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悠扬婉转,姿态优美,韵味浓郁。宛如一株兰花,清新脱俗,散发清雅香醇的芬芳。这,就是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配时,可一人兼唱多角。
扬琴唱腔包括省调和州调两类:省调指的是成都地区的扬琴唱腔,其中又有“大调”和“月调”(也称“越调”)之分,大调属板腔体,有“一字”、“快一字”、“二流”、“三板”等板式。月调属曲牌体,有【月头】、【叠断桥】等曲牌近二十支;州调指的是成都以外地区的扬琴唱腔,属板腔体,有“清板”、“二流”、“三板”等板式。
四川扬琴流派的音乐注重力度、速度的变化,不仅从整体上考虑强弱、快慢对比,乐句间也常常做这样的对比。速度上常常采用慢-快或慢-快-慢的布局,各种演奏干净利落、收放自如、抑扬顿挫、节奏性强。
四川扬琴《三祭江》
四川扬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坐地传情”,以前的扬琴表演者一般都坐在台上,走动较少,但其演唱的曲目因为故事性较强,声音韵味十足,常常让琴迷听得入迷。
四川扬琴另一特点是表现力极强,能打出风雨雷电、波翻浪卷等多种音乐形象。伴奏以扬琴为主乐器,与京胡、三弦一起称为“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为“五方”。此外,伴奏乐器还有二胡、怀鼓等,也可根据剧情需要酌加笛子、高胡、阮、大提琴等。
1912年至1949年间是四川扬琴发展的兴盛时期,出现了李连生等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艺人。李连生善于演唱《渔夫辞别》、《哭桃园》等悲壮慷慨的曲目,他在演出《华容道》时用“浪眼三板”行腔,取得了绝佳的效果,一时风靡四方。继起的李德才、叶南章等也各有出色表现,同样为四川扬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川扬琴传统曲目有《闯宫》、《醉酒》、《秋江》、《船会》等上百个,内部编印的《四川扬琴词本汇编》、《四川扬琴唱腔选集》达13册之多。
扬琴艺术承载了巴蜀的历史文化,极具特殊的社会学、文化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