念我的导师常文昌教授 文/王兵

君子如玉 春风化雨——怀念我的导师常文昌教授 文/王兵

  突然收到师妹马玉红的一条短信,说常文昌老师去世了。我惊讶地怔在那里,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常老师才75岁,两年前见他时,虽然和以前一样瘦弱,却并未感觉到衰老。正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他怎么会走得这么匆忙。一阵阵内疚涌上心头。毕业后,我与常老师疏于联系,一方面忙于工作和家庭;另一方面常老师经常出国,退休后又常去上海女儿家,不一定在哪里,就一拖再拖。2019年我去宁波探亲路过上海,正巧那几天常老师就在上海,于是终于在她女儿家见到了他,那已是我毕业整整15个年头了。此后有过几次微信联系,因为忙于照顾年迈病倒的父母,这一年连节日都未能给常老师发信息问候,尤其在他临终这段时日,竟没能给予任何帮助与安慰。

  我是兰州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第一届博士生,当时兰大博士点批下来很晚,考前并未申报导师,考上之后我才被分配到常老师名下,成为他的开门学子。我硕士期间从事的是鲁迅研究,而常老师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诗歌,特别是东干诗歌的研究。这样,我与常老师的研究方向就不够吻合。入学后,我曾经试图转换研究方向以便步入老师的轨道,却无奈在诗歌方面缺乏兴趣与心得,于是我向常老师诉说了这一困扰和苦恼,不料,常老师轻松地说:“你如果对鲁迅研究感兴趣就继续在这方面发展,这很好呀,学生不一定非要和导师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他还举例说有一位导师和他的学生研究领域差别很大,但并不影响两人都有成就。我听了一下子就释然了,很庆幸有这么豁达的导师,因为我知道,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这么宽容无私地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而在常老师那里,这好像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我在学期间,常老师常常去吉尔吉斯斯坦出访,加之他本身对学生就是放养式管理,故我们都非常自由。他从来没有以老师的身份耳提面命地教训过我们,更没有责备过谁。他总是面带微笑,认真地倾听,言语不多,但字字句句亲切诚恳。有时说到给我们上课的其他老师和同行,他都是非常尊重地称某某先生、某某老师,态度谦逊,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由于研究方向的差异,我在论文写作上与常老师的交流不太多,但看他的著作,文如其人,语言简洁,不事雕琢,平实自然,严谨准确。这种文风给我很大启发。记得在毕业论文的答辩现场,工作人员曾经宣读了一段对我论文的介绍与评价,当时我惊讶于这段文字如此简洁、精准地概括了我论文的核心内容,这段文字肯定是出自我导师之手,可见常老师非常认真地阅读了我的论文,对我的论文进行了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提炼。这是我在答辩之前没有想到的。

  有一次,常老师很郑重地对我说:“有一件事我想跟你说一下。”原来,常老师这一届只带了我和唐欣两个博士生,他想与我的同门师兄唐欣一起合作完成一个选题,然后共同署名发表论文。因为博士生如果有高级别的论文发表,那么对其毕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十分有利。常老师说这话的时候,言语之间充满了歉意,好像有点对不住我似的。其实,唐欣入学前就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新生代诗人,也发表过不少诗论文章,无论实力还是研究方向,唐欣与常老师都更有合作的基础,他们共同撰文是合情合理的事。常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向我解释,更不应对我有所歉疚。然而,当我已经毕业十五年以后,在2019年再次见到他时,他又一次很郑重地对我说:“有一件事我一直想跟你说……”他又一次流露歉意地说起了这件事。其实,谁都知道,不仅仅是学生,即使是高校教授,要想在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也是难上加难的事,常老师竟然会为没有提携一个学生发表论文而耿耿于怀,而且这个学生当年并没有向他表示过这方面的期求。

  所幸当年我还是很顺利地毕业了。记得毕业论文答辩之后,常老师很高兴地对我说:“唐欣说他认为这届毕业论文答辩你的表现最好。”其实,这届论文答辩只有我的论文观点遭到了评委尖锐的质疑,庆幸的是,我的辩白最终获得了大家的理解与认同。可能是唐欣从学术研究本身的探索性角度看待这一过程中的争议,故对我的答辩给予了正面的肯定。当然,这很可能是常老师与唐欣在答辩过后一起交流而达成的共识,但常老师没有直接称许我,而是以唐欣的名义向我表达了赞赏之情,这使我对唐欣这位同门师兄心存感念。

  这两天与几位同学电话中谈及常老师,都很遗憾没能多与常老师联系,未能尽到学生的本分。回想起来,我竟然没有请常老师吃过一次饭,上学时为数不多的几次去他家,也只不过随手带了点水果。2019年是毕业后唯一的一次相见,我带了茶叶和保健品去看他,他说要请我与他女儿一家去小区外的饭馆吃饭,我怕打扰他,就推说还有别的事先告辞了。等我回到住所,他就来电说干嘛带那么贵的东西,语气之间充满歉意。作为学生,别说报答师恩,就是保持联系,常常问候我也没有做到,尤其是他后来病重我竟然不知道,是我亏欠他呀!

  值得欣慰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天,常老师门下的硕士生、博士生们纷纷发去唁电,书写悼文,表达感恩、哀思之情。董华峰说:“常老师身后反响很大,评价非常高。大家都表达了真诚的怀念。”马玉红说:“想想常老师的人生也很圆满,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女儿也继承了父业,其实也没什么遗憾的。”是的,人生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常老师身上的君子气质,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古老也是最美好的精神风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常老师的温和、宽厚,包括讷言与拘谨,无不体现出君子自节与谦让的品格。相较于另一种急功近利、强取豪夺的人生哲学,常老师能一生坚守这种君子古风,是何其难得,又是何其不易呀!

  唐欣说:“老师能教给学生多少东西呢?可能老师的胸怀、品格和风度,更能给学生以长远的影响。”是啊,中国最古老的教育理想就是“化成”,是启发与感染,而非管制与禁锢。常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在他去世之后才深刻体会到的。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常门学子多与常老师交往疏淡,但君子之交,淡的是名利,存的是真情。天堂里只有真情在,常老师一定收获了众多热烈而清纯的真情。

  愿常老师安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