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细菌和人,想想高士

作者:新民网

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的日子里,我自然想到了著名的科普作家科茨(1905-1988)。找出书中的"细菌和人",再次仔细阅读,读出很多感受和感受。

细菌和人,想想高士

这是科茨的第一部科普作品集。1936年8月,作为"启蒙青年系列"之一,该书由上海启蒙书店出版,再重印再版,卷数不胜收,成为中国科学的经典之作。科茨在他的《自我秩序》一书中说:"这里有二十九个科学短剧的集合,谈论的是生物界的一些琐碎事物,但都是与生命有关。不过,我应该声明,这一集的第一篇文章是《王鸡,蚂蚁》,不过,那只鸡我没有写,所以轻轻地放手,只留下王蚂蚁这双朋友。我完成了,我不满意。心机转动,简单一点,或者叫这一集做"细菌和人"吧。国王指的是人,蚂蚁指的是细菌。"

他偶尔会在文章上写,有条理,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篇是引言,有两篇文章,"国王,鸡,蚂蚁"和"谈论细胞"。第二部分是《王者的生活》,也就是人的生命,有九篇文章,比如"个人三流"、"谈闻""廉洁标准"等。第三部分是"蚂蚁的一生",即细菌的生命,有七篇文章,如"细菌的食物和衣服","细菌的形式""水中的细菌""地球上的细菌"等等。第四部分是《王与蚁的争斗》,即人类与细菌的争斗,也有九篇文章,如《瘟疫来了》、《胡丽拉(霍乱)》、《毒菌大战的问题》等。最后是"其他麻烦制造者",写在"臭虫"和"飞蛾"中。

细菌和人,想想高士

阅读整本书,掩盖和思考。人类成长史是人类与细菌病毒斗争的历史。除了创伤或硬伤,人体,不时与细菌作斗争。强势取胜,人身体健康,安然无恙。软弱就是失败,一个人生病或死亡。

回到科茨的《细菌与人》一书中,整本书都是关于这个基本的科学真理的。我认为,在1930年代,我们的科学远不如今天发达,生活环境也不尽如人意。然而,科茨曾想过普及科学知识。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有着传奇般的一生。二十二岁时,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并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学习细菌学。在一项关于脑炎病毒的研究中,他不幸感染了一个破碎的瓶子,导致永久性残疾。尽管中枢神经受损,影响了运动,但大脑仍然清晰,并且凭借强烈的毅力,Coats坚持完成他所有的博士课程。

1931年回国后,他首先担任南京中央医院检查科主任,但因当局不重视民生,甚至不值得显微镜,愤怒地辞职。回到上海后,在李公普的图书生活俱乐部的帮助下,他开始创作科普短剧,并在《阅读生活》和《大众文化》等报纸上发表。因为他把科学和文学性质融为一体,文章通俗易懂,充满趣味,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稿件不断,这增强了他对科普写作的信心。抗日战争期间,他赴香港、桂林、延安,1938年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建英等人的照顾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抗争胜利后回到上海,见老百姓不谈生活、疫情等现状,决心把余生奉献给科普。虽然他拿笔有困难,但他每天只能写几百字。但自1935年以来,他先后写了百万多字的科普著作,出版了《细菌与人》、《抗日战争与细菌》、《细菌扩散》等18部科普著作。

细菌和人,想想高士

有一次,我听了百岁老人欧阳文斌的聊天。欧阳说大衣不容易,在抗日战争中她第一次看到大衣。当时,地下党麒麟是她工作的桂林文化供应协会的负责人,她安排把高士从香港带到桂林,指示欧阳在附近找个地方给高士找个地方,并说欧阳会在专职护士到来之前暂时照顾他。就这样,欧阳成为了高士的临时秘书。他每天阅读报纸和书籍,尤其是科学方面,而且更加专注。因为他的手不能翻书,每读一页,嘴里一个小声音,欧阳为他翻一页。欧阳当时也是《科学知识》杂志的编辑,没有了解,随时可以咨询科茨,他不仅解决了难题,还询问了欧阳的工作,为《科学知识》提出了一些想法。他想口述一个科学小品,请欧阳抄本,他一次只能说一两个字,一个字要分好几句才能说完。这篇论文,他说了一身汗水,欧阳也想起了一身汗水。可以看出,创造科普是多么困难。20世纪80年代,欧阳去北京参加文化大会,高士一眼就认出了欧阳,并回忆起40年前在桂林度过的日子,说明高士有着惊人的记忆力。

听完之后,除了欣赏高士的专业精神外,我觉得当下的科学奇幻小说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阅读话题。相对而言,科普短剧的创作,却很少受到重视。人们需要科学的幻想,更迫切需要的是传播具有实际意义的科学知识。在科普创作中,呼唤第二、第三"大衣"出现!(魏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