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細菌和人,想想高士

在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的日子裡,我自然想到了著名的科普作家科茨(1905-1988)。找出書中的"細菌和人",再次仔細閱讀,讀出很多感受和感受。

細菌和人,想想高士

這是科茨的第一部科普作品集。1936年8月,作為"啟蒙青年系列"之一,該書由上海啟蒙書店出版,再重印再版,卷數不勝收,成為中國科學的經典之作。科茨在他的《自我秩序》一書中說:"這裡有二十九個科學短劇的集合,談論的是生物界的一些瑣碎事物,但都是與生命有關。不過,我應該聲明,這一集的第一篇文章是《王雞,螞蟻》,不過,那隻雞我沒有寫,是以輕輕地放手,隻留下王螞蟻這雙朋友。我完成了,我不滿意。心機轉動,簡單一點,或者叫這一集做"細菌和人"吧。國王指的是人,螞蟻指的是細菌。"

他偶爾會在文章上寫,有條理,第一部分和最後一部分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篇是引言,有兩篇文章,"國王,雞,螞蟻"和"談論細胞"。第二部分是《王者的生活》,也就是人的生命,有九篇文章,比如"個人三流"、"談聞""廉潔标準"等。第三部分是"螞蟻的一生",即細菌的生命,有七篇文章,如"細菌的食物和衣服","細菌的形式""水中的細菌""地球上的細菌"等等。第四部分是《王與蟻的争鬥》,即人類與細菌的争鬥,也有九篇文章,如《瘟疫來了》、《胡麗拉(霍亂)》、《毒菌大戰的問題》等。最後是"其他麻煩制造者",寫在"臭蟲"和"飛蛾"中。

細菌和人,想想高士

閱讀整本書,掩蓋和思考。人類成長史是人類與細菌病毒鬥争的曆史。除了創傷或硬傷,人體,不時與細菌作鬥争。強勢取勝,人身體健康,安然無恙。軟弱就是失敗,一個人生病或死亡。

回到科茨的《細菌與人》一書中,整本書都是關于這個基本的科學真理的。我認為,在1930年代,我們的科學遠不如今天發達,生活環境也不盡如人意。然而,科茨曾想過普及科學知識。他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科學事業的先驅和創始者。

高士有着傳奇般的一生。二十二歲時,他畢業于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并在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學習細菌學。在一項關于腦炎病毒的研究中,他不幸感染了一個破碎的瓶子,導緻永久性殘疾。盡管中樞神經受損,影響了運動,但大腦仍然清晰,并且憑借強烈的毅力,Coats堅持完成他所有的博士課程。

1931年回國後,他首先擔任南京中央醫院檢查科主任,但因當局不重視民生,甚至不值得顯微鏡,憤怒地辭職。回到上海後,在李公普的圖書生活俱樂部的幫助下,他開始創作科普短劇,并在《閱讀生活》和《大衆文化》等報紙上發表。因為他把科學和文學性質融為一體,文章通俗易懂,充滿趣味,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稿件不斷,這增強了他對科普寫作的信心。抗日戰争期間,他赴香港、桂林、延安,1938年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建英等人的照顧下加入中國共産黨。抗争勝利後回到上海,見老百姓不談生活、疫情等現狀,決心把餘生奉獻給科普。雖然他拿筆有困難,但他每天隻能寫幾百字。但自1935年以來,他先後寫了百萬多字的科普著作,出版了《細菌與人》、《抗日戰争與細菌》、《細菌擴散》等18部科普著作。

細菌和人,想想高士

有一次,我聽了百歲老人歐陽文斌的聊天。歐陽說大衣不容易,在抗日戰争中她第一次看到大衣。當時,地下黨麒麟是她工作的桂林文化供應協會的負責人,她安排把高士從香港帶到桂林,訓示歐陽在附近找個地方給高士找個地方,并說歐陽會在專職護士到來之前暫時照顧他。就這樣,歐陽成為了高士的臨時秘書。他每天閱讀報紙和書籍,尤其是科學方面,而且更加專注。因為他的手不能翻書,每讀一頁,嘴裡一個小聲音,歐陽為他翻一頁。歐陽當時也是《科學知識》雜志的編輯,沒有了解,随時可以咨詢科茨,他不僅解決了難題,還詢問了歐陽的工作,為《科學知識》提出了一些想法。他想口述一個科學獨幕喜劇,請歐陽抄本,他一次隻能說一兩個字,一個字要分好幾句才能說完。這篇論文,他說了一身汗水,歐陽也想起了一身汗水。可以看出,創造科普是多麼困難。20世紀80年代,歐陽去北京參加文化大會,高士一眼就認出了歐陽,并回憶起40年前在桂林度過的日子,說明高士有着驚人的記憶力。

聽完之後,除了欣賞高士的專業精神外,我覺得當下的科學奇幻小說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閱讀話題。相對而言,科普短劇的創作,卻很少受到重視。人們需要科學的幻想,更迫切需要的是傳播具有實際意義的科學知識。在科普創作中,呼喚第二、第三"大衣"出現!(魏偉)

繼續閱讀